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雷洁 《甘肃教育》2003,(1):37-38
著名特级教师斯霞老师一次在给小学低年级学生讲解“颗颗稻粒多饱满”一句话时,要孩子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饱满”这个词造句。有的学生说“麦粒长得饱满”,有的学生说“豆粒长得饱满”。斯霞老师忽然走到教室门口,转过身来,胸脯略略一挺,头微微扬起,两眼炯炯有神。接着,她问学生:“你们看,老师的精神怎么样?”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回答:“老师精神饱满。”斯霞老师接着又问:“让我看看大家的精神怎么样?”孩子们一个个挺胸抬头,坐得端端正正。斯霞老师根据词语教学的需要,辅以自然朴素,而又准确的情态,  相似文献   

2.
有一次,斯霞老师讲“颗颗稻粒多饱满”一句,要学生用“饱满”一词造句。一个学生说:“麦子长得饱满。”另一个学生说:“豆子长得饱满。”斯霞老师忽然走到门口,转来身来,胸脯稍稍挺了挺,头微微扬了扬,两眼炯炯放光,问学生:“你们看,老师今天精神怎么样?”大家不约而同地回答:“教师精神饱满。”斯霞老师接着又说:“让我看看大家精神怎么样?”学生一个个挺起了小胸脯,坐得端端正正。就这样,学生  相似文献   

3.
一次 ,特级教师斯霞给学生们讲“饱满”一词 ,让孩子们造句 ,有的学生说 :“菜籽长得很饱满” ,有的说 :“稻粒长得很饱满”。看来学生们对“饱满”一词的本义均已掌握。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们掌握这个词的引申义呢 ?斯霞老师走到教室门口 ,突然转过身来 ,面带笑容 ,两眼有神 ,问道 :“你们看 ,老师今天的精神怎么样 ?”这时 ,学生们立刻答道 :“老师的精神很饱满 !”斯老师用自己的体态语言 ,不但十分巧妙地使学生对“饱满”一词的理解 ,从本义扩展到引申义 ,而且使学生对这个词记忆深刻 ,永远难忘。可见 ,教师的一举手 ,一投足 ,一个眼神 ,…  相似文献   

4.
冯老师走进教室的时候,孩子们一怔。“你们好啊!”冯老师满脸洋溢着真挚的笑意,声音充满了亲切和关爱。正想上课,突然,有个学生举手站了起来,还没等老师问他什么事情,便急急的说:“冯老师,可以给你提个问题吗?”“当然可以了。”冯老师仍然微笑着。“你今天为什么戴眼镜了?”“对呀,你为什么戴眼镜了?”这时很多学生也随声附和起来。冯老师这才想起走进教室时孩子们满脸疑惑的原因。冯老师并没有急于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而是故意问他们:“好看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好看”,有的说“不好看”,有的不说话…  相似文献   

5.
一、激发课堂交往的“情”——转变教师角色 交往的课堂迫切期待教师角色的转变。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他的教学魅力就在于他善于与学生沟通,善于激发学生交往的欲望,从课前的师生问候就开始实现他与学生的平等交往。上课伊始,他亲切地问候“孩子们好!”,孩子们礼貌地回应:“老师好!”,他又真诚地说:“孩子们真可爱㈠孩子们又该怎样回应老师呢?他顺势鼓励孩子们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最想说的话,有的说“老师真可亲!”,有的说“老师真和蔼!”,有的说“老师真好!”等。一声真诚的问候,既拉近了师生距离,激活了学生思维,又拉开了交往的序幕。在教学过程中,于老师也一直以朋友的身份,一再激发学生交往的情绪,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交往。他这样引导学生:“这么美的课文,老师也想读,给老师一个机会,好吗?”当老师成功的范读博得学生热烈的掌声时,他马上接着说:“老师读得好的地方,你可以试着学一学。如果你觉得不够好的地方,请你改一改,再试着美美地读一读,好吗?”这种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很自然地形成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交往场”。  相似文献   

