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品质发展状况与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问题,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为指导,论证了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意义,建构了各年级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重点内容,提出了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最近几年来,大学生中不断涌现的心理问题引起了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成为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新思路。本文论述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及教师行为的研究现状,分析认为,教师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中会起到积极作用,并提出了建立基于积极心理品质提升的教师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中国当代艺术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状况,针对其发展特点提出相应的培养对策.方法:采用《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通过整群团体测试的方式,对2085名在校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结论:所调查的艺术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状况总体良好,在认知、情感、公正和节制四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非艺术类大学生;除人际维度差异不显著外,其他五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不同年级艺术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各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此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教育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是高校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切实将大学生积极心理培养教育落到实处。积极心理品质对于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积极心理品质的相关内涵进行了简述,并提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在一种体验氛围之中,逐渐形成的健康心理认知、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积极的思考导向。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过程中,可以引入"积极体验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校学习中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并从具有互动性的氛围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效果。为了进一步解析"积极体验式"教学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作用,探讨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必要性,从挖掘学生心理困惑,促进学生情感释放,营造课堂互动氛围,强化学习体验结果四个层面,总结"积极体验式"教学所产生的教育作用。最后,提出"积极体验式"教学在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方面的策略,希望为高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李斯 《教育教学论坛》2014,(23):178-179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提高其综合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高校必须要对大学生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本文从积极心理品质的含义和作用出发,提出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模式.该模式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本文以某职业学院和某大学的学生为样本,对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现状进行测查,结果表明:高职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总体状况良好.六大维度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大学生,并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无显著差异.在20项积极心理品质中,高职生发展最好的五项品质为心灵触动、团队精神、感受爱、真诚、爱与善良;最差的五项品质为创造力、勇敢坚持、热爱学习、自制、领导能力.高职生在社交智慧上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但在好奇心、宽容和心灵触动上得分却显著低于普通大学生.在创造力、爱学习等13项积极心理品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大学生,且大多差异极显著.在高职生群体内部也存在年级和性别上的差异.针对结果,提出了在高职院校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党建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大学生党员的素养,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大学生党员的积极心理品质则对其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学生党员积极心理品质的现状,在此基础上从提升大学生对党的认同感、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构建积极组织系统等方面,探究了增强大学生党员积极心理品质的对策,希望以此提升大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及其与“中国梦”的关系,采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问卷》和《“中国梦”心理结构态度调查表》对延安大学417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较好;不同大学生群体的积极心理品质存在差异;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与中国梦关系密切,对“中国梦”的赞同程度越高,对“中国梦”的情感态度越积极,积极心理品质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10.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内在的积极力量,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借鉴。基于积极心理学,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内容主要包括善于学习,情绪情感健康,交往适应,自我控制与追求卓越等。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路径方面,首先,应深化高校心育,健全学生心理成长的外部支持系统,即搭建全员参与式培养网络,打造全覆盖式培养课程,形成渗透式培养渠道;其次,应科学引导大学生发展良好的行为方式,丰厚其品质养成的内在心理资源,即引导其秉持积极认知,丰富积极体验,提高现实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