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体知识的教育是人类开始得最早的教育内容之一。早期人类了解、认识自然的自我和社会的自我的方法之一,就是在最自然的环境中,直接观察赤裸的他人与赤裸的自我。中国远古时期的人体"教育"也发生在天然的裸体语境中。中国早期先民留下的大量骨雕、玉雕、石雕和陶塑品证明,就在这个天然的裸体语境中,在没有自觉"教育"意识的原始社会里,中国早期先民通过反复观察别人、反观自己,日积月累起了关于人体、关于人性、关于人的性的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是整个族群共有的公共知识财富。它们被毫无保留地以最直观的形式,在族群的各种生存活动中延续和传播,为进入文明后的中国人体文化及其发展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老跨境族群排角人是一个人口较少的族群,有着自身独特的族群认同意识。作为一个"边缘化"族群,由于历史、政治和利益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排角人在不同时期的族群身份认同也随之变化。本文通过分析排角人族群认同的变迁过程,探讨排角人的族群认同的表达与实践。  相似文献   

3.
不同的国家之间有不同的文化语境和价值准则,不同的族群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由于一些特定的手势语言,花卉鸟兽所形成的文化符号,人情往来的礼节方式,某些数字象征的意旨,语气、语感和措辞引起偏见和误会,面对这些容易出错的认识上的偏见,必须引导涉外人员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及其敏感度,学习和借鉴成功的纠错经验,提高纠错能力,消除认识误区,实现预期的目标和任务。  相似文献   

4.
正在底层逻辑上,国际传播是全球人类不同族群间交往的一种媒介化知识呈现,是不同主题以媒介语言,依托特定传播技术路径,形成知识对话的过程。在长时间历史进程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媒介与舆论沟通等形态系统不断进步并进行充分调试,形成了当下全球对话状态。对中美之间沟通与交流的观察更多是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历史经验性材料而展开。虽然舆论与沟通的状态和两国间交往实践与真相有一定差异,再加上两国国内政治和舆论的多重考量而显得更加复杂,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呈现两国主导政治力量的彼此认知与评价。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学中国研究的学术史书写中,以东北地方经验为素材的研究,常常被一笔带过,相对于被不断"深描"的东南和西南等区域研究,其暗淡之势颇为明显。尽管人类学的东北研究就其自身来说难言传统,但却并非毫无闪亮之处。在东北这温寒交接的中间地带,不同的族群与社会在历史的脉动之中不断碰撞与交融,与之相伴的则是不同文明与文化的进退与交错。  相似文献   

6.
左江流域花山岩画之作画主体问题一直困扰着学术界。本文的核心点在于关注左江流域在战国至东汉的岩画发展时期,左江流域族群的发展与演变过程。尝试用历史考证方法,通过对古文献记载内容进行分析,结合广西左江流域考古遗址发现及学界对花山岩画的研究成果,从左江流域人类之起源开始,分析从战国至东汉时期(岩画时期)"花山族群"的演变,提出"花山族群"在起源、发展及民族融合过程中具备族群文化特征,是花山岩画创作的本体。  相似文献   

7.
《文化学刊》2013,(1):74-74
郑向春在《文化遗产》2012年第2期撰文指出,某一文化遗产得以保护与传承,其关键前提在于需要获得本族群的承认与认同,也正因为这一遗产融入了族群的观念、知识、性格与精神,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当代中国价值理念成为对外交流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时提出的,是中国对自身发展愿景和人类前途命运的深刻思考,是建设美好世界的中国方案。①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趋势下,全球层面的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资源缺乏、粮食安全、人口问题、卫生问题、跨国犯罪等层出不穷,要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形成共识,在共同的全球价值观指引下形成解决方案。应对不同领域的变化趋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在不断衍生出适应时代发展的二级价值观,包含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以及与各个地区合作中形成的区域、领域命运共同体,如中阿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卫生命运共同体等。本研究主要就我国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海外传播与认同问题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语言文化遗产是特定族群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并享用的精神文化,体现着特定族群的思维方式、心理模式、智力活动,它承载着民众千百年来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语言既是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其自身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且语言多样性是文化多样性的根基。如今,一些民族的语言已经或正在消失,一旦一种民族语言消失,这种民族文化及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会消亡,因此,抢救、保护、传承语言文化遗产迫在眉睫。保护传承语言文化遗产是一项艰巨而系统的文化工程,应在政府主导下,采取科学有效的对策。本文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抢救、保护、传承语言文化遗产的措施与方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
传播媒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成员,进而通过国家意识和文化的传播,影响族群成员的身份认同。以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为代表的传统阅读媒介提供个人单向阅读,与此不同的是,互联网作为网际互动网络与大型信息服务系统,成为"新的互动传播媒介与阅读媒介",成为了人们感知和构建自身认同的公共场域,少数民族在互联网中寻求自我存在并证明自我存在。以网络为研究场域,分析虚拟空间的族群认同,不管是对于族群在网络这一新兴媒介中认同的全新构建,还是对把握网络时代族群认同的变化趋势,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高小弘 《文化学刊》2012,(6):165-168
《将军族》是台湾作家陈映真的重要代表作品,这篇小说的最大特点是"两极化"的叙事方式,即在作品中充满了过去与现在、年轻与衰老、悲与喜、崇高与渺小、堕落与升华等对立的因素,这些对立的因素共存于文本中,使小说在情节发展、心理刻画、意蕴表达、风格情境等方面体现出一种强烈的艺术张力,意义丰盈厚重。  相似文献   

