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姚炳祺教授著《文字训诂论集》做了全面的评述,指出姚著学术上的三个突出贡献:1、补汉语史研究之阙如,尤其在文字的析形、辨义及释音方面,可以应用于实际的教学实践;2、语言学理论在训诂中的应用,使汉语史研究理论在某些方面得以完善;3、学风纯正,学术视野开阔,可以视为吾国语文学之成功典范。概言之,姚著在学术上、尤其是在训诂学上的价值实在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2.
《七修类稿》是明代学者郎瑛撰写的一部笔记。该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语言学价值。该书在语音、词汇、训诂、文字等方面,提供了一些对汉语史研究有参考价值的语料,有助于汉语史的总体研究。  相似文献   

3.
训诂学和汉语史都是以历代流传下来的文献语言材料作为依据的。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纂集类训诂专书和考证材料是研究汉语史的极其重要的材料。训诂材料在汉语词汇史研究中的价值最大, 在汉语语音史和汉语语法史研究中的价值也不可估量。我们应该将汉语史研究和训诂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训诂材料在汉语史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是清代辑录三家诗最丰富的专著.以此书中的四家诗为对象,对其中四家诗中的"异文"进行研究,以便全面的了解四家诗.异文研究在文字、音韵、训诂、词汇、语法以及版本校勘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也就是说,异文对汉语史研究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字训诂简论》汇集了刘精盛教授近年来在文字、训诂、语法等方面的部分论文,所录论文内容广泛,特点突出。作者秉承朴学精神,融通训诂方法,把学术研究和古汉语教学及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散论中阐述深刻的理论,彰显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  相似文献   

6.
<古人名字解诂>一书,是至今为止解说古人名字最为完备的一部工具书.它共收人名一万有余,并广征典籍博采群书加以解说,其中大量运用了文字训诂手法.这不仅使得原本晦涩的古人名字关系变得清晰明了起来,也无形中提高了该书的学术价值.在此笔者不揣固陋,将从<古人名字解诂>的功用、文字训诂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对之加以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7.
《现代语文》2007,(9):12-12
从1991年8月在北京举行“海峡两岸汉字学术交流会”始,陆续在各地举行了两岸汉语语汇文字学术研讨会、两岸汉语言文字合作研究学术座谈会、海峡两岸汉语史研讨会、海峡两岸汉语语法史研讨会、海峡两岸中国修辞学学术研讨会等。2006年,海峡两岸语言学术交流持续升温,召开的相关学术会议主要有:[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乾嘉学者是清代乾嘉年间一个庞大的学术群体,他们以治经研史为毕生职志.其中的许多人耽于金石搜访和金石研究,具体来讲,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即考稽史传,证事迹之异同;兼涉书法,辨源流之升降.乾嘉学者在搜访金石、辨识文字、考稽史传等方面用功甚弘,并取得了突出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9.
《音学五书》被学术界称为清代古音学的“开山之作”。前人的研究,多着眼于它在古音学史上的学术地位、成就及研究方法等方面,而对其蕴含的文字和训诂学价值认识不足。然仅在《唐韵正》中就保存了大量的异文、俗字材料,记载了大量可以明训诂的方言,探讨了词义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轨迹。《音学五书》在文字和训诂学上的价值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一部汉语训诂学史,也包含一部汉语词源探求的历史。联系训诂学史,结合汉语词源研究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汉语词源学史可分为五个时期:(一)释名学时期;(二)右文说时期;(三)乾嘉音义学时期;(四)文始学时期;(五)词典学时期。历史悠久、材料丰富、方法实用、成果丰硕是以往词源研究的总体特点,但存在着用文字的方法研究词源、字源当作词源、一词多源、拘泥于传统训诂等方面的误区。未来的词源研究应实现两个转向:系源转向推源,描写转向解释。  相似文献   

11.
梁凤居 《现代语文》2007,(11):120-121
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汉语文字学的奠基之作,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是研究《说文解字》的经典之作.《说文解字注》涉及训诂、文字、词汇、音韵、文化、辞书编纂等方面,本文欲对其校勘加以探讨,总结《段注》的校勘方法,管窥段氏的校勘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
略论《朱子语类》在近代汉语研究上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来的学者往往偏重从哲学、思想史的角度研究《朱子语类》,该文则主要考察其语言方面的史料价值,认为《朱子语类》反映了上古汉语和近代汉语相交叉的中间状态;分析了《朱子语类》的语言特点,尤其是在汉语词汇史、语法史研究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徐德庵是我国语言学知名学者,早年专攻文字、声韵、训诂之学,所撰论文既有师承,亦颇多创见,对研究汉语方言词汇、汉语词族、语音变易规律以及推求本字,探寻语根,考索联绵词的音义,均具参考价值。建国后主要研究古代汉语语法,在此新领域,不断探索、更新研究方法,走自创之路,抒新颖之见,对解决古汉语语法分析中的难题和丰富古汉语语法理论内容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今文《周书》同义词研究对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对今文《周书》词汇训诂的精密化、对大型的科学的同义词词典的编纂、对研究汉语词汇的发展变化以及为解决《尚书》中其他学科的疑难问题提供语言上的佐证等方面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古代训诂著作的语法观念考察在汉语语法学史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读书杂志〉词法观念研究》一书对王念孙《读书杂志》所蕴涵的词法观念进行穷尽的考察梳理,在汉语语法史的专书研究中做出了可贵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其正文和文中自注,或考辩字音、或诠释古语方言,或训释俗语词,涉及到汉语史的诸多方面,有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文章主要从词汇训诂方面列举例证,略作论述,或有补于汉语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触恼”和“恼触”是同素逆序词,均源于汉译佛经.它们有四个义项:害;触犯、冒犯;招惹、扰乱;痛苦、烦恼.《汉语大词典》、《佛经词语汇释》等书在释义、举例等方面均有不妥之处,说明汉译佛经词汇研究是薄弱环节.汉译佛经在词汇训诂、辞书编纂和汉语史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大型语文辞书在释义、举例等方面应该源流并重、义项完备、释义精切、例证准确.编纂高质量的大型辞书,要对历代文献进行全面调查,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地概括词义.  相似文献   

18.
语言的发展基于语言的运用.汉语中的许多比喻词、借代词、拟声词、量词等的产生与发展,都与修辞有密切的关系.研究汉语史应该包括对汉语修辞史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建构起一个完整的汉语发展史的体系.其理由至少有这样三点:(一)许多语言现象得以产生需要用修辞学的理论来解释;(二)结合修辞来研究汉语史,可以帮助正确解释词义;(三)结合修辞研究汉语史,可以帮助考证、校勘.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文字、声韵、训诂研究相结合 ;训诂中注意研究方言、俗语词 ;训诂中注意研究民习、民俗 ;训诂中注意语言的时代性 ;训诂注意运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 ;训诂注意考古的新发现 ;训诂注意校勘和训诂注意版本等八个方面 ,论述徐复的训诂学思想 ,对徐复的训诂学思想进行了研究和评价  相似文献   

20.
《楚辞疏》异文是研究汉语史、楚辞训诂史的重要依据,其对中古时期语言文字的诸方面多有涉及。而在《大招》篇的异文研究中,通假关系形成的异文占据重要比重。文章将重点研究此类关系形成的异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