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璐 《现代语文》2006,(7):57-59
重读《雷雨》,鲁侍萍、繁漪等人的悲愤、压抑的形象总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她们对周朴园所进行的愤怒的谴责和仇恨似的审判,也总在我的耳边回荡。毫无疑问,在她们看来,周朴园是她们人生悲剧和不幸命运的制造。在评论界,周朴园也一直被作为家庭悲剧和社会的罪魁祸首而被批评、审判。可我却想,周朴园不也是悲剧的受害吗?当我们在同情鲁侍萍的不幸、繁漪的病态和扭曲的时候,难道周朴园就是幸福快乐的吗?鲁侍萍和繁漪对自己的不幸都能找到该谴责和批判的人,而周朴园的不幸又去谴责谁呢?是谁让周朴园变成了周朴园?是谁让他放弃了鲁侍萍而选择了有钱有门第的富家小姐?是谁让他为了牟取暴利淹死了二千二百名小工?到底是什么让这个男人如此凶狠、残酷、专横和自私?这一系列的问题促使我展开了对周朴园精神谱系形成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雷雨》中周朴园为什么一再逼繁漪看病吃药,这一有悖常理的举动自1933年该剧创作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试图分析并说明一个观点:周朴园这样做的真正心理动因是察觉妻儿乱伦丑行后采取的一种掩盖家丑、弃卒保车措施棗逼疯繁漪,保全周萍。  相似文献   

3.
<雷雨>中周朴园为什么一再逼繁漪看病吃药,这一有悖常理的举动自1933年该剧创作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试图分析并说明一个观点周朴园这样做的真正心理动因是察觉妻儿乱伦丑行后采取的一种掩盖家丑、弃卒保车措施--逼疯繁漪,保全周萍.  相似文献   

4.
雷雨     
原文简介 年轻的繁漪不堪忍受周朴园那种封建家长制的束缚,在与周萍相遇后唤起了她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并与周萍相爱了。不久周萍开始悔恨与繁漪的这种关系,他爱上了侍女四凤。四凤的母亲——鲁妈来到公馆,周朴园发现鲁妈就是他的前妻。  相似文献   

5.
《雷雨》是中国现代剧作家曹禺的名作。作品从繁漪的爱情角度分析了其悲剧的必然性。在周朴园的封建专制下,繁漪得不到爱,与未来前妻的儿子周萍的爱又受到了传统的伦理道德的阻挠,繁漪的爱情悲剧是无可逃避的。  相似文献   

6.
在对人物的体验中分析人物形象及作者设置这个人物的意图--赞颂中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衬托其他人物(主要是反衬周朴园和繁漪)强化冲突,加强悲剧气氛及其艺术震撼力,从而深刻揭露旧社会和旧家庭的罪恶.  相似文献   

7.
《雷雨》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一部用"三一律"结构形式写成的多幕剧,采用危机上开幕的结构方法,在矛盾冲突接近总爆发的时刻回溯和交代复杂前因。全剧有多重戏剧冲突线,贯串始终的主要冲突是繁漪和周朴园、周萍父子的冲突,以繁漪、周萍的冲突加强繁漪、周朴园的冲突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周宅的母子乱伦事件是周朴园的家庭专制造成的。众多矛盾冲突与主要冲突彼此交织向前发展。该剧还成功地运用了"发现"与"突转"、"悬念"、"巧合"等结构技巧。《雷雨》艺术生命力百年不衰,和它缜密严谨的结构艺术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繁漪是《雷雨》中最具特色个性鲜明的人物。本文从繁漪对爱情充满憧憬勇敢追求幸福,到嫁给周朴园变成一个"像死一样的女人",而造成性格的扭曲,终于走入乱伦的深渊,终成为被爱情伤得最体无完肤的女子。  相似文献   

9.
“繁漪”姓什么?这个奇怪的问题因高中第四册《雷雨》一课的奇怪注释而产生。注释①中说 :“一天 ,侍萍从济南回来探望儿女 ,被太太繁(fn)漪找到周公馆 ,才发觉女儿的主人就是周朴园。”这里“繁”字被郑重其事地注了音。难道此字还有其它读音不成?翻检字典 ,果然发现它还可念作 p幃 ,只作姓。原来 ,编者用心良苦 ,意在告诉人们此人名叫“繁(fn)漪” ,而不是姓“繁(p幃)”名“漪”。那么 ,她姓什么呢?大凡看过《雷雨》全剧的人都知道此人姓“周” ,因为“登场人物”中明白地写着。如此说来 ,编者只需加上“周”字 ,便可…  相似文献   

10.
祁利军 《文教资料》2010,(33):12-13
《雷雨》的冲突中心应是在周朴园和蘩漪之间。蘩漪是曹禺塑造的最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同时蘩漪对命运的反抗和幻灭集中反映了戏剧主题.周朴园和蘩漪的冲突勾连着剧中每一个人物的命运。  相似文献   

