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由富 《语文知识》2004,(11):11-13
一、地区名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江东指长江以南的地区。《赤壁之战》:“亮兄瑾也,避乱江东。”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过秦论》:“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相似文献   

2.
“江南”在先秦及秦汉典籍中,泛指长江以南、南岭以北的包括今湖南、江西及湖北的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魏晋南朝时则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尤其是以建康为中心的吴越地区。唐代“江南”已非单纯的地域概念,又是一文化概念。江南文化发源于先秦时期吴越文化,又是晋唐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文献中,常常出现江南、江东、江左和江表等表方位的词,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含义,如能注意区别,将有助于我们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江南一般泛指长江以南地区,但不同的时期其含义又有所不同。春秋战国和秦汉时一般指今天湖北的长江以南部分与湖南、江西一带。近代专指苏南和浙江一带。长江在芜湖至南京之间作西南-东北流向,在隋以前这一段是南北来往的主要渡口所在地,所以习惯上称自此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三国时,江东是孙吴的根据地,故当时习惯上称孙吴统治下的全部地区为江东。  相似文献   

4.
回到乌镇     
“倘若这个世界还有原先,还有旧时的月色,还有过去的时光,这个地方便是江南。”茅盾在《故乡杂记》里写道。茅盾是浙江省桐乡市乌镇人。他口中所谓“江南”,是地理上的“长江以南”.是文化上的“杏花春雨”,是记忆里的“温柔富贵乡”。  相似文献   

5.
韩文虎 《历史学习》2005,(11):13-13
现行人教版统一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中有一些地理名词,教材未做注解,教参也语焉不详。为此,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做一注解,以利于同学们理解教材。1.江东:见于第三章第三节“江南农业的开发”一目。因长江在安徽省境内向东北方向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史记·项羽本记》:“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李清照《夏日绝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资…  相似文献   

6.
《历史学习》2000年第11期徐汉平老师的《河姆渡遗址属长江流域质疑》一文中认为:“河姆渡遗址是长江流域氏族公社的一个典型有误,应改称为是钱塘江流域氏族公社的一个典型或长江以南地区氏族公社的一个典型。”本人并不赞同这个观点。此文中有几个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一、创设情境,走进水乡 师:"小朋友们,我国最长的河流叫什么名字?"生:"长江."(屏显中国地图)师:"我国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南地区称为江南.江南的水多,河多,湖泊多,也称江南水乡.那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你们去过江南吗?今天,就让我们乘着想象的小舟,伴着清新悦耳的音乐,去美丽的江南水乡玩一玩,看一看."  相似文献   

8.
宋人黄休复《益州名画录》是一本重要文献。四川人民出版社于1982年出版了何韫若、林孔翼的注释本,对学术界是一大贡献。其卷上《黄筌》谈到“至少主广政甲辰岁,淮南通聘”,又卷中《黄居寀》谈到“淮南通好之日,居寀与父(黄筌)同手画《四时花鸟图》”。何、林两位同志对“淮南通聘”与“淮南通好”的注释是:“指甲辰(后蜀广政七年——九四四)年后蜀与当时据淮南的吴国(杨隆演之子杨溥当国)相互派遣使节搞好关系。”(见53页)据《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十国春秋》及其他史书记载,淮南泛指淮水以南地区,大致为今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地方。广政七年(944),此时杨溥的吴国(921-342)已被李昪的唐(史称南唐)政权代替了。南唐是李昪于吴国杨溥天祚三年(937)代吴称帝建立的国家,定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南唐的国土已超过长江以南。广政七年(944),李昪已不在世,乃其子李璟在位。由此可证,后蜀在广政七年(944)与“淮南”通好的对象是南唐李璟政权,而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根据文献记载,秦汉以前便有古代越人的分布。《荀子·荣辱篇》说:“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同书《儒效篇》又说:“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可见古越人这一族系的存在,在荀子以前就是很明确的。至于“雅”,就是“夏”,亦即中夏。古“越”,“粤”二字相通,《史记》的《南越传》、《东越传》,《汉书》即写作《南粤传》、《闽粤传》。  相似文献   

