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必武和张国恩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学习和革命活动中形影不离,患难与共。他俩同上武昌文普通中学堂并参加日知会组织的革命活动,同时积极参加辛亥革命并加入同盟会,同东渡日本学法律并加入中华革命党,因反袁计划泄露而同时被捕入狱。"二次革命"失败后,他俩在武汉合办一家律师事务所,当时在社会上声誉很高,从而赢得了"硬笔头"和"灵舌头"的美称。  相似文献   

2.
1919年“五·四”运动后,33岁的董必武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并跻身于中国第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行列。他同李汉俊、詹大悲、张国恩等反复探讨革命问题。他们认为,此时此地,应抓紧做两件事:一是办报纸向人民大众宣传革命道理;二是办学校培养革命干部。  相似文献   

3.
董必武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一九二○年三月,他为了宣传革命思想,培养革命人才,克服重重困难,在当时反动军阀统治的武汉,创办了一所革命的学校——武汉中学。一九二○年秋,董必武、陈潭秋等同志组织了湖北共产主义小组,次年七月,董、陈又赴上海出席了党的“一大”。在这期间和以后几年,武汉中学一直是董必武、陈潭秋等同志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据点,董必武同志还亲自在武汉中学担任国文教员。武汉中学所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在后来“黄麻起义”、“鄂东南暴动”、以及建立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在我们纪念董必武同志创办武汉中学六十周年临近的日子里,我们缅怀董老在武汉中学的革命实践,分别走访了一些当年在这所学  相似文献   

4.
试看天地翻覆,工农革命,武装割据,人间历史话剧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功不可没。革命的播火人董必武出身于书香世家,作过武汉中学教员,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共和国代主席,自不必说。曾经参与创建湖北共产主义小组的张国恩,也是红安人,也是教师出身。大别山500多位将军的成长,或直接或间接的,皆源于师。井冈山同样如此,原本就是一所革命的“青山大学”。一位党史专家告诉记者一个道理:真正属于文化贫癠的土地上,肯定不可能有成功的革命。  相似文献   

5.
1911年辛亥革命是我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建立共和国立下了丰功伟绩,在中国历史上写下灿烂的篇章。福建是著名侨乡之一,闽籍海外侨胞对辛亥革命不仅大力支持,而且积极参与,他们为我国民主革命作出的贡献将永载史册,千古流芳。正如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说:“此次推翻帝制,各埠华侨既捐巨资,以为军费,而回国效命决死,以为党军模范者。复踵相接,其坚忍勇往之忱,诚不可多得者也。”他还留下一句流传甚广的名言:“华侨是革命之母”。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董必武同志在辛亥革命50周年纪念大会上也说:“海外华侨是辛亥革命的强有力支持者。……他们在海外受尽了帝国主义反动派的欺压,迫切希望有一个繁荣富强的祖国。他们对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不但从经济上给予帮助,而且积极参加。”本文着重探讨福建华侨对辛亥革命的贡献问题。  相似文献   

6.
时事看板     
《当代学生》2011,(5):11-13
01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启幕近日,武汉市筹备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活动启幕。为筹备今年10月的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活动,武汉市政府成立了工作小组。在辛亥革命百年庆典前后两周内,武汉将举办纪念大会、辛亥革命后裔联谊、祭奠活动、学术研讨、经贸洽谈、旅游推介等活动。  相似文献   

7.
“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明年3月5日,是董必武同志诞生一百周年。他在逝世前最后写下的上述诗句,是他战斗一生的总结,也是对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最后的嘱咐。董必武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坚信马列主义,为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愧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丰富的革命经验,光辉的思想,崇高的品德,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尤其是他坚信马列主义,永葆革命青春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革命失败不灰心白色恐怖无所怯早在本世纪初,董必武同志就加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从事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革命斗争。清  相似文献   

8.
董必武教育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历史性转变。第一次历史性转变发生在1905年前后,由“个人本位”的教育观转变为“社会本位”的教育观,促使其思想转变的是其民主革命的“良师益友”刘静庵。第二次历史性转变发生在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由民主主义革命教育思想转变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思想,促使其思想转变的是其“马克思主义老师”李汉俊。在武汉中学任教期间,董必武教育思想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9.
五邑华侨在辛亥革命中,对孙中山从事的革命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主要体现在:筹建革命组织,提供革命保障;开展宣传活动,为革命呐喊助威;“慷慨助饷”,支持革命斗争;积极参加武装起义,不惜为革命事业流血牺牲;支持和帮助孙中山建立革命政权。  相似文献   