11.
方绪豹 《现代语文》2009,(7):126-127
《雷雨》作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本,被解读的已够详细。周朴园这个角色十分复杂,教材中对周朴园的人物分析一般都解读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都市里,资产阶级往往带有浓厚的封建气息,周朴园正是他们中间的代表。他既是尊崇旧道德的资本家,又是在外国留学过的知识分子。对于这个人物隐藏在‘仁厚’、‘正直’、有‘教养’等外衣下的伪善、庸俗、卑劣的精神面貌,以及由此产生的罪恶,作家通过富有表现力的戏剧情节——例如他对侍萍的‘忏悔’、对繁漪的专横、处理罢工的手段等等,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其中对周朴园形象分析有不同的意见的最具代表性的是陈思和先生,他提出了“周朴园心里有没有爱”这个问题,并针对原来的阶级矛盾的观点十分细腻地分析了周朴园人性化的一面。“所以,如果我们仅仅把周朴园和鲁妈的关系看成一种阶级对立,丫环受骗,少爷侮辱妇女等等,这样的理解,我觉得是肤浅的、简单化的。如果简单地把他们说成是互相欺骗的,没有感情的,  相似文献   

12.
从无意识心理层面入手,通过分析蘩漪与周朴园、周萍两条主要戏剧冲突,揭示了蘩漪在无意识心理的引导下一步步走向人格分裂,成为自我毁灭的心理发展过程,蘩漪形象表现出很浓厚的心理分析色彩。  相似文献   

13.
一、命运悲剧:“因果报应”原型佛教传入中国后,同儒家的封建宗法思想相融合,成为了中国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之一,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它宣扬“因果报应”,即自己种下的“因”,即使在现世得不到“果”,在来世或子孙后代身上也一定会有所报应。善行结善果,恶行得恶报。这一观念繁衍不息、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意识深处,已经成为集体无意识和文学原型。《雷雨》的“因果报应”原型突出地表现在周朴园这个人物身上。首先,长辈做孽,晚辈受难《雷雨》8个人物中有5组巧合的三角恋关系:鲁贵—周朴园—侍萍;周朴园—侍萍—繁漪;周朴园—周…  相似文献   

14.
曹禺的四幕话剧《雷雨》的主人公.现代文学研究史料中有三种说法,一说周朴园,一说侍萍,一说蘩漪。这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雷雨》的主人公究竟是谁?《雷雨》的主人公应该是周朴园,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相似文献   

15.
戚俊丽 《现代语文》2005,(12):40-40
我们通过对现代剧作家曹禺先生的作品<雷雨>的学习,很容易察觉到剧中两个重要的女性繁漪、侍萍被称为周繁漪、鲁侍萍,她们都分别用了其丈夫周朴园、鲁贵的姓.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中国女性的称谓及其所反映的封建思想意识和等级观念做一下梳理和深入地探讨,因为"周繁漪、鲁侍萍"并非个例,类似现象在同时期的其它文学作品中也普遍存在着,弄清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和深刻体会作品中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话剧《雷雨》是我国优秀戏剧家曹禺的处女作,写干一九三三年。《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性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周朴园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其妻蘩漪不堪忍受他的专横,与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发生了暖昧关系。而怯懦、自私的周萍不久又勾引了婢女四凤。由于嫉妒,蘩漪通知四凤的母亲侍萍把她领走。侍萍正是三十年前被周朴园引诱,而后又被遗弃的周萍的生母。  相似文献   

17.
繁漪与娜拉都是自我与环境发生激烈、尖锐的冲突时走向精神反叛、行为抗争的同一道路。但由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以及自身的个性的不同,她们抗争又具有不同的审美价值;繁漪的全面毁灭的民展示的是悲剧性,娜拉的自立新生的方式则体现了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宗法制度维护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秩序,其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主义成为其领导核心,周朴园性格中的夫权主义思想是形成他性格的主要因素,这种夫权主义摧毁了他生命中的两个女人鲁侍萍与繁漪的一生幸福,同时他的男权主义造成了《雷雨》中众多人物的悲剧。  相似文献   

19.
《雷雨》中出现的人物具有复杂性——蘩漪是复杂的,周朴园也是复杂的。周朴园并不是一个生来就坏的人,他是一个民族资本家,是被那个时代所异化的人物,是封建家庭伦理的被吃,具有被半封建意识扭曲的孱弱畸形的病态人格,具有一定的其型意义。  相似文献   

20.
《雷雨》不仅是一部家庭悲剧,更是一部社会悲剧。其中"周朴园逼蘩漪吃药"一出尤其让人过目不忘,体现了曹禺先生的独特匠心,技高一筹。可以说蘩漪手中的这碗药不同寻常,它是一碗扼杀旧式女性自由幸福生活的"毒药",也是一碗驯化青年男女绝对服从权威的"毒药",更妙的是这碗药如一面镜子,照射出周朴园这一封建家长丑恶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