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今汉语都有省略现象,可是文言省略现象比现代文尤为突出,成为文言文的特色之一。句子某些词语的省略,从语法角度着眼,是有规律可寻的。能够掌握这种省略规律,遇到具体省略现象,将不至于感到迷惑。先看主语的省略。上句已出现主语,下语的主语便可省略,如“楚人为食,吴人及之;楚人奔,吴人食而从之”(《左传·定公四年》)中有(?)符号标明的主语“楚人”“吴人”就是承上文的“楚人”“吴人”而省。下句要出现主语,上句主语也可以省略,如“项王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上一句的“项王”就是蒙下一句的“项王”而省。还有,下一句的主语就是在上一句里充当宾语的那一个,这下一句的主语仍可以省略(这样更显得结构紧密),如“……触草木,草木皆死”(《捕蛇者说》)就  相似文献   

2.
去年12月24日的《光明日报》,在“语言文字”专栏刊登一则题为《顾此失彼一例》的短文,指出“她绣出的花布既快又好,从未退过货”一语,有主谓搭配不当的毛病。文章分析说,复句中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花布”,谓语是联合词组“既快又好”,说绣出的花布“好”可以,“快”则不通。这分析是无懈可击的。但文中提出将这个句子修改为:“她绣花布绣得既快又好,从未退过货。”却又出现了新的语病。修改后的复句,主语显然是“她”,谓语是动词“绣”,宾语是名词“花布”,“绣得既快又好”可看作补语。后一个分句的主语显系承前省略了,当然也是“她”,这样就成了  相似文献   

3.
改病句     
编辑要爱抠字眼,对于错别字和病句要敏感,这是需要培养的职业习惯。我择取了一些看稿当中摘录的病句,愿与读者共同切磋。例1 飞机是在大气中飞行的运载工具,有着许多的特殊要求,决定了飞机机加零件的下列特性。分析例句中缺少主语。该句子共有三个单句。只有一个主语,即“飞机”。对于前面两个单句。主语都是“飞机”,因此第二个单句可以省略。但第三个单句主语应该是“特殊要求”,如果这里省略,使人误以为沿袭前面的主语,造成意思不清。应在“决定”前面加上指示代词“这”作主语。例2 监控计算机是监督各机床的工作,并对各机床分配任务。分析例句中谓语重复。“是”和“监督”、  相似文献   

4.
科技论文中的自述省主语句及其句式变换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和(或)上下文的情况下,可省略主语、宾语等等。现代汉语中,省略主语的方式主要有:①承前主语省主语;②承前定语省主语;③承前宾语省主语;④承后主语省主语;⑤自述省主语。在科技论文中,大量使用自述省主语句,但至今主要见有文献  相似文献   

5.
分清主动和被动在动词性谓语句中,主语是施动者,即动作的发生者,这种句子是主动句;主语是受动者,即动作的接受者,这种句子是被动句。一个主谓句,既有施动者,又有受动者,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或者选用主动句,如“他拿走了《新华日报》。”或者选用被动句,如“《新华日报》被他拿走了。”报纸上有时会出现这种现象:在复句中,几个分句有的是主动句,有的是被动句,分不清主动和被动,前后主语不一致,造成语义不连贯,表达不清楚。例如:  相似文献   

6.
1 主语残缺产生歧义在科技文稿,尤其是科技学术论文中,作者常常为简约文字而省略主语———形成合理的无主句,但也常因省略不当,致使句子主语残缺,造成歧义。例1 自Jeffreys发现与人血红蛋白基因有关的非编码区重复序列,可用小卫星探针检测出DNA片段上多个与之相杂交的位点,形成DNA指纹图,此后在人类遗传学与法医学、动物遗传学等方面相继有新的发现。本句的主语是什么?是“Jeffreys”本人,还是其他什么人?这里因主语残缺,而使全句主语含混不清,产生歧义。据后半句“此后在……等方面相继有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7.
科技论文摘要中的人格化与省主语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国家标准指出,编写文摘时要注意,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1]。有些文章中将“本文”一词人格化是不妥当的。例如:“本文观察胃癌患者CEA含量与肿瘤部位、组织分型及手术的关系……”显然,观察者应该是该文的作者,而不是文章本身[2]。国家标准发布已十多年了,刘永岩[2]上述观点提出也近十年了,但“本文”一词,这一不合理的人格化,至今仍大量出现于许多期刊的论文中。现就科技论文中人格化与省主语句的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以供研讨。  1.合理的人格化汉语作者往往有省略或避免使用“本(文)作者”、…  相似文献   

