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2、3两期《集邮博览》连载了拙文《旅大贴用天安门图普通邮票的使用》。遗憾的是因版面所限将我文中介绍的18件实寄邮件之简况精简了一多半,致使读者了解片面、易生误会。有必要作些补充。首先要补充的是,除2005年2期《集邮博览》已刊登的7件实寄邮件外,原文尚有以下11件旅大贴用天安门图普通邮票实寄邮件:③区外信函1950年4月1日由大连寄出平信,横式信封,封背贴旅大贴用天安门图普通邮票35元一枚,销“大连市邮政局(5)”中俄文戳。左上角(即封背的右上角)残缺,落地戳不完整。  相似文献   

2.
云晓 《上海集邮》2004,1(6):20-21
《中国邮票史》第1卷198页表24“大龙邮票邮戳记录简表”中记载了大龙3分银票在上海使用的最早邮戳记录是“1879.5.5”,此说不确。同书彩图上就有一件大龙实寄封,为美国寄上海,贴美国5分邮票1枚,盖宾州沃伦(Warren,Pa.)1878年12月20日戳,至上海,加贴薄纸大龙3分银1枚、1分银2枚,合计5分银,销上海海关1879年2月6日戳。此封虽为进口封,非上海寄出,但至上海后加贴大龙票,并盖销上海日戳,同样也反映了大龙票在上海的使用。无独有偶,笔者也藏有一枚大龙薄纸3分银旧票,上销1879年2月11日上海海关戳,同样也证明了大龙3分银票在上海的使用日期早于1879年5月5日。《邮票史》称上述简表资料来源于黄建斌编著的《大龙邮票集锦》(1878-1885),相信《邮票史》编者仅从黄著中抄  相似文献   

3.
读2004年第2期《首见三野“优待作单挂号处理”戳》(下称《戳》文),对于作者的“解读”和“诠释”,笔者实在未敢苟同。这个戳封,笔者认为是一个残损的、撕掉邮票的保价信封。 如何解读保价封上盖用的“优待作单挂号处理”这个邮政副戳?笔者理解:这件保价信函,邮局给予优待,只作为单挂号邮件处理;也就是说,这件部队交寄的保价信函,平信邮资免了,保价费也免了,只要贴用单挂号邮资的邮票就行了。就是这么简单。 作为邮政副戳,用语都很明白,一  相似文献   

4.
笔藏有一件1935年七八月间寄递的实寄公函封,经考证,此件的寄发因板栗园战斗而受阻。信封为“湖北第十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的公函封,收件人为“来凤县政府”,正面盖有黑色“湖北恩施挂号函件”手填号码戳、蓝色“印刷”标志戳、红色“挂号”标志戳。背面贴有北京新版帆船7分票1枚、帆船2分加盖暂作1分2枚,盖销全点线三格式“湖北恩施/廿四年七月三十”日戳(图1),所贴邮资合计9分,符合当时外埠印刷品100克以内1分及挂号8分的资费标准。  相似文献   

5.
在一件1965年投寄的上海本埠信封上,见一欠资戳,旁侧并盖有“封口式二字。此封贴邮票1.5分,欠资戳中间表示“应收式分半”。封背封舌上也有“封口”二字戳。  相似文献   

6.
笔曾在《上海集邮》2000年第1期以《1974年的普J6之4分、20分实寄封》介绍一个盖销1974年8月15日北京邮戳的实寄封,天津的徐久宏也在《邮海拾贝》2001年第2期展示一件与此封票、戳与封都相同的实寄品,只是收件人不同。最近,笔还收集到一个实寄封,由哈尔滨寄德国,贴编82与誉16 50分票各一枚,盖销“中华人民共和国哈尔滨HARBIN1974.10.142号日戳。  相似文献   

7.
本期封面是一件1951年东北地区(洮南寄阳原)的实寄封。封正面盖有“优军邮件”和“平快”两戳。东北优军邮件办法始于1947年11月1日。邮政部门为优待革命军人和军属而减免平信的资费。优军邮件资费同其他信函资费一样,几经调整。1951年7  相似文献   

8.
拙文《亦从"江苏上海县三林塘"邮戳谈起》(参见140736)发表后,有邮友对当年上海市内寄递邮件存在"本埠"、"外埠"之分发生兴趣。现有实物对照,图1为1959年市区愚园路寄上海县马桥乡平信封,封背贴普84分票,收寄戳日期时间为1959年9月25日9点,马桥支局投递戳为次日9点;图2为20世纪70年代市区寄南汇盐仓公社平信封,封背贴文普纪念碑8分票,收寄戳  相似文献   

9.
2005年第二期《集邮博览》发表了吴书庆先生《旅大贴用天安门图普通邮票的使用》(上)一文,其中介绍了一枚“区外信函”。文章说:“区外信函”1950年3月13日由大连寄长春市平信,竖式信封,贴旅大贴用天安门图普通邮票35元一枚,销“大连市邮政局(5)”中俄文戳,封背有“长春市”梳式落地戳,日期为50年3月14日。该封品相级佳。该封的公开展示是在2001年南京中华全国集邮展览。”反复仔细阅读之后,不由得使我对这枚“区外信函”封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现谈一谈我的看法,与吴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10.
有一些实寄封本是平常信件,由于处在特定环境,通过相关戳记显示了一定的邮史价值。本文介绍一件30代汉口寄长沙的邮件检查戳封,封正面贴孙中山像双圈4分及新版帆船1分各1枚,共计5分,符合当时的平信邮资。销票戳为汉口英汉单线三格式日戳,时间是廿  相似文献   

