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众所周知,百家姓上没有姓初这个姓,可现在流传下来的初姓人中,出名的真不少,有的还到海外创业.查初姓人的始祖,源于湖北省潜江市高场原种场白果树村.  相似文献   

2.
看进去     
最近老有人议论一个姓冯的厨师,当然,主要是说他的晚饭(夜宴)。比如说,他的晚饭中看不中吃啊,拿了好材料却不知道怎么用啊,吃饭时有多少人笑了多少次啊……也难怪人家冯厨师发怒,这些人是不知好歹了些,你没用心吃,没看进去,怎么能怪厨子手艺不好,没好好做呢?  相似文献   

3.
袁庭栋  白丁 《出版参考》2007,(11):24-24
我国民间最流行的一种关于姓氏的普及读物是《百家姓》。 《百家姓》作者不可考,一般人多谓此书为北宋初年钱塘(今杭州)人所编.当时吴越王钱傲虽已归顺北宋(北宋建立之后。吴越王还残存了19年),但仍保留王号,故而《百家姓》首句为“赵、钱、孙、李”,将“赵”列为第一姓,“钱”为第二姓。但此说不尽可信。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有一个关于公信的典故:商鞅在秦国准备进行大刀阔斧的变法,众人不信,于是他在南城门竖了一个木桩,承诺如果有人将木桩移到北城门,奖赏五十两金子.有人搬走了木头,商鞅马上兑现了奖金,百姓纷纷叹服.城门立木,千金一诺,先立信后变法,从而使变法得以顺利实施.人无信不立,一个新闻媒体亦如此.  相似文献   

5.
朋友得子,众友前去祝贺,席间问起大名,朋友不无得意地说:“××××”,既有爷爷的姓,也有外公的姓,后面加上本名。不是双姓硬拉成双姓,叫起来实在别扭,有人便开玩笑说何不将他奶奶和外婆的姓也挂上? 这般就觉别扭了,若再挂上亲戚六眷的姓那将是怎么回事?当然,这位朋友断  相似文献   

6.
自2010年秋季以来,山东省出现了多年不遇的特大旱灾,截止现在旱情仍有扩大的迹象。实际上,在近代山东历史上更是灾害频发,百姓苦不堪言,而尤以晚清光绪初年发生的旱灾破坏力最为严重,也是近代历史上山东最大的一次旱灾。由于这次大旱波及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华北广大地区,时间上以1877年、1878年为主,而这两年的阴历干支纪年属丁丑、戊寅、所以人们称之为"丁戊奇荒"。  相似文献   

7.
赵文清 《兰台世界》2007,(10S):63-63
袁世凯是20世纪初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肖像曾随着“袁大头”进入中国的干家万户。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正式的总统,袁世凯是最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之一。有人说他是窃国大盗,专制独裁,也有人说他早年参加维新,支持变法改革,是一个具有新思想的人。无论评价如何,袁世凯在中国近代警察制度史上却是一个不能不提的重要人物。[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谭风 《新闻导刊》2004,(3):52-52
2004年5月18日的《重庆晨报》11版刊登一篇“热线调查”章《土湾的“湾”该咋写》。章说我市沙坪坝土湾街道旁的房子上有两个门牌号,一个写作“土湾”,一个写作“塆”,作引用当地老居民的话说,以前的“湾”是土字旁,不知什么原因现在变成三点水旁。为什么要变成三点水旁?当地派出所民警解释说,因为电脑中只有“湾”而打不出“塆”。还有人考证应该是“塆”而不是“湾”,据说人大常委会也将此地的地名确定为“土塆”,所以,户口本上的“塆”不应该写成“湾”。  相似文献   

9.
高洁  刘健 《军事记者》2012,(3):69-70
开朗、谦逊、富有活力,是李辉给人的第一印象。这种印象经过多年的沉淀,依然鲜亮如初。她说自己是一个于新闻之火旁取暖的人.新闻给了她生命的热量.让她获得了一种永不疲倦的动力。  相似文献   

10.
陈浩元 《编辑学报》2012,24(3):248-248
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的拼写一直比较混乱,常见的是将“杨为民”拼写为“Yangwei—mim”。有人还为这种拼写法辩解,称是为便于外国人分清中国人的名和姓;然而,依据2011年10月31日发布的GB/T28039--2011《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将“杨为民”拼写为“Yangwei—mim”是错误的。标准规定:“正式的汉语人名由姓和名2个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1.
时间法则     
时间是最公平的,对每一个人都是一视同仁的,每天都同样给予24小时,一分不多给,一秒也不少给。有人善于利用时间、抓住时机,硕果累累;有人蹉跎岁月、虚度光阴,碌碌无为。  相似文献   