10.
清海军在辛亥革命前期是清王朝用于镇压革命的一支重要力量。武汉起义后,海军的作战舰艇集中于长江一线,封锁革命军。在清军攻陷汉口,军事上处于优势之际,奉命封锁长江、镇压革命的以萨镇冰统制为首的海军舰队官兵们却幡然觉悟,纷纷倒戈,调转炮口,攻打清军。清海军在辛亥革命中易帜加入革命军行列,参加推翻清王朝斗争的行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积极进步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有关中国近代史的书刊报章中,“革命党”这个概念的使用十分频繁广泛。可是,由于辛亥革命前后,各种思想主张各异的团体、政党林立,反清阵营显得十分复杂,出现了一股打着革命旗号归附在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麾下的潮流,其中许多仅是徒具形式,或者旋生旋灭,根本不能统称为“革命党”。由于标准不一,概念不清,以至于现行的书籍论文中称谓混乱,给评价历史人物、研究和讲授历史事件带来麻烦。只有在严格意义上把握这个概念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含义,才能真正从众多的组织、团体和派别中区分出“革命”和“非革命”(“不革命”、“假革命”、“…  相似文献   

12.
《阿Q正传》中“革命”和“不准革命”两章,已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其中“咸与维新”一语,一九七九年出版的课本是这样注释的: 意思是让绅士们都参加革新。语见《尚书·胤征》。这里用来反映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向反动势力妥协,地主官僚趁此投机“革命”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林育南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党的早期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林育南1898年冬月生于湖北黄冈,1915年考入武昌中华大学中学部。1917年,他加入恽代英创立的革命团体“互助社”。翌年五月,他积极参加武汉学生反对北洋政府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卖国条约《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的斗争。1919年初,林育南发起组织“新声社”,并创办武汉“第一个新文化出版物”──《新声》半月刊。“五四”运动爆发,他立即投身革命洪流,被选为武汉学联负责人之一。六月,林育南受武汉学生的委托,奔赴上海参加全国学联的工作。1920年,林育南在北京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期…  相似文献   

14.
红安与武汉中学在董必武革命生涯中占有重要地位。红安是董必武的出生地,也是他早期革命的地方,武汉中学是董必武从事新民主革命的起点;红安是黄麻起义爆发地、鄂豫皖苏区的摇篮和中心,武汉中学则是黄麻革命播火地和骨干分子培养地;红安是红安精神形成的中心地,但红安精神形成的起点要追溯到武汉中学。  相似文献   

15.
民国初年,许多先进妇女从不缠足和兴女学等社会变革活动转而投身反清革命及相关政治运动.她们在参加革命军事斗争的同时,还掀起了以要求男女平等权和争取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为中心的女子参政运动.本文不拟详述民初女子参政运动的来龙去脉,只以中国女权运动先驱沈佩贞两次“大显神通”的政治活动为例,展现她前后的两种政治身份,并藉此探讨其转变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在南洋的革命活动包括宣传革命思想、建立革命组织、募捐革命经费、策划指挥国内革命运动、组织华侨参加国内武装起义等。由于孙中山及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使南洋曾一度成为辛亥革命的指挥中心和补给基地;在财力和人力方面南洋华侨给辛亥革命以巨大的支持;辛亥革命对南洋华社在思想、文化和政治上都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时期,激进的革命青年组织策划了一系列的暗杀活动。本文从"革命情结"和"烈士精神"两个视角,探析辛亥暗杀志士这一群体的心态。面对危难的时局,他们认定"革命"是救世的唯一良药。暗杀志士的"革命情结"催生出他们愿意为之献身的"烈士精神",佛学思想和游侠精神也是其"烈士精神"的思想来源。此外,谭嗣同的人格感召也是暗杀志士产生这种心态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时期,激进的革命组织策划了一系列针对清王朝权贵的暗杀活动,在当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杨毓麟是这一系列革命暗杀活动的最高领导和积极参与,终其一生主张并推行不妥协的激烈抗争的革命方式,但是因为暗示带有浓厚的“浪漫”色彩,这就在奠定他革命家地位的同时,也注定了他令人扼腕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19.
鄂东地区地处大别山南麓,是我国革命老根据地之一,可誉称为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有着它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今日作一些追溯性的探索,对社会主义两个文明的建设,有着启迪人们的现实意义.第一,组织早,范围大.鄂东现代革命始于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和一九二一年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时期,董必武在武汉培养王建、戴克敏、汪莫川等大  相似文献   

20.
本刻析了辛亥革命前后章太炎所谓“革命军起,革命党消”、“反孙”、“拥袁”、“反时代议制”等问题,指出了以往史学界关于辛亥革命前后章氏由进步转向倒退,由革命转向反革命这一结率的偏颇之处,认为应当把章氏的主张与活动放在其所自制时代条件下,通过比较他与本阶级其他成员的思想和活动,方能得到符合史实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