6.
在幼儿园听课和观摩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让幼儿演唱歌曲前常常这样对孩子们说:“小朋友,等会要有表情地唱”或“我看看谁最有表情”;小朋友唱完后老师就问小朋友:刚才唱歌时谁最有表情啊?于是小朋友就说:XX小朋友最有表情。老师又问:他的表情怎么样?小朋友说:“很好呀,他一直都是笑笑的。”于是老师也表扬这位小朋友:“你真棒,做得很好”。  相似文献   

7.
笔者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教师拿出一个广口瓶。放入若干个鸡蛋大小的鹅卵石,直到高出瓶口为止,然后问学生:“瓶子装满了吗?”学生回答说:“装满了。”接着,教师往瓶子里装碎石,摇了摇,又问学生:“现在装满了吗?”有的学生回答:“可能还没有。”随后,教师又往里面装沙子,使劲地拍了拍,又问学生:“现在装满了吗?”学生们大声回答:“没有装满!”最后,  相似文献   

8.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一次,小学低年级教学研讨课上,做课老师在开课后对学生提出来这样一个问题。当老师提出这个问题后,我在下面想,学生能答出来吗?这可是二年级的学生呀!事实也确实如我想,学生读完全班交流的时候,学生都说不出来,确切地是说是不知道怎么回答。老师再三问,才有一个小男孩站了起来,老师大喜过望,“你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个小女孩画了幅画,不小心弄脏了,她在上面画了一只小狗。”“你说得真好!”老师又接着问:“结果怎么样呢?”“获得了一等奖。”老师高兴地表扬了他,让全班同学给他鼓掌。  相似文献   

9.
胡祥明 《师道》2005,(8):23-23
今天的语教学该教给孩子们什么呢?有的老师说:“该教给学生知识。”有的老师说:“该教给学生能力。”我想说:“我们该教给学生学习语的心境,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发自内心地喜欢学习语。”  相似文献   

10.
活动室的每张桌上摆着苹果、梨、香蕉、西红柿等水果及一盆水,桌上还放着幼儿记录用的卡片和水果小图片。随着老师一声亲切的招呼,孩子们活跃起来了,情不自禁地指点着、议论着各种水果。有的描述它们的形状;有的在回忆吃这些水果时的情景……大约过了5分钟,老师请孩子们安静下来,问他们有什么要求,孩子们有的说“我想吃”,有的说“我想把它们放在水里玩玩”……老师同意了孩子们的要求,先把水果放在水里玩一玩,然后再吃。孩子们高兴极了。接着,老师请孩子们思考一个问题:这些水果放到水里后会怎么样呢?孩子们议论开了,有的说会沉到水的下面…  相似文献   

11.
一、利用电教创设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而运用电教多媒体创设情境,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看图说话《送伞》是幅综合性的图画,用连贯的活动投影指导学生观察,能化难为易。教学时可以先放映教师在学校埋头批改作业的画面。问:“什么时间?谁?在哪里?干什么?”接着放映天上乌云密布的画面。问:“天气怎样?”再配上两个同学给老师送伞的画面。问:“这时来了谁?来干什么?他们会说些什么?老师会怎样说?”又放映传达室的老爷爷的画面。问:“老爷爷看见了会怎样?”…  相似文献   

12.
幽黑连连看     
一天地理老师问同学们:“河水向哪里流呀?”一学生猛站起来唱到:“大河向东流啊。”老师没理会他,接着说:“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啊?”那位同学又唱到:“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啊。”老师气急地说:“你给我滚出去!”学生唱到:“说走咱就走啊。”老师无奈地说:“你有病吧?”学生说:“你有我有全都有啊!”  相似文献   

13.
《花瓣飘香》一课,讲述了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故事,表现她是一个懂事、孝顺、可爱的孩子。昕了几位老师教学《花瓣飘香》第二课时,有的老师采用探究讨论式,有的采用开门见山式,多围绕“小女孩是怎样摘花瓣的?为什么只摘花瓣?摘花瓣做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讨论,得出结论。听完这些课,笔者和学生交流,问:“小女孩摘花瓣送给妈妈,这样做好吗?”学生无一例外地点头。我接着问:“小女孩摘花瓣对吗?”“对啊!”学生肯定地说,忽然有些疑惑,“摘花瓣送给妈妈,是对的吗?”又想了一会儿说,“咦?搞不清楚了。”  相似文献   