12.
文明形式论     
吴秋林 《文化学刊》2010,(2):171-178
形式最初的呈现是自然法则的力量所致,它是人类所谓文明形式的原始动能。谁最早认识了形式的意义,谁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人类就获得了这个先机。人类精神的最终极的本质就是形式。不同形式感的文化,也就称为不同的文明。人类思考的我们自己的文明大致有:采集文明、狩猎文明、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等等。文明形式的力量分为三种:一是与物质生产有关的形式力量;二是与生活方式有关的形式力量;三是与精神观念有关的形式力量。华夏文明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文明体,它以农耕文明为主体,建立了以农耕为基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体系,并在多种文明形式的冲突中,形成了兼收并蓄的文化机制,使我们的华夏文化不但有数千年不间断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在今天仍然具有在新的文明形式中自新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文化定势与文化传播——国际汉语教师的认知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定势是人类一种普遍的认知方式,对跨文化交际具有深刻和直接的影响。国际汉语教师在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主要表现出三种不同的文化定势:基于自我有限的教学经验所形成的文化定势;基于中国文化所形成的文化定势;基于自我所崇尚文化而形成的文化定势。无论国际汉语教师站在哪一种立场,持有何种文化定势都会对国际汉语教学产生影响,从而阻碍中国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4.
大戊梁歌会源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牙屯堡镇,由300多年前传颂至今的爱情故事演化至今,已成为当地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本文追溯了大戊梁歌会的由来、发展历史和现状,基于根基论和建构论的观点,认为族群认同变迁的广度和深度受社会变迁的影响。关于民俗活动与族群认同的关系,笔者认为民俗活动的记忆是族群认同的情感纽带,族群认同和民俗活动在相互作用下产生的螺旋式上升方式,有利于族群的团结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价值观是文化组成部分的核心要素,不同文化在价值观方面常常表现出巨大差异。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克洪(Kluckhohn)从人类共同面临的六大问题入手,着重考察了不同文化群体在面临这六大问题时所表现出的不同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解决方法,提出了区分文化与认识差异的"价值观取向模型"。借助克拉克洪的理论模型,我们能够从更加具体、更加微观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广泛存在的文化差异现象,并对这些差异进行相对合理的解读。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中菲的南海争端,国际政治领域的理论分析和地缘战略擘画固然重要,而对菲日常生活场景和民间舆情的考究却也不可或缺。菲律宾作为一个特点明显的天主教社会,当地人日常接触的音乐、声响混杂的传教声音结构,势必会影响他们认知其他社会和国际问题。其分化、多元、阶层化、族群化、殖民化的社会日常,决定了中国在菲律宾的对外传播更要懂得"在什么地方唱什么歌",而不是把菲律宾民众当作一个集体和抽象的整体。在南海这个国际时政问题上,并没有一个铁板一块的菲律宾舆论。面对菲政府不利中菲关系的言论和行动,中国的媒体界和学术界不应该为之干扰,反过来应该使用更为积极和友善的方式来寻求多元互动,寻找菲律宾社会不同的建设性声音,来促进南海问题的解决,并形成对现有菲律宾政府决策的正面影响。中菲媒体互动、文化互动、政治互动应该更多走向多元、丰富、勤勉的菲律宾民间社会。  相似文献   

17.
科学研究是人类主动进行的活动,体现了人的实践主体性。对同一问题持不同的信念,会产生不同的研究结论。在科学研究中,假设命题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提供了一种潜在的知识,并有待将来经验的验证。本论文以假设命题为线索,分析主体在科学研究的各阶段对假设命题及相关经验事态所采取的主观态度,即意向状态。主要以形式研究的方式,展现主观信念对科研结果产生影响的机制,并阐释有效假设的意向性基础。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导致严重的生态危机,其需要多重手段介入解决,这也迫使人类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思想在阐释人与土地关系方面独树一帜,其思想中的生态意识、整体主义及土地美学思想等理念,对我国当前城市土地利用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具有巨大的理论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9.
广府文化在多源族群文化传统中叠加生成,内因和外因都促使广府文化必须自我革新。岭南画派在广府文化中具有代表性,探讨岭南地区族群文化融合的有益经验在岭南画派传承与创新中的应用,可对广府文化新生态的构建起到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0.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环境下的重要学习方式,也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工作中正在广泛使用的教学方式之一.它能有效解决班级人数众多与新课程学习方式要求之间的矛盾,文章从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入手,借鉴国内外有关合作学习的经验,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践对比研究等方法,探讨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教学中运用该模式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