8.
三、谓语残缺谓语是句子的主要成分之一,是陈述主语“怎么样”或“干什么”的。缺少了谓语,意思就表达不清楚。有的句子开头提出一个陈述的对象(主语),后面却没有谓语来陈述它,这样主语就没有着落,成为“半句话”。这种语病叫谓语残缺。例如: ①一身身崭新的绿军装,一朵朵喜庆的大红花,一队队光荣应征的新兵开始奔赴全国各地军营。(《人民日报》1990年12月13日第一版) ②热心参加这场讨论的,从地域看,除西藏、海南两省区没有来稿外,其余28个省市自治区都有读者参加。(《经济日报》1990年12月10日第一版)  相似文献   

9.
我刚开始从基层调入机关搞新闻报道工作,也是常苦于没有新闻素材写。有一次,我在一家水果摊前,见一买桔子顾客与一女营业员争吵,这位外地顾客说短斤两,要求复秤。营业员却说:“你个外地人跑这咋呼个  相似文献   

10.
3.推理方面的逻辑错误。(1)前提虚假。【举例】他结婚买的几件家用电器质量很好,因为都是进口货。【分析】在这个假言推理省略式中,省略了“进口的家用电器质量都是好的”这个前提,但这个前提条件是不真实的,进口家电也存在质量问题,不能必然推出结论。(2)直接误推。  相似文献   

11.
主语是句子的主要成分之一,是句中被陈述、被说明的对象或话题;它指明句子所说的是谁,或者是什么。在语言中,因特定的语言环境或上下文关系,在不致引起表意混乱的情况下,主语往往被省略。但是,当句子必须有主语而没有的时候,句子就自然缺少了被陈述、被说明的对象,使人不知其所云者为何人何物,使句子的结构和意义残缺不全,这就是一种语言错误了。称做主语残缺。主语残缺有各种形式,通常所见是滥用介词缺主语,例如:  相似文献   

12.
获1986年我省好新闻一等奖的通讯《美好的形象靠自己塑造》(载10月19日《新华日报》,以下简称《美好》)的作者,写的是营业员热情为顾客服务的事。这个题材可以说几乎要被写烂了。好比一块土地,踩踏的人多了,土地过于板结,若不深耕细作,就很难有收获,“颗粒无收”也不是没有可能。《美好》的作  相似文献   

13.
?(问号) 有人喜欢它,是因为它身上的那一点诱饵;有人害怕它,是因为它的尖锐和锋利;有人追求它,是因为它下面悬着的奥秘;有人鄙弃它,是因为它常常招惹是非。。(句号) 对懦夫来说,它是结束;对勇士来说,它是开始;对庸人来说,它是固步的锁链;对有志者来说,它是开拓的花环! ,(逗号) 有终必有始,但有始,未必都有终…………(省略号) 生活中有很多应该省略的东西,却没有省略;有许多不应该省略的东西,却省略了;因此我们总感到缺憾,总是走在追求完满的途中。  相似文献   

14.
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张树叶,可以显示一棵树的营养状态。一根头发,可以透露人的机体的秘密。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说过:“挑出一行诗来,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时代。”借用这位诗人的话,我们也不妨可以说:“挑出一本书来,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家出版社。”虽说只是一本书,但这是“一张树叶”、“一根头发”,从中可以窥见这家出版社的出书方  相似文献   