10.
邸永君 《甘肃教育》2011,(18):75-75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梓材》。《尚书·梓材》有云:“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中者,居中之意也;国者,诸侯之封国也。其本义为“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后来随着所指对象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一是指天子所在的都城,即京师(首都)。如,《诗经·民劳》有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苌注日:“中国,京师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即京畿。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的《<呐喊)自序》中“到N进K学堂”一句,课本的注释为:“N指南京,K学堂指江南水师学堂。鲁迅于1898年到南京进江南水师学堂读书,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此条注释对青年鲁迅在南京求学的时、地转换说明准确无误,但其中“K学堂指江南水师学堂”的解释不确。  相似文献   

12.
张运明  曾祥涌 《现代语文》2011,(12):152-153
“歼灭及击溃”一语出自《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全句是“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句中的“此处”是指我东路大军的战场。  相似文献   

13.
我国南方矿产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就是矿冶业的重要基地。长江下游的吴越之地,在青铜冶炼和铁器制作上,很早享有盛誉。但是秦汉四百余年间,统一的封建帝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一直稳定在黄河中下游,原来颇有基础的南方矿冶业反而一度消沉。以冶铁业为例,据《汉书·地理志》载,西汉设铁官49县,长江以南仅置桂阳(郡治今湖南林县)1处。江南其它地区及至岭南竟无一处有置。东汉仅在西南四川、云南地区增置铁  相似文献   

14.
“江湖”一词,有时专指长江、洞庭湖及其周围地区,《蒹葭》中“江湖后摇落,亦恐岁磋跎”之“江湖”亦然。这首诗写在秦州,借蒹葭的摇落而自伤,并伤失志之贤士,其所伤者,当指因流放夜郎而飘泊于江湖一带的李白。一说“摧折不自守”,一说“青冥亦自守”,《兼葭》与《苦竹》有密切联系。在《苦竹》中,杜甫除表明自己的归隐之愿,亦希望李白在获赦之后也能如此。后来他在成都写《不见》诗,即呼唤李白:“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本文吸取了前人注释成果,在《兼葭》所隐喻的对象如两诗的联系方面提出了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三国时期的吴国,位于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广大地区。孙氏父子凭借“吴越之众,三江之固”,历经三世,制跨荆吴,割据江东,创立了六十年的基业,形成了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面。 东吴政权何以能在江东立国,何以能和魏、蜀抗衡,决定性的条件是江南经济在东汉时期得到了开发。  相似文献   

16.
《北国江南》《早春二月》是坏电影 影片《北国江南》《早春二月》上映以后,引起了两种根本不同的评论。《人民日报》首先开展了讨论。有人说,《北国江南》“描绘了北国农村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造自然斗争和阶级斗争”,具有“比较丰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赵海霞老师就人教版第八册第二课《古诗两首》中《惠崇春江晚景》一诗的“晚”提出:从本诗中的四句所涉及到的景物———桃花开、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河豚欲上时,均属早春景色,并非晚春,诗题中的“晚”应如何理解?对“晚”的理解关键要看画中的景物究竟是属于早春出现的景物,还是晚春出现的景物。而早春与晚春出现的景物又因地域的不同而不能单纯以时间划分。一般说来,我国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北称北方,气候偏冷,景物的变化较晚。长江以南称南方,气候偏暖,景物的变化也比较早。所以,要想知道诗中所描写的是早春还是晚春,那…  相似文献   

18.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它与《野草》中的大部分篇目不同,不是用奇倔的意象和象征的语言表现作者的孤独前行与反抗绝望.而是用较有华彩的语言对照“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花”,在“江南的雪”中又有自然的雪景与人工的雪景的对照.直到篇末才写到“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灵”,才隐约透露出《野草》那种“荷戟独彷徨”的韵调。  相似文献   

19.
汉,就是汉水或汉江,它是长江的最大支流,联系南北,发源于陕南,经湖北注入长江,所以江、汉常并提,如《诗经·小雅·四月》“滔滔江汉,南国之纪”。除了地上的汉水以外,天上还有一条汉水,这就是银河。银河既叫“河”,又叫“汉”,叫“汉”又早于“河”。《诗经·大东》“维天有汉”,汉即指银河;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星汉”是指银河。“霄汉”  相似文献   

20.
4月4日--7日,北京师范大学受教育部委托,在京主持了“长江以北地区中考命题人员研修班”(同期,华东师范大学在沪主持了长江以南地区的研修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