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马氏文通》把“犹、若、如”归为同动字、状字、断词等不同的字类。所有语法学者都批评《文通》的“状字”论,认为“犹、若、如”是动词。实际上按《马氏文通》的语法体系,“犹、若、如’’应归为状字,归为同动字可以说是《文通》的失误。  相似文献   

2.
《马氏文通》中的"坐动"和"散动"概念是马建忠借鉴西方语法理论所首创的一个汉语语法学概念,是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马氏文通》卷五、卷十的相关文本,可以分析出这一概念的内涵及其与《文通》其他概念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讨论其在后世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影响与流变。  相似文献   

3.
《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著作,它与西方语法体系和它与中国语文传统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着手点之一。《马氏文通》和中国语文研究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此,从《文通》与中国古代语文理论、《文通》中的文章学思想、《文通》中的辞气论、《文通》中的古典文化气息四个方面分析阐释了《马氏文通》对中国语文研究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马氏文通》“名字状动字”实际上指的是名词用作状语。据《文通》所举例句,用作状语的名词所表现的语法意义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表示比喻、表示对人的态度、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处所、方式、工具或依据等。《文通》对“名字状动字”这一语法现象的归纳和总结是对我国传统小学关于名词用法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马氏文通》是中国第一部汉语语法专著。作者马建忠从实用的原则出发,全面地描写了汉语的文言语法,对后来的汉语语法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马氏文通》建立汉语语法学的功绩,已有语法学界的定论,本文不加讨论。但是,《文通》的价值并不局限于此,综观《文通》全书,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路经常超出语法的框架,而在更广阔的背景上,把语法学同修辞学、文章学乃至文化学结合了起来研究。因此,读者通过阅读《文通》,能得到多方面的收获,我们对《文通》的研究也应该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  相似文献   

6.
《马氏文通》作为中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汉语语法理论著作 ,对汉语句法学有其重大贡献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介绍了《文通》中的各个“次” ,重点分析了《文通》论“次”时出现的错误 ,并指出其原因。  相似文献   

7.
在纪念《马氏文通》出版百年之际,人们自然想到马建忠在建立与发展汉语语法理论方面所作出的奠基性贡献。而作为继马氏之后的世纪老人,语法学界的一代宗师的吕叔湘先生对《马氏文通》,(后简称(文通》)的评价,应该说是最具科学性与权威性的。本文就吕先生对《文通》介字理论的认同与创新作些阐述,以志纪念。  相似文献   

8.
试论《马氏文通》的“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次”是《马氏文通》(下简称《文通》)的一个重要的语法术语,是马氏语法体系的重要内容。《文通》是一部草创之书,存在着理论不周的问题,也存在着模仿与创造的矛盾。马氏对“次”的解说以及人们对  相似文献   

9.
转词是《马氏文通》中的重要概念。文章梳理了《马氏文通》中提到的“动字后的无介转词”,并进行分类,认为它们对应于现在所说的补语和宾语。马氏力图用介词来区分止词和转词,但“动字后的无介转词”的存在让他很为难,他不得不用“介词省略说”来解释,他对“动字后的无介转词”的分析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转词这一概念在马氏语法体系中的价值。然而马氏注意到的这种语法现象引起了后人的注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来的语法研究批判并发展了马氏的观点,对“动字后的无介转词”作了更好的处理。  相似文献   

10.
转词是《马氏文通》所论的句读成分之一,《文通》卷十彖四对转词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并在 书中的其他章节对转词也都有所涉及。根据动字的类别,转词可分为外动字之转词、受动 字之转词、内动字之转词与同动助动之转词四类。转词的用法涉及到所系动字、所用介字 与转词先后之位等方面。《文通》中对转词的论述存在着未给转词下明确定义、转词与止词 界限不清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梁永雪 《文教资料》2007,(25):74-76
《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成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其"代字章"首次提出"代字"这一语法概念,并将其独立为类,按意义划分为指名代字、接读代字、询问代字、指示代字四大类。此后,语法学家就此作了深入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对《马氏文通》"代字"词类地位的认识;2.对《马氏文通》"代字"分类体系的继承与发展;3.对《马氏文通》代字章的"个案"研究。  相似文献   