15.
连词“和”“以及”与连词“或”有两点不同:(一)“和”“以及”表示并列关系,“或”表示选择关系;(二)“和”“以及”只能连接词成词组,“或”除了连接词或词组之外,还可以连接分句。“和”与“以及”也有细微的区别,即“以及”后边的语言成分常常表示比较次要的内容。这些不同点并不复杂,但如不留意,也还是要出错的。有时该用“或”而错用了“和”。例如; ①这些各式各样的狗叫声,不时被风的呼啸声打断和淹没。(管桦《将军河》第336页) ②不论是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无时不在运动,就连思想僵化、半僵化的人,  相似文献   

16.
同仁 《编辑学报》2004,16(3):227-227
问:请问,分号有哪些用法?为什么有时在“但是”“所以”等之前要用分号?答:分号有3种用法。1)复句中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可用分号。例如:①硬件,指组成电子计算机的各个部件和实体;软件,指那些具有特定功能的专用程序和同计算机有关的各种资料。但是,如果不强调这种并列关系,或者并列分句较短或结构不复杂,可以不用分号,而用逗号。例如:②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2 )非并列关系(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的双重复句中,第1层的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停顿,也用分号。例如:③激光雷达是激光测距原理的具体应用;但其主要任务不是测距,而是…  相似文献   

17.
一些人平素言谈话语每每好“简化”,爱“省略”。这种“省略”有时也出现于报端。2月14日的《新华日报》一个版面上,竟有4个标题都“省”去了“元”字。“贾汪430万重奖经济功臣”“昆山‘零土地’引资逾3亿”“徐州:11.5亿打造古运河旅游线”“启东民间投资恳谈会引资70亿”。平心而论,有些话语(词句)简化、省略一下,倒也无伤大雅,人们不难领会其意思。可这4个标题将“元”一“省”,这就给很多读者带来麻烦了:贾汪“重奖经济功臣”,是用“430万”这个空头数字,还是用“430万”斤大米或面粉呢?昆山“零土地”引资,引来的是“3亿”元人民币还…  相似文献   

18.
记者必须站在公正的立场,全面客观反映真实情况,不能被表象迷惑。不深入调查,就下笔疾呼;不全面分析,就擅下结论;不仔细了解,就偏听偏信;很容易偏离真实轨道,使公正天平发生倾斜,“为民请命”一不小心就成了“被人利用”。笔者就亲眼目睹了一起“弱者”利用记者的怪事。一天,某地一农妇向记者反映情况,本人恰巧在场。说是自己孩子被老师在课堂上打伤,造成精神错乱,已不能正常生活。说者哭哭啼啼,听者无不动容。均对孩子遭遇深表同情。很快,稿子见报。巧的是,一次在出去采访途中,我又遇到了这位农妇。她当时根本没注意到我,如果没有她在向另…  相似文献   

19.
谓语是句中用以陈述、说明主语的句子成分,它告诉人们: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做什么、怎么样、是什么等,因此,是句子的主要成分之一。如果不是表达所需要所允许的省略,该用谓语而未用的地方,主语自然就得不到陈述或说明,句意也得不到准确、恰当的表达,句子结构不完整,有时还连带造成其他语义及语法关系上这种或那种错误;这就是谓语残缺。谓语残缺有多种,以下分析的是其中的几种: 1、滥用名词性词语缺谓语句子本来有谓语,但由于滥用了名词性词语,这本来的谓语就误变为其他成分;同时,滥用的名词性词语进入句子之后,又要求有恰当的动词与之相配合,这动词一般应是句子的谓语,但是句中没有。这样,句子就自然缺少了谓语。例如: ①人患流感后往往突然发冷、高  相似文献   

20.
二、“使”字句中的主语旁落“使”字句常见的特点是都带有“使”字。“使”字句是兼语句,基本结构是甲使乙怎么样例如: 振动会使机器寿命降低。不带“使”的“使意句”基本结构是甲怎么样乙例如: 振动会降低机器寿命。不出现“使”字结构,非本文所涉及的范围。下面主要分析“使”字句,以及由于“使”字使用不当造成的病句。凡是完全的“使”字句都包括4个成分: (宾语,主语) 甲使乙,怎么样 (主语) (谓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