12.
文史知识     
《兰台世界》2003,(12):30-31
“皇帝”的由来百家姓·千家姓·万家姓《百家姓》是我国汉族姓氏的总集,相传是宋初钱塘一位老儒所编,共取姓氏468个,远没有包括中国人的全部姓氏。据宋人郑樵统计,宋代姓氏1743个,比百家姓多三倍。到了明初,有一个叫吴沈的人,编了一部《千家姓》,共收姓氏1968个。但这部千家姓  相似文献   

13.
古代簪笔制度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沂南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中,刻画了几位官吏形象,其中一人双膝下跪,腰系小削(刀),两手捧举案牍,仿佛正在奏呈。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在这几位官吏的耳旁都不例外地斜插着一杆毛笔。这便是最早的簪笔模式,也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明确和最原始的有关簪笔的直观史料(见图一)。由此可知,早在汉朝,某种职守的官吏奏事需手捧书写好的文牍,而将毛笔插在耳旁,以备随时记录。这种完全出于实际应用的奏事方法应该就是簪笔制度缘起的雏形。一、 簪笔的出现画像石中反映的簪笔形象与文献的记载在时间上恰好吻合。虽然汉朝的史籍中并没有簪笔…  相似文献   

14.
香港回归与“世纪新闻大战徐兴堂在本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全球新闻界迎来了香港回归这一历史盛事。香港回归不仅仅是香港人和内地人关心的事,也不仅仅是亚洲人关心的事,她引起了全球所有人的关注。有人为此扬眉吐气,有人为此欢欣鼓舞,有人为此神色黯然,也有人为此心...  相似文献   

15.
柳斌杰 《新闻界》2002,(2):26-27
何谓新经济?解释已有多种,堪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保尔·罗默认为,新经济就是知识经济。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指出,新经济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以创新精神为动力的经济。近年来,有人将网络经济或注意力经济称为新经济,也有人将高科技经济称为新经济,甚至还有人将现代经营管理模式称为新经济。虽然说法不一,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即强调科技含量和创新,强调人的创造性尤其是经营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创新,强调资本经营与产业经营的结合。新经济是一个相对概念。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现在很多经济领域都可以看…  相似文献   

16.
李娟 《新闻知识》2002,(1):17-18
什么是大特写?对于这一问题,新闻界目前还没有一个十分一致的说法,不仅在理论界没有统一的结论,新闻界从业人员也持不同的态度。大特写曾经被指代具有报告文学意味的长篇通讯报道,而近年来,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说法,有人说大特写不是“纯新闻”,有人说大特写是“写人与人之间的新闻”,有人则认为大特写是一种独立的综合文体,甚至也有人认为只要篇幅较长的纪实作品都可以被称为大特写。给大特写下一个十分确切的定义或许很难,但我们可以从大特写写作上报道上的特色来把握大特写。大特写是深度报道吗?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但它又不完…  相似文献   

17.
不知怎么了,二十世纪末和新世纪初的这几年十几年,大家突然对鲁迅有意见起来,鲁迅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了。最奇怪的是有人只读了几篇胡适的文章,甚或在报纸杂志上看了一两篇别人或是评论胡适或是评论鲁迅或是评论胡适时带评论鲁迅的文章,就立即对鲁迅不满对鲁迅有意见起来。我觉得这不好。尤其是有人恐怕没有读过多少鲁迅著作,或者说虽然也读了一些,却并没读懂,也在那里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跟着瞎起哄,我觉得这更不好。 我虽然很尊崇鲁迅,但知道他毕竟也是人,而是人就难免有人的缺点。但鲁迅又确实不是一般的人,他的伟大,其实并…  相似文献   

18.
匠才与将才     
《今传媒》1997,(6)
匠才与将才文/湖北·张赫玲新闻这行当,许多人都很羡慕。一张报纸的总编辑,更是一个惹人注目的人物。总编辑是个什么角色?有人说他是首席记者,也有人称他为新闻官。大凡在新闻单位干久了的人,别人常常喜欢叫他一声记者。即使是总编辑,听到这样的称呼也心安理得习以...  相似文献   

19.
李发斌 《新闻传播》2005,(10):62-62
有人说,电视是门遗憾艺术。常能听到同行们说这样的话:“新闻事件素材不错,被采访对象是一位有素养的人,访谈话语应该是很精彩的,但到了镜头前他们却好像变了一个人,灯光一打,摄像机一转动,表情也不自然了,说话也结巴了,甚至谈话答非所问了。”  相似文献   

20.
村言 《新闻世界》2004,(4):46-46
马加爵被捕后,有媒体公开了马加爵给亲人的一封家信,并称此信是马加爵的绝命书。有人认为,媒体公开马加爵的家信是侵犯了个人的隐私,说马信是“绝命书”.也有干扰司法审判。把一个嫌疑犯当作“死刑犯”人,是很不妥当的.是记和媒体滥用职权。特别是在两会刚刚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宪法,却仍在出现这种侵犯“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