11.
在2002年秋,嘉德拍目第2559号拍品是: “1884年北京寄天津中式美术封,美术图案为吉祥图,贴大龙厚纸邮票3分银一枚,销北京海关汉文戳及“X”型手划防盗标记,封背销中文信特有之北京海关拨驷达‘(光绪)十年九月初十日’方形文字戳及北  相似文献   

12.
陈健 《上海集邮》2012,(8):42-45
香港宾客华邮·2012.4.21香港斯宾客华邮按照公布的计划大约每两个月举行一次拍卖。大龙薄纸1分银销北京海关1878.11.16日戳(图1),是已知销戳日期最早的1分银票,估价40万元(仅列估价为未拍出,下同)。1881.12.31上海寄天津印刷品封皮纸(图2),贴小龙1分银横双连带左过桥边纸销上海中文椭圆戳,另有上海海关日戳和天津海关到达戳,封面有瑞士  相似文献   

13.
本期封面刊登的为丙午年(1906年)南京寄扬州的中式红条信封,正面贴蟠龙红2分一枚,盖有红色“花牌楼/邮政分局”长方戳和黑色南京“丙午十月廿七”汉英腰框戳各一个,背面到达戳为江苏扬州府“丙午十月廿九”全汉文腰框戳。 腰框式干支戳分全汉、汉英、英汉三种形式,其中汉英腰框戳较为少见。据孙君毅《清代邮戳志》记载,  相似文献   

14.
田鹤年 《上海集邮》2004,(10):39-39
古旧实寄封套固然具有邮史价值,然而封内所附的信件也不容忽视,它往往能为后人留下某些方面可供研究的史实,笔者所藏一件公函封即为一例。 偶经南通文庙古玩市场,在地摊发现一件由上海寄发的本埠单挂号印刷品实寄封,寄发日期为民国33年(1944)1月3日,盖次日落地戳。封套为“全国商业统制总会棉业管理处”公函封,封已严重破损,纸质霉变,但封  相似文献   

15.
近日偶得拍卖会目录一册,其中赫然发现一拍品(见附图),原说明如下: 1907年5月12日,安徽徽州邮政总局寄徽州府三阳邮政公事封,封面盖有“此件到局封面已破,本局另加乙套寄至尊处可也,徽州邮政(总) 局注”紫色戳,清代“收到已破,邮局代封”之实寄封,见者均以代封票粘  相似文献   

16.
现介绍一件笔者新近寻觅到的,比杨波先生的1号封早6天的实寄品(图见封二)。 此封的编号为5—1957,封图是特伟所作年画“拔萝卜”,收信人为安徽歙县纺织品公司汪姓同志,寄信人地址姓名处落款为:沪俞寄57.4.22,销上海12支局1957年4月23日10时点线三格戳,封底盖有安徽歙县1957年4月25日三格式(内点线)落地戳。此封编号虽然排列在1号封之后,但由于此组封1—5号为同  相似文献   

17.
笔者有幸在姚天麟先生大作《对华东区国际邮资的补充》发表前得以拜读,得益非浅。从中可知1949年第三次国际邮资实施的日期仅9天,笔者恰存有这9天中的2件实寄封,现介绍如下:一件是上海寄美国密西根大学的实寄封,封背贴有建军二十二周年370元(HD473)一枚,上海版邮运图30元(HD465)一枚和50元(HD466)直双连,共计邮资500元,符合当时的国际平信邮资,邮票盖上海24支局11月22日15时汉英单线戳,没有到达戳,但在封背盖有“JAN12REC‘D”印章,估计是收信人盖的收信日期印,即1950年1月12日,信件途经5l天。  相似文献   

18.
笔者近期购到1件由安徽宁国寄歙县的实寄封。封的正面左上角贴帆船邮票红色6分1枚。销票戳为圆形,内分三格。上格“安徽.河沥溪”,中格“邮政信柜”,下格“仙家村”。2个中转戳均为英汉文单线三格日戳,正面为地名於潜,时间廿一年五月十二日十七时;背面为地名  相似文献   

19.
一封自西安寄江西景德镇的信函上盖一个“机器分拣(3)”的副戳,规格为12×46mm。“3”可能代表分拣人员。  相似文献   

20.
陈健 《上海集邮》2012,(1):40-45
上海拍卖行2011年春拍·7.10红印花小4分新票中上品,13万元(另加1 5%佣金,本节下同)。当5元新票原胶上品,票幅偏左上,65万元。1884.1.14北京寄美国大龙封(图1),背面贴厚纸3分银1枚销北京海关椭圆中文戳及日戳,到上海补贴日本邮票5钱1枚销上海客邮局日戳,有沿途多枚经转和到达戳,林文琰旧藏,黄建斌《大龙封存世考》原件,13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