14.
一次公开课,老师教授《一朵云》。小组读文之后,老师让孩子们向云提问题,看看谁的问题最有意义。有的孩子问:“云啊云,你为什么是一团团的呢?”有的孩子问:“云啊云,你为什么老飘来飘去的呀?”这时,一个小女孩问:“可怜的云,你是因为寂寞经常流眼泪吗?”这孩子的语言多么有诗意,多么有想像力!我不禁暗自赞叹。此后,老师组织孩子们进行评议,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读了《一朵云》这首儿歌,我们都知道云就是水变的,雨是许多云堆积在一起形成的,怎么可能是眼泪呢?  相似文献   

15.
于晓斌 《班主任》2008,(2):21-21
在一堂地理公开课上,老师把中国地图拿出来问学生,中国地图像什么?有的学生说像公鸡,有的学生说像山羊。老师紧接着问那些说像山羊的学生:“你们再看看像什么?”学生们依然回答说像山羊。  相似文献   

16.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接受我国记者采访时,讲了这么一件耐心寻味的小事:那是安南上中学时,一次课上,老师拿出了一张画有一个黑点的白纸,问他的学生:“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们盯住黑点齐声喊道:“一个黑点。”老师非常沮丧:“难道你们谁也没有看到这张白纸吗?眼光集中在黑点上,黑点会越来越大。生活中你们可不要这样啊。”教师教导着他的学生。教室里鸦雀无声。老师又拿出一张黑纸,中间有个白点。他问学生:“孩子们,你们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们齐声回答:“一个白点。”老师高兴地笑了:“孩子们,太好了,无限美好的…  相似文献   

17.
迟来的爱     
上课铃响了,我刚走进教室,就听见有学生在喊:“老师,翟洁晰说她有点头晕。”我走近翟洁晰,关切地问:“是感冒了吗?发烧吗?”说着,我便用手去触摸她的额头,接着又说:“是老师送你回家休息?还是通知你妈妈来接你啊?”“老师,不用,我能坚持!”她朝着我甜甜地笑着,脸上洋溢起幸福的神情。“那好,如果坚持不住,就告诉我,  相似文献   

18.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事例,老师问学生:“太阳掉进大海里会怎么样?”有的学生回答:“大海里的水会被烧开。”有的学生回答:“大海会被蒸干。”。。。。。。有一个学生这样回答:“大海会变成一锅鱼汤。”感动于这个学生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19.
第一个故事:把螃蟹淹死
  每年的春天,学校门口都会有卖螃蟹的小贩,好多学生买来带进教室,这样不仅给教学带来麻烦,也影响孩子们的学习,这是教师们遇到的非常头痛的一件事。上午第四节课我走进教室开始做练习,没多大会就听见有一些学生在小声说话,我仔细观察,原来他们又在议论螃蟹。哎!我的头又大了,应该怎么办呢?我忽然灵机一动,装着很生气的样子说:“把螃蟹交上来。”同学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接下来的一句话把同学们逗乐了,“拿过来,让我把螃蟹放在水里淹死!”好多学生说,老师你不知道吗?螃蟹是生活在水里的,淹不死。我一看机会来了,马上说淹不死啊,那它离开水会怎么样呢?同学们开始七嘴八舌的议论,有的说它会不舒服,有的说它可能会死。那该怎么办呢?正在大家热烈讨论的时候,我接着说:“因为大家喜欢它,才会买,喜欢它就应该爱护它,你买来后应该放在家里,放在水里,它才会舒服啊!你们说对吗?”“对。”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  相似文献   

20.
一个多月前的一天,孩子放学归来,一进门就兴奋地说:“我们班主任今天实行一项‘新政’,改站着发言为坐着发言。老师说今后只要他上语文课,他点着谁发言,谁坐着发言就是了。”好。好。好。我一连说了几个“好”。心想这个“改良”,也许在全国都是值得推广的。以后一连几天里,我总是问孩子怎么样?你们班主任坐着发言的“新政”怎么样了?孩子总说:“我们老师一点哪个同学发言,哪个同学就总是情不自禁地站起来。老师也总是说,请坐下,请坐下发言。”后来,我也懒得问了。近日,我又想起那个“坐着发言”的“新政”来,于是问:“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