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近年来,以“Z世代”为代表的全球青年群体已逐渐成长为未来全球治理的后备力量,为国际政治、经济贸易、人文交流注入了全新活力。2022年正值中德建交50周年,德国作为中国在欧盟的最大贸易伙伴,一直是中国企业开展海外业务、深化国际传播的重要国别,德国“Z世代”也因而成为中国企业在德国不可忽视的关键目标群体。本研究从消费行为学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切入,梳理后默克尔时代与后疫情时代并行的背景之下,中国企业对德国“Z世代”跨文化传播的诸多机遇与挑战,重点剖析德国“Z世代”群体的用户画像、媒介使用、消费习惯与价值观念,以期为中国企业在德国的跨文化传播与经营实践提供路线指引。  相似文献   

2.
面对全球发展进程,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注重开展品牌文化传播活动,讲好中国企业品牌故事,深刻影响着海外市场对中国企业和中国精神的情感认知和心理认同。面对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中国企业在海外经营中承担社会责任、促进民心相通,有力促进了中国精神和中国企业的全球发展。中国企业在全球发展过程中,通过高质量的国际传播行为让世界读懂中国企业,理解认同中国。以“范式理论”作为研究视角,本文尝试探讨中国企业在全球传播中形成的品牌传播范式、公共外交范式、跨文化融合范式、国际传播范式等四种范式,初步形成了针对中国企业全球传播范式研究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国家形象海外传播仍面临严峻挑战,中华文明的全球传播仍存在海外认同困境与瓶颈。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需要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并且将这些标识操作化。IP传播具有符号化和可传承的特征,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有效路径。要从战略传播的顶层设计出发构建IP全球传播体系,以“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的模式,通过“人文+科技”的融合互动,借助文化中介的桥梁和纽带,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4.
企业作为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名片,是国家形象的有机载体和对外窗口。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中国企业面临的国际舆论生态也将更为复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讲好中国企业故事,传播中国企业精神,以企业形象彰显国家形象,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中国企业国际传播呈现主流媒体与自有媒体并重的格局,以及海外华文媒体与本土化媒体的交叉实践,存在自塑能力不足、资源挖掘不充分、渠道模式化等问题。为此,中国企业应充分利用好宏观政策环境、消费文化和社交媒体的三重优势,在推进自身转型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严控产品质量之外,提升自身国际传播的专业化水平,平衡好"他塑"与"自塑",挖掘品牌内涵,讲好企业故事,进一步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助力国家形象的海外传播。  相似文献   

5.
王丹 《对外大传播》2020,(11):24-25
2020年9月15日,由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9》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高岸明出席发布会并致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研究员发布了调查报告。发布会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专家学者和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负责人分别从全球民意调查、跨文化传播、国际传播研究与实践等角度对《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9》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解读,共同为后疫情时代的国家形象建设工作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6.
<正>企业海外声誉与国家形象建构具有重大关联,企业海外声誉是国家形象战略的重要构成,良好的企业海外声誉有利于塑造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反之亦然。本文从企业海外声誉与国家形象建构的关系角度出发,探讨中国企业海外声誉现状与存在问题,并提出中国企业海外声誉提升的路径与策略,旨在为中国企业的国际战略与声誉构建提供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7.
2019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做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决定。新闻传播事业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一环。其中,对外传播作为文化传输的外向通道和国际交往的连接纽带,关涉塑造国家形象和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时代要务。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形势下,推动对外传播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新闻传播变革之重要方向,也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下中国对外传播面临的现实问题,法国对外传播“高级文化”和“多元联盟”的战略理念和历史经验具有现实启发意义。明确的功能定位和价值指向有助于中国文化外交和对外传播机构规避西方受众对“中国威胁”负面想象,在“泛政治化”的传播情境中获得稳定持久的发展空间;面对西方反华力量的舆论攻势,以中国方案参与全球治理,以全球公共精神的高度保护国家尊严和利益,是后疫情时代中国对外传播通向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价值的路径指引。对典型传播模式的个别和一般特性的区分与调适,对他国传播经验本土和全球双重意义的辨析与取鉴,是中国特色国际传播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中国参与构建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9.
胡钰  卢俊 《对外大传播》2016,(10):36-39
随着央企国际化规模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国际社会对央企的关注度日益提高,舆论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加强央企海外形象建设和舆论风险防控成为对外传播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当前,央企需要把握对外传播的时代新要求,动态更新中国企业及国家砥砺前行的"中国镜像",进一步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话语权、传播力、影响力,树立国家和企业的良好形象。具体来说,可从七方面加强央企海外形象建设:第一,把央企海外形象建设作为国际化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以鲜活故事打造当代中国企业形象的闪亮名片;第二,明确央企海外形象建设的战略目标,使中国企业成为中国国家形象的独特代言人;第三,组建专门服务于央企海外传播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和网络体系,打造专业化的企业海外形象建设指导平台;第四,促进信息共享和经验共享,开展中央企业海外形象建设的经验交流;第五,突破传统,拓展央企海外形象建设的传播渠道;第六,建立央企海外形象建设的数据库,为央企海外发展建设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第七,加强风险防控意识,重视央企海外形象建设的危机公关及监测处置。  相似文献   

