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闫惠敏 《文教资料》2011,(10):48-50
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性和发展性具有非凡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优势,但近代以来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中学文言文教学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养成和传统文化的弘扬。  相似文献   

2.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古代历史文献都由文言文书写而成,文言文的教学,给高中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和精神传统的机会。但是,目前的文言文教学,仍然以死记硬背为主,教师与学生都片面追求对字词、语句、语法的理解,不注重对文言文整体情感和人文情怀的把握。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学热"的兴起,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而文言文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文言文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仍然只注重知识的讲解,对其蕴涵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关注度不够。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之中,探讨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强化传统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优良传统文化,优良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实现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初中阶段进行文言文教学是促使学生了解、继承、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注重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努力实现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  相似文献   

5.
<正>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瑰宝。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要承担起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使命,为学生增加对中华历史文化的了解,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打下良好的根基。因此,如今的中学语文已进一步重视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新编高中语文试用教材总共140篇课文中,文言文占据了40%的分量,其受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根据教学大纲中文言文教学的  相似文献   

6.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初中语文教师开始逐渐注重传统文化的教学,而文言文浓缩了古人的言论及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初中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基于传统文化的文言文教学,通过有效的教学措施,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强化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使学生能够传承及发扬我国传统文化,教师应当明确文言文教学对传统文化及学生的重要意义,有效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品位及质量。  相似文献   

7.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成果,是中国历史上道德传承、文化思想、精神观念的总体。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对诸多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将传统文化融入文言文的教学中,可以使文言文教学充满活力,也能使学生透彻理解文言文及其背后精神。文言文教育和传统文化传承相辅相成,两者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然而在实践中,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却不尽如人意。因此,文章重点围绕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文言文教学中的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海燕 《课外阅读》2011,(7):255-255,307
新课标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载体的文言文,是整个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对借助传统文化促进高中文言文教学进行了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9.
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到底应该弘扬哪些方面呢?如何来弘扬呢?下面我们展开来进行论述。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必然是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首先,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  相似文献   

10.
语文是中职教育中的一门基础性课程,能够对学生的语言技能和文化素养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而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通过文言文学习,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的发展。但传统中职语文文言文教学内容单一、形式固化,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将文言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利用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和形式,推动文言文教学创新,更易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文言文教学效果。故此,本文主要以中职语文教学为例,就如何促进文言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融合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实用性等特征,高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在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 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师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运用文言文蕴含的语言价值和文化内涵等 内容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本文探讨教师在教学的过 程中如何运用文言文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提出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华文化软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当代国人的追捧。具体表现为: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之一——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篇幅日渐增多,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日渐增高。对此,教师对文言文的有效阅读教学曾进行了多方的努力与尝试。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积淀着深厚的思想情感与民族情感,拥有无法估量的审美潜能与教育潜能。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去探寻文言文之中所蕴藏的民族精神,并形成一定的文化底蕴。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如果注重发掘和利用蕴藏在文言文中的文化文学知识,不仅能让课堂充满欢乐,也能提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文言文教学经验,通过分析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探析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生成策略。  相似文献   

14.
法国著名教育家赫伯特认为,教育应该辅导学生情感的发展。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小学语文教学注重渗透隋感教育,文言文教学则更要如此,也方便利用。小学文言文教学,重点不仅是带领学生疏通文意,理解内容,弄懂字词,还要注重渗透情感教育。凡是选自教材的文言文可以说都是我国文化沉淀下来的精华,蕴含了古人的智慧,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5.
吴洪芹 《语文天地》2014,(28):48-49
根据新课标要求,高中文言文教学要从继承和振兴传统文化入手。文言文作为古代传统文化的记录方式,其中包含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从目前来看,文言文教学距离贯彻振兴文化理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传统的灌输教学以及重言轻文的教学模式,忽视理解文言文中包含的情感思想,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一、界定概念,理清思路对于“文言文”这一概念来说,周庆元教授在《语文教育研究概论》中描述,文言是以先秦的语言书写格式为标准的一种书面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6.
文言文是中国古人的语言表述方式,其中也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当为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知识,使学生了解文言文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从探索文言文背景知识、挖掘文言文字词含义、关注文言文文化精神等角度讨论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方法。  相似文献   

17.
文言文是中国古老文化的奇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高中语文教学中重要内容。说其为“奇葩”与“精粹”,是因为入选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情感美丽、智慧卓越、哲理深邃,是我们陶冶华夏儿女优秀品格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但是因为入选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不仅比重大、篇幅长、内容多,且文中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法等知识点比比皆是。然而即便如此,  相似文献   

18.
冯素屏 《中学文科》2006,(11):38-38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堂教学中较让人头疼的文言文教学偏偏没有给学生读的时间,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应重视读,这是由文言文的特点和文言文教学目的决定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含蓄为美,文言文言简意赅,蕴义深远,尤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韵,更是非读不足以深谙其中奥妙。  相似文献   

19.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它承载文明,传承历史,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特别是高中课本中选用的文言文都是经典名篇,它们不仅仅是作家个人情感的产物,更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写照,是人类文化宝库的财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可见,文言文教学要体现出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然而在日常教学,我们教师大多还只是从“言”的角度进行教学,把文言文课上成古汉语课,只注重字词意义的疏通,归纳语言点,究其原因,其一,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纵观近几年各地高考卷,文言文考察内容大多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仅是停留在“言”的层面。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我们的教师是“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嚼烂了喂”,学生上课就只是一味的听和记。其二,不少教师认为,扫清古诗文阅读中“言”的障碍是理解“文”的前提,甚至认为解决了“言”就可以应付考试了。  相似文献   

20.
郁红剑 《语文天地》2014,(10):48-49
根据新课标要求,高中文言文教学要从继承和振兴传统文化人手。文言文作为古代传统文化的记录方式,其中包含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从目前来看,文言文教学距离贯彻振兴文化理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传统的灌输教学以及重言轻文的教学模式,忽视理解文言文中包含的情感思想,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