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即获得在社会中生产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和主要活动方式。玩沙游戏有助于儿童"去自我中心",提高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提高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笔者设计了支持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玩沙游戏设计模型,通过情景创设、主题引入、混龄组织、家园合作的形式支持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的实施,培养儿童优秀的社会性品质。  相似文献   

2.
幽默就是一种游戏,幽默也是一种游戏精神。儿童的幽默通过游戏的情境得以表现,并促进儿童的发展,这个过程即是幽默游戏。儿童幽默游戏的产生和发展具有自己的特点。儿童的幽默游戏与认知发展密切相关。儿童幽默游戏对儿童认知、社会性、情绪情感、道德养成、行为塑造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成人与教师应积极关注和支持儿童幽默游戏,通过儿童幽默游戏促进儿童身心发展,培养儿童的幽默意识与幽默能力。  相似文献   

3.
音乐游戏对小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伟 《文教资料》2008,(22):151-152
小学阶段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阶段,音乐游戏作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与儿童社会性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丰富多彩的音乐游戏有利于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并能够有效帮助小学生摆脱自我中心,培养其积极的情感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社会性健康、全面的发展.本文以小学生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上探讨了音乐游戏对小学生的社会性的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研究证明,假装游戏是幼儿早期进行学习、认知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普通儿童在24个月左右时开始出现假装游戏行为,发展至7岁时逐渐成熟。孤独症儿童的假装游戏能力发展却存在诸多的困难,如果没有刻意引导和有效策略的介入,孤独症儿童很难获取假装游戏的内容和规则等信息。而假装游戏能力低下又成为阻碍孤独症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为了促进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研究者决定从假装游戏入手,通过提升他们的假装游戏能力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游戏是一种符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快乐而自主的实践活动,是儿童的主要活动和主导活动。游戏能帮助学前儿童控制不良情绪,丰富深化情感;能促进学前儿童换位思考,有利于社会性的发展;能满足学前儿童心理需要,有利于人格发展。在游戏中,教师可以通过为学前儿童创设适合其年龄特点的游戏环境、心理疏导、有意识进行心理健康的指导训练、有意设置障碍培养其抗挫能力等方式促进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9,(98):159-160
游戏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而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于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基于农村课程教学中的游戏,简要概述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含义,探究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与意义,并分析目前实际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一些相关建议,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一些理论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7.
目前,把教育工作的注意力由“智育中心”转移到“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上来,已成为世界学前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儿童的社会性被视为其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与培养,离不开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具体的教育内容及学习、劳动、游戏等活动。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也是教育儿童的重要手段。在游戏中儿童可以使自身的各种能力和才华得到充分的施展,尽情地去想象和创造,从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快乐和满足,使各种知识技能得到进一步的练习。发展与提高。在游戏中,由于儿童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并创造性地运用表情、动作、…  相似文献   

8.
角色游戏也称社会性游戏,是一种幼儿自己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是幼儿的一种典型的有特色的游戏,也是幼儿游戏中最高形式的游戏。角色游戏的内容是社会性的,主题来自儿童的生活。艾里康宁在研究角色游戏时认为,角色游戏是成人生活的复演,其规律是从再造成人实物活动到再造成人之间的关系和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因此,角色游戏有助于丰富幼儿的社会认知,形成良好的社会情感,养成与人交往的社会技能,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角色游戏还有助于使幼儿克服自我中心倾向,有助于培养独立自主性、创造性及想象力,为幼儿全面发展的一…  相似文献   

