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王阳明心学三大核心命题之“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清晰呈现于其“万物一体”思想中,是该思想形成的内在理路;与此同时,王阳明终其一生践行的“内圣外王”之道也是“万物一体”思想的显化。“内圣”与该思想所追求的个人与宇宙相统一的精神境界相契合,“外王”则体现出在此精神境界指导下的入世实践,从而实现了从境界论向现世价值的转化。不论从心学理论构架还是从阳明现实人生实践来讲,“万物一体”思想如筋骨般贯穿王阳明的一生,是其理论体系的最高点。  相似文献   

2.
朱熹哲学生态观(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熹对“理”有多种解释,其核心则是自然之生理,即存在与价值的统一。天地以生物为心,而人得之以为仁心,由此建立了天人合一论。“格物致知”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仁的自觉,以爱心对待万物,公而仁,仁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这是深层次的整体论的生态哲学。  相似文献   

3.
作为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王阳明上乘陆氏兄弟“心即理”的先验论,同时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对心学以及儒学来说都是重要的发展.知与行历来是中国古代哲学所讨论的焦点,是哲学及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行合一”论认为求知与实践应同时进行,直接反对朱子学派“先知后行”之说,在宋代后再次提出与理学截然不同的方法论,与“心即理”“致良知”共同构成了阳明学派思想体系基础  相似文献   

4.
王守仁(1472—1523)因曾在绍兴城外的阳明洞读书、讲学,世称“阳明”先生。他一生经明代朱见深、祐樘至原熜四帝。历任刑部主事、庐陵知县、左佥都御使、南京兵部尚书,两广总督巡抚等职。在为官期间,他大力提倡办学,热心教育。从三十四岁开始,到五十七岁病死,执教二十多年。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他堪称为一位独树一帜的教育家。本文仅想就他语文教学思想作一粗略探讨。一、王阳明语文教学思想的哲学基础王阳明是主观唯心主义者,他的哲学思包托“心即理”说、“知行合一”说和“致良知”说三个部分,在明中叶风靡一时,对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过较大影响。他的哲学思想是语文教学思想的基础,而语文教学思想是其哲学思想的具体表现。王阳明的“心即理”说是南宋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哲学观点的发展,即所谓  相似文献   

5.
正是王阳明蕴含智慧的哲学思想及其重要的现代价值,使王阳明历经五百年仍备受关注。"心即理""良知与致良知"是阳明学的主要哲学命题,"知行合一"则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特色。王阳明哲学的现代价值也充分体现在其注重实践的哲学精神、自我超越的生命境界以及"万物一体"的普世价值中。本文阐述了王阳明哲学思想,并对其现代价值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王阳明心学对青年郭沫若影响极大,是其进一步吸收东西方哲学思想的基石与导引。郭沫若前期哲学思想的最具特色和最富总力处,是“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自我的表现”,这里所言说的正是王阳明心学“心即理”、“万物一体”的“天人合一”观念,是将人的本体提高到宇宙本体的高度来极度张扬人的主体精神。在这里郭沫若不是将“神”泛化,而是诗性地将自我泛化。所以,郭沫若前期哲学思想实际上是一种诗性泛“我”论。  相似文献   

7.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和“庄周梦蝶”是我们哲学教学中经常引用的两个典故,但我们不少教师往往只作简单化的处理。说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意识作为万物的本原,认为客观的现实世界只是人的感觉的产物;而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认为世界万物都存在于人心之中,都是心之意念的产物,因而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大哲学家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后问自己:是庄子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庄子?这是相对主义的表现。而相对主义最终必然会滑向不可知论,庄子是中国哲学史上不可知论的典型代表。这是哲学教学中典型的贴标签式的教学,使哲学…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知识旨趣、哲学形态的方面体现出鲜明的实践性品格。通过对阳明心学体系形成过程的个案分析,可以把握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立言宗旨的实践性内涵,可以认识到王阳明心学体系是一种由工夫以见本体的实践性哲学。他的工夫论不是从“心即理”的本体论导出。实践工夫论是阳明心学的思想原点和“第一原理”。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狭义朱子学与阳明学的发生、发展及其基本内涵的阐释,揭示朱子学与阳明学的现代意义。朱子学说最重要的部分是“格物致知”的理论,其明显的特色是极力为人求取事物的知识的活动确立一个地位。“心即理”、“致良知”是阳明学说的主要哲学命题,“知行合一”则是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色。朱子学强调读书学习的性格,为现代“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对于大学的“通识教育”,朱子的思想是孔子之外最重要的思想资源;朱子学提倡“主敬”所代表的自我约束、严肃认真、勤勉专一的工作态度,对于保持东亚社会积极的工作伦理,仍能提供重要的资源。阳明学强调实践,体现于王阳明一贯提倡的“知行合一”,“住事上磨练”,这样的哲学精神合于19世纪以来实践哲学的发展,与近代哲学是相通的;王阳明关于“万物一体”的观念,对于人类的和平发展,以及生态和环保也可提供一种伦理的支持,具有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王阳明在明代朱熹理学的基础上发展了儒学的理论体系,形成了其"心外无理"、"心即理"及"体用一源"为基本观点的心学体系。这些观点与道家以"道"为根源的哲学与美学体系联系紧密:二者都强调本体的普遍性与对万物的生成性;都强调通过"静坐"、直觉、反观内省等方法去认识"道"。  相似文献   