12.
论《马氏文通》的句读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氏文通》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语法专著,它以拉丁语法为蓝本,从词法、句法两方面入手,对古代汉语语法作了全面的描写。《文通》的语法思想,特别是它的句读论,多有创建,对近百年来的汉语语法研究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现代汉语的一些语法概念,例如词类、助词、句子成分,语序,主谓谓语、连动式、兼语式等,都是渊源于《文通》而为我们现在所用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文通》是一部沟通古今的汉语语法学的奠基作。弄清《文通》的句读论,对研究现代汉语语法,建立科学的汉语语法体系是有认识作用和借鉴意义的。本文的某些论述吸收了方家的研究成果,特此说明。  相似文献   

13.
《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现代语法学专著。助字篇是马建忠根据汉语独有特点创立的一篇,历来学者非常重视,评议众多。文章旨在通过梳理学者们对《文通》助字篇的评议,分类归纳总结关于助字篇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4.
一八九八年,马建忠在传统语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接受了西洋的语法思想,“因西文已有之规矩”,“积十余年之勤求探讨”撰成了我国第一部体系完整的语法著作——《马氏文通》.此后,语法研究突破了训诂的窠臼,成了语言研究中的一门独立学科.在《文通》的影响下,语法著作接踵而至,如:《中等国文典》、《中国文法通论》、《国文法草创》、《国文法之研究》、《新著国语文法》、《高等国文法》等等.由于《文通》体大思精,材料详赡,在语法研究史上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直至今日,《文通》仍是语法研究者必读的经典.  相似文献   

15.
《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对静字定语的处理,语法学界普遍认为马建忠是完全模仿了拉丁语法。其实并非完全如此,因为:一方面,马氏明确地将静字定语与偏次关联了起来;另一方面,《文通》中无迹象表明马氏将静字定语与其中心语视为同次。由此可见,马氏在处理静字定语的问题上注意到并有意识地顾及了汉语的实际。《文通》中的“顿”是因语气停顿而表现出的语音节奏单位,不是语法结构单位。另外《文通》中接读代字“其”与指名代字“其”的区分是不必要的,但马建忠能从修辞的角度阐析两者的细微差别是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16.
周元雅 《现代语文》2010,(7):156-158
《马氏文通·实字卷之五》是我国第一部汉语语法学专著《马氏文通》中较为重要的一卷,马建忠先生在这一卷中对动字的假借、四声别义、坐动、散动、连动句、兼语句等汉语语法现象做出了一定的分析。但由于对拉丁语法的刻意模仿,出现了一些矛盾之处。本文针对《马氏文通·实字卷之五》中所揭示的语法现象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7.
《马氏文通·虚字卷之九》首次明确规定了"助字"的定义和范围,大体道出了汉语助字的语法作用。本文以《马氏文通》"助字"理论为研究对象,穷尽性分析其对中国古代语法思想的继承之处。  相似文献   

18.
近三年来研究《马氏文通》的著作有4本,论文有70余篇,研究的角度大致可分为4个方面:作者马建忠及《文通》总述性的评论、《文通》的语法研究、《文通》语法观及语法哲学研究、对研究《文通》的著作和著者的评论.另外有些文章还从新的角度研究《文通》,为《文通》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语法著作。《文通》孕育了“句本位”思想,创立了词法、句法分立的语法体系,客观总结了古汉语语法规律,在语言学史上具有不可忽略的地位。《文通》的主要缺点是句成分设置残缺不全,语法概念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20.
关于四声别义现象,今人多有论述,但早在100年前的《马氏文通》中有所涉及.草创之初不免粗疏.本文主要围绕《文通》"名字辩音""动字辩音"提供的203个例字,通过整理归类,并参照各家观点分析马建忠对四声别义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