10.
2020年3月16日,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开通实名认证的推特个人账号,播发贴文传播马云基金会和阿里巴巴基金会为海外抗击疫情捐助物资的消息。这是中国首富开通的第一个海外社交媒体账号。开通的时机恰逢中国基本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开始援助他国抗击迅速蔓延的疫情之际,在推特上取得现象级传播效果,成为中国企业家通过海外社交媒体塑造自身形象的重要一步,也为改善海外涉华舆论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正一、引言当前,中国形象研究关注的重点问题是中外媒体如何建构中国形象以及这种建构何以影响到他国民众对中国形象的认知。1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机构的确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国形象塑造者,有能力设置公共议程,选择公共话语的阐释框架,影响国际民众对中国形象的认知。然而,随着信息与传播技术的革新以及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互联网已然成为全球公众获取信息与知识、参与公共讨论、建构公共话语的新传播场域。人们不仅直接从新闻网站、社交  相似文献   

12.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高校师生、校友滞留海外无法如期来华,对大学产生一定的海外舆论压力。疫情期间,大学利用多种形式创新开展以线上为主的国际传播活动,对讲好中国故事、传达一线信息、回应受众关切、缓解大众情绪效果明显,也对提高信息的受众触达率与传播影响力产生重要作用,成为后疫情时代大学国际传播的一大特点。本文以清华大学“联结清华”(Connecting Tsinghua)全球线上互动活动为例,分析其在大学国际传播实践中的几点有借鉴意义的创新做法,特别是在复杂严峻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阐述大学如何积极发挥“搭桥”“握手”“交心”等独特作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3.
张志安  孙玮 《对外大传播》2023,(1):40-42+75
伴随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内容传播正在经历的视觉化转向,以《华为的100张面孔》和《海外员工看中国》两部作品为代表,视觉作品在国际传播领域的优势及价值逐步体现。中国融入世界的进程中面临着历史之变、时代之变、世界之变,在推进国际视觉传播的过程中需要以国内外社交平台作为主阵地,以视觉内容为主产品,以情感共鸣为主目标,通过多元主体的参与协作推动国际视觉传播实践;同时发挥企业“排头兵”的作用,鼓励中国企业在开展海外业务和国际交流的同时运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通过个性化和精准化传播塑造亲和、有责任感的品牌形象,并在提升自身美誉度的同时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4.
2016年内,继《中国新年》《中华的故事》之后,BBC又制作播出了一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中国创造》(Designed in China)。这部纪录片不再如以往过多地涉及政治议题,而是借科技创新议题来呈现当代中国的新变化。从宏观的主题到微观的叙事,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中国话语的认同与承认,但同时也未能摆脱西方媒体对中国一向的刻板印象,也采取了"以抑补扬"的话语策略,对中国形象进行"双重"建构。由此看来,如何打破西方媒体对中国形象的他者化塑造,引导海外受众全面而客观地看待中国,依然是中国形象对外传播面临的困境。只有破除部分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刻板化、偏见化塑造,引导海外受众客观而全面地看待中国,才能够最终实现平等的国际跨文化交流。这需要多主体全媒介综合发力,对经济、政治、文化多领域协调统筹,把握互联网时代媒介融合的趋势,在国际世界培育自己的媒介品牌,拓展国际话语空间,向世界积极呈现最为真实全面的中国。  相似文献   

15.
正为全面、客观了解海外民众对中国企业的看法,为中国企业海外形象塑造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2014年8月,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联合中国报道杂志社和华通明略(Millward Brown)调查公司共同在亚太地区实施了"中国企业海外形象调查"工作。调查范围选择亚太地区与中国贸易往来较多的国家,同时尽量覆盖不同地理区  相似文献   

16.
作为新兴媒介,社交媒体短视频不仅打破了跨越国界的地理空间界限,而且其碎片化、流动性、沉浸性等叙事特征使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具有更强的传播效果。近年来,从“公众到公众”的交流、对话、交往模式成为新公共外交的最新发展形态,多元化的主体参与、非制度化的行为主体、非官方化的宣传表达,更符合当下全球交往中的对话需求与连接想象。社交媒体短视频的对外传播正在朝向更注重身份认同、情感共鸣与价值共振迈进。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搭建的中国故事讲述空间中,用户参与不仅促成了信息的共通空间,用户的主体性认知也构成了有“共通价值”的媒介空间,从而更利于达到“不失语”“能对话”“可共情”的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7.
《对外大传播》2007,(2):F0003-F0003
2007年1月,由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选编的“对外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推出两本新著:《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与传播》和《日本韩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形成》。  相似文献   

18.
新年伊始,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组织出版的“对外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推出了两本新著:《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与传播》和《日本韩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形成》。这两本书是中国外文局承担的2005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对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设计”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列入了2006年中国外文局外宣重点图书出版项目,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9.
《对外大传播》2016,(5):F0003-F0003
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简介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成立于2004年,是经中央批准的从事对外传播和国际涉华舆论研究的专门机构,拥有专业研究人员70余人。中心以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为特色,在全球传播战略设计与政策规划、国际舆情研判与受众调查、传播效果评估等领域具有核心优势。先后承担和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对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设计”(2005)、“中国在非洲国家形象及影响力传播研究”(2014)和重大项目“新形势下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战略研究”(2010)。  相似文献   

20.
开展民意调查是全球通行做法。对于中国而言,适时推进全球民意调查工作,已经成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国际传播工作的有力抓手,提升舆论引导策略的有效方式,增强国际传播亲和力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2020年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直接掌握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国际民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最新认知与变化。面对新形势与新机遇,我国的国际传播工作应该用好民意调查这个渠道,加大相关理论研究深度与广度,持续重视发挥民意调查的舆论风向标作用,进一步增强国家形象塑造的针对性和精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