11.
王阳明教育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在道德教育效率低下的今天,重读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仍带给我们以深刻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教育家介绍     
王守仁(1472—1528),即王阳明,明朝理学家和教育家。弘治进士,先后任刑部、兵部主事。1505年得罪宦官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后因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和镇压农民起义及少数民族起义“有功”,官至左都御史,封新建伯。在哲学上,他提倡“心学”,称“心是天地万物之主”,“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是个唯心主义哲  相似文献   

13.
从广义上来讲,王阳明"以心说理"的工夫仍然没有跳出理学的论域,但在具体的路径、内涵上他的"心即理"命题却有效地化解了程朱理学与陆九渊心学的内在矛盾,其心学成功地解决了儒家内圣与外王的紧张关系.本文拟从王阳明"心即理"命题的内涵入手,从内在逻辑上比较其与程朱理学以及与陆九渊心学的异同,并指出王阳明"心即理"命题的两重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尽管朱子与陆九渊在心性论上的分歧通常被归结为“性即理”与“心即理”之别,但实际上朱子的哲学文本中亦不乏“心与理一”这样揭示心、理之一致性的思想表达。这种表达与阐释天理之“所当然而不容已”之义紧密相关,与朱子一贯主张的“性即理”说并不矛盾,其实质含义是性理作为“所当然”规定了心灵不容自已的本质倾向性,心灵的全部活动与状态都是对此本质倾向性的实现,理想的“本心”“明德”状态与实际的“心有善恶”状态尽可皆溯源于理。就此而言,朱子之心性论也可谓是建立了一种有别于陆氏心学、从“当然”之性理出发贯通心体的“纵贯系统”与“圆密宏大之心学”。  相似文献   

15.
对教育本质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本质是什么?这是近一二个世纪来国内外教育理论界一直争论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教育本质仍存在多位论说,概括起来,是三大教育本质论,即“社会本位”教育本质论、“个人本位”教育本质论和“文化本位”教育本质论。所谓教育本质多位论说,都是受教育目的的影响,只要我们从各类教育的共同属性去分析,就可以得出教育本质只有一个本位论说。否定教育本质多位论,提出教育本质只能是一个本位的新观点,对遵循教育的规律,充分发挥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教育本质是什么?这是近一二个世纪来国内外教育理论界一直争论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教育本质仍存在多位论说,概括起来,是三大教育本质论,即“社会本位”教育本质论、“个人本位”教育本质论和“文化本位”教育本质论。所谓教育本质多位论说,都是受教育目的的影响,只要我们从各类教育的共同属性去分析,就可以得出教育本质只有一个本位论说。否定教育本质多位论,提出教育本质只能是一个本位的新观点,对遵循教育的规律,充分发挥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心之本体”是王阳明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哲学范畴。纵览王阳明全书,“心学”是以论证实用的封建伦理道德的合理性和神圣性的主要目的的。“心之本体”论不过是论证这一目的的手段。王阳明正是通过阐述“心之本体”这一哲学范畴,并由此展开,采用层层深入和从抽象到具体(即:从“心之本体”到“心理合一”,从宇宙万物到人类社会)的方法,赋予了其“心学”以深刻的社会伦理意义,从而  相似文献   

18.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和"庄周梦蝶"是我们哲学教学中经常引用的两个典故,但我们不少教师往往只作简单化的处理.说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意识作为万物的本原,认为客观的现实世界只是人的感觉的产物;而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认为世界万物都存在于人心之中,都是心之意念的产物,因而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大哲学家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后问自己:是庄子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庄子?这是相对主义的表现.而相对主义最终必然会滑向不可知论,庄子是中国哲学史上不可知论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9.
王阳明的"心即理"包含了两大核心,即"心外无物"和"心外无理"。"心即理"我们可以理解为"人心"主导人所有的感官。与教育结合起来,即告诉我们"心"是培育重点,教育应该注重于培养学生德、美,发展认知之心,才能培养出理想人格,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因此"心即理"思想有很多值得我们去重视和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心即理”是理解陆九渊心学的最重要的哲学命题,陆九渊在宇宙本体和社会伦理的意义上,提出了“心即理”这一命题。“心即理”的真实意蕴在于心理合一,而且与朱熹“心与理一”论相比较,这种“心理合一“具有直接、简易、人人可为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