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故都的秋》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郁达夫的散文代表作。作为一篇以写景状物来抒情的散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作者是怎样来写景抒情的"。因此,本文从抒情艺术的角度,探索《故都的秋》的语文核心教学价值。笔者认为,作者为了显示出自己在文本中的情感,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抒情艺术。一、摹绘写情《故都的秋》,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其主体部分是摹绘故都的秋景。文章采用"横式结构",从故都"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蝉之景"、"秋雨之景"、"秋果之景"五个方面,紧扣"故都",和"秋"两个词语,表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摹绘",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是指"采用  相似文献   

2.
郁达夫对北平的秋总是情有独钟,这故都的秋到底有多大的魅力让他一生都牵挂呢?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对此,本文再现了《故都的秋》一课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3.
《故都的秋》作为一篇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作者是怎样来写景抒情的"。因此,本文从抒情艺术的角度,探索《故都的秋》的语文核心教学价值。笔者认为,作者为了显示出自己在文本中的情感,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抒情艺术。一、摹绘写情《故都的秋》,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其主体部分是摹绘故都的秋景。文章采用"横式结构",从故都"秋晨  相似文献   

4.
《故都的秋》是现代文学大师郁达夫先生创作的艺术精品,格调高雅,感情细腻,意味隽永。对这篇佳作开展品读教学,也是帮助学生进入文章审美情境的不错选择。一、品语言文字之佳语言是承载文学情感和意蕴的基石,欣赏文学作品必须从感受语言开始。首先,《故都的秋》通过灵活运用艺术化了的口语句式,形成了舒缓有致的行文节奏,  相似文献   

5.
《故都的秋》是现代文学大师郁达夫先生创作的艺术精品,格调高雅,感情细腻,意味隽永。对这篇佳作开展品读教学,也是帮助学生进入文章审美情境的不错选择。一、品语言文字之佳语言是承载文学情感和意蕴的基石,欣赏文学作品必须从感受语言开始。首先,《故都的秋》通过灵活运用艺术化了的口语句式,形成了舒缓有致的行文节奏,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篇典型的抒情散文,《故都的秋》的教学历来受到高度重视,教师在教学思路上精心设计。但在对以往教学思路的反思中,笔者发现自己在教学《故都的秋》时所采用的教学思路有很大不足。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篇典型的抒情散文,《故都的秋》的教学历来受到高度重视,教师在教学思路上精心设计。但在对以往教学思路的反思中,笔者发现自己在教学《故都的秋》时所采用的教学思路有很大不足。  相似文献   

8.
【课文品读】 《故都的秋》写景抒情之句群分析 在《故都的秋》阅读教学之中,不少教学设计的着眼点主要是“五幅图”,这与初中的《春》的教学形态差不多。其实,《故都的秋》与《春》在描写景物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它进入写景的“速度”是比较慢的,离开“写景”之后又有大段的议论,所以写景抒情的文字并不多,且很难都从“画面”的角度去概括。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高中教材选取的郁达夫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为研究文本,进行文本思考,思考《故都的秋》一文所具有的的美感。秋,在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里,是个悲情的范畴;虽然也有黄金时节收获的寓意,但悲情依然是那些文人墨客们惯常表现的主流。但郁达夫先生对秋意的艺术美的热爱,丝毫没有悲情、愁闷的颓废气息。同时在教学中也提醒教师应把郁达夫先生积极追求、寻取美的乐观精神传达给学生。  相似文献   

10.
《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教材中一篇重要的抒情散文。教学中应该交什么,怎么交,这是很值得探讨的。本文梳理了22个课例,拟就《故都的秋》在课堂教学中“实际教了哪些内容”做一个相对全面的综述,并对此进行评议。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故都的秋》(1934年8月)表达了何种情感?对此有着不同的说法。一是认为此文表达了赞颂秋天的情感。郁达夫本人在《北平的四季》中就说:"前两年,因去北戴河回来,我曾在北平过过一个秋,在那时候,已经写过一篇《故都的秋》,对这北平的秋季颂赞过了一道了……"而在《故都的秋》一文中的结尾也鲜明地表达了这种情怀:"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二是认为该文表现出一种忧郁、孤寂和落寞的心境。  相似文献   

12.
2010年12月,上海师范大学承办的教育部国家骨干教师培训计划之语文培训班的一个备课工作坊中,来自全国各地的语文骨干教师就《故都的秋》一文的教学展开了讨论:经典散文《故都的秋》,究竟该确定怎样的教学内容?究竟  相似文献   

13.
先进科学灵巧实用——从《故都的秋》的教学实践看点拨教学□安徽师大附中肖家芸肖家芸老师是安徽师大附中教研组长、安徽省首届“教坛新星”。《故都的秋》是他于1997年8月在秦皇岛举行的全国青语会第二届年会上执教的公开课,被评为一等奖。他曾在安徽省内和外地多...  相似文献   

14.
<正>《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现代散文,选编入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二。对于《故都的秋》的教学,目前学界多从秋声、秋色、秋味角度对秋景图的分析去体会作家笔下故都秋景的"清、静、悲凉",进而从"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角度引入对作家"悲凉"心境的探讨,多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作者的爱国之情,但对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家园之感"多有忽略。笔者认为,30年代的"故都北平"对作者郁达夫  相似文献   

15.
李军 《学语文》2012,(1):24-25
一位老师教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后,学生居然认为朱自清和郁达夫是一对孪生兄弟。学生的理由是:《荷塘月色》有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照应全篇,《故都的秋》也有文眼“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统领全文:两篇文章结构上都是首尾照应,写景都是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觉来表达,写法上都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修辞上都善用精彩的比喻……  相似文献   

16.
《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佳作,是高中散文鉴赏教学的重要一课。然而,在教学中,总觉得有丝丝遗憾不能释怀。以下两点是我教学时的一点感悟。  相似文献   

17.
教学设计依据:一、教材分析 这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86岁高龄时创作的一篇散文,也是建平中学高一上学期《自然情怀》模块的拓展阅读中的一篇文章(另两篇为《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  相似文献   

18.
杨茂义 《学语文》2014,(5):49-50
通过赏秋来悲秋,才是《故都的秋》书写秋天的特色。许多人为文本点到的"悲凉"二字牵引,力图从字里行间挖掘出悲凉的含义,结果增加了学生的疑惑。作者虽然用故都之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点题,并指出故都的秋能够引起人们"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但通读全篇,给人的感觉是清静有余而悲凉不足。主人公仿佛是在赏秋,而非悲秋。《故都的秋》的悲秋独异处正在这里:赏秋在表层,悲秋在深层。  相似文献   

19.
《故都的秋》自问世起,就备受人们的青睐。文中作者用饱醮情愫的柔毫,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神韵清绝、典雅质朴的北国秋色图。图中的独特色彩、音响、风姿无一不是作者丰富细腻、富有个人特质的情感世界的折射。因此,对于《故都的秋》的情感主旨就有了多种不同的解读,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认为该文借景抒情,意在表现作者悲秋之情(《教师教学用书》);  相似文献   

20.
《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史上的一座丰碑,郁达夫在传统的秋文化中融入了个人独特的审美感受。笔者试着从情感、语言、文化三个角度解读《故都的秋》,分析文章所蕴含的真实情感,隽永语言,以及独特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