9.
游戏是儿童期最为普遍的一种活动,也是儿童活动的基本方式。从本质上讲,游戏又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它对儿童身心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从社会学视角审视儿童的游戏活动,可以发现,游戏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教学价值,与儿童的社会教育与社会性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郭丽 《现代教育科学》2010,(1):93-94,110
游戏是儿童期最为普遍的一种活动,也是儿童活动的基本方式。从本质上讲,游戏又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它对儿童身心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从社会学视角审视儿童的游戏活动,可以发现,游戏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教学价值,与儿童的社会教育与社会性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假装游戏是儿童活动的基本方式之一,其根本特征是“替代性”或“假定性”。通过假装游戏儿童的认知能力获得了发展,促进了儿童个性、社会性和情绪的发展,同时能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12.
视频游戏干预是一种现代辅助技术治疗方法,是通过用户在视频设备上进行游戏互动,并产生视觉反馈的干预方法。归纳和梳理近年来国外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采用视频游戏干预的实证研究发现:其主要采用严肃游戏和虚拟现实视频游戏的干预方式提升孤独症儿童认知能力、运动能力,促进其社会性发展;在干预效果方面,认知训练的干预效果低于社会性发展和运动技能的干预效果。我国未来应重视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认知行为的干预,鼓励学校合理使用视频游戏干预法并防止儿童游戏成瘾,同时注重视频游戏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3.
游戏是学龄前儿童的主导性活动。儿童通过游戏认知环境中的事物、发展动作、陶冶情操、结识玩伴,获得身心发展。阿坝州藏族和羌族的传统民间游戏极其丰富,这些游戏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藏、羌民族民间游戏的研究发现,民间游戏对儿童民族认同感的建立、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社会性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针对儿童民间游戏的地方性、趣味性、教育性、灵活性等特点,以民间儿童游戏渗透于幼儿一日活动为研究的切入点,整合教育资源,把优秀的适宜幼儿发展的民间儿童游戏引入幼儿园游戏中,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通过民间游戏的应用,促进幼儿在体能、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吴丽芳 《文教资料》2011,(9):143-145
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指亲子关系、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道德认知的发展、社交能力、性角色认同等方面的发展。本研究根据1—3岁儿童社会性发展所具有的一般规律,从具体的教育实践出发,阐述了亲子教育机构在教育活动中促进1—3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几项原则:教师、家长共同协作促进发展的原则、游戏性原则、操作性原则、个体性原则、愉悦性原则、渗透性原则等。并通过案例研究提出了可以根据儿童具体情况和具体教育契机采用情景创设法、操作练习法、环境陶冶法、肯定赞扬法、游戏体验法等方法对儿童进行培养促进。  相似文献   

16.
游戏可以充分展示儿童个性,体现自我发展,平衡情绪,发展儿童的社会性情感,促进其社会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周辉 《考试周刊》2014,(19):189-189
<正>游戏是深受学前儿童喜爱的一种活动方式,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是幼儿的生活"。而在儿童游戏中,如果没有规则行为的约束,则没有游戏可言。"游戏的本质特征是规则",因此,一切真正的游戏都是规则游戏,旨在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不管是游戏的规则还是规则的游戏,都对儿童的发展有价值和特殊意义。一、游戏秩序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居多,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屡见不鲜,幼儿总喜欢以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为中心思考问题,不能转换视  相似文献   

18.
游戏,是人类生存、活动的基本方式,更是儿童的天性与权利。游戏精神与道德教育实质有着惊人的统一。作为一种实际的道德教育,游戏能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有利于培养与完善儿童健康独立的人格、形成儿童优良的个性品质。然而,在儿童道德教育实践中,游戏却被冷落或被异化着,这严重削减了儿童道德教育的实效。因此,游戏必然也必须成为儿童道德教育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9.
游戏可以充分展示儿童个性,体现自我发展、平均情绪,发展儿童的社会性情感,促进其社会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游戏是儿童常态化的生活方式。伴随着游戏,儿童不断体验外部世界并获得来自生活的直接经验,影响其社会性发展。儿童生理发育和心理认知能力的成长使游戏也具有了阶段性。进入具体运算阶段后,儿童的游戏兴趣更倾向于规则性游戏,被社会道德原则所浸染的游戏规则影响着儿童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的成长。教师不仅仅是游戏的旁观者,而且应该引导学生在游戏的道德渗透中逐渐培养道德精神。因此,游戏不仅是儿童的娱乐活动,也是一种自主的、实际的道德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