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农村小说是探索中国农村未来的重要文学形式。农民的未来梦想是指农民在现实状态下,对满足个体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求和指向。土地改革使得农民重新获得了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妇女解放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解放区劳动妇女在追求爱情与婚姻自由的进程中得到了解放。解放区农村小说从农民获得土地和妇女解放两个视角反映了农民的未来梦想。  相似文献   

2.
今日的中国.恐怕没有几个人愿意安心当农民吧。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农民及其子女都急于跳出农门到城里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原因在于新中国建国之初实行价格“剪刀差”和城乡二元制的户籍政策,客观上是以牺牲农业和农民生存利益支撑起工业进程和城市今日繁华的文明基础,人为地拉大了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户籍政策将农民永远圈在一个小方圆里,永远不得离开。从那以后.城市和农村就逐渐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在中国,当农民有什么好呢?农村有什么好呢?从事农业有什么好呢?农民既没有退休金,更不会有医疗保险。这样的生存环境在中国有谁愿意呆下去呢?  相似文献   

3.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了解中国农民,就不了解中国社会",这句名言精辟地概括了在中国这样一个东方农业大国中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在中国农村改革面临困境和又一次契机之际,如何正确地认识中国农民问题,成为一个极为现实的理论问题.文章从现代化的角度探讨了中国的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4.
冯积岐的《村子》是中国农村社会生存的元叙事.一个村子的生态就是一个社会群体共同生存的道德观念、生存价值、人文精神的体现.因此,研究“村子”的乡村生态、政治生态、乡村寓言等因素,就可以看到冯积岐对中国农村农民生存状态的深层思考,他解构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历史,叙述了农村必须面对和深入思考的农民生存问题.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中国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之构想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从新世纪中国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基础保障出发,论述了当前农业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新世纪中国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并强调必须整合与优化农村科技教育资源,切实形成一个与农村经济发展规模和要求相适应的中国农民科技教育体系,使农民终身教育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6.
农村危房改造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危房改造,是中国共产党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顺应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已经在农村实施的一项颇受农民欢迎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它对中国农村社会救助理论和救助制度进行了新的探索,是当今世界农村社会救助理论和救助制度的新亮点。既是解决处于相对弱势的农村困难群体生存的重要之举,更是一项巩固党执政的农村群众基础的重要之策。  相似文献   

7.
农村教育应该是一种大教育,一种全民的教育,而不应该仅仅是“以农业为基础产业的农村的区域性教育”。中国农村的发展、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理所当然应该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所关注的内容。这不仅因为中国有八亿农民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二元结构”长期存在的现实,中央政府对农村教育在教育工作中重中之重战略地位的确立,还在于它本身就是高等教育的文化史命。  相似文献   

8.
李梅 《考试周刊》2011,(86):212-212
所谓“弱势群体子女”,是指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把子女扔给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弱势群体子女问题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而进入人们的视野。城乡发展的现实差距、农民的生存理性和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让更多的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由此在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9.
农村教育的症结与出路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有关中国农村教育的呼吁、探索和改革许多年了。从实际现实中我们产生一个疑惑:农村教育受到了足够的重视,为什么还如此落后呢?我们认为没有解答好以下几个根本性问题是造成农村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 我们办农村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似乎成为必然答案。但是怎样才算为农民群众服务?农村教育定位在何种层次、何种方面?却不太清楚和准确。虽然我国一再强调农村教育要为农村的建设服务,但由于对农村建设方向的认识和把握有所不同,即有工业立国或农业立国的争论,也就有了农村教育发展目的的摇摆。再者,农村教育过于强…  相似文献   

10.
作为苏童成名作之一的《罂粟之家》向我们描绘了1950年农村改革前后的农民形象和社会图景,本文将通过马恩的"典型理论"文艺观念解读苏童的《罂粟之家》,从枫杨树人身上寻找历史与社会的产物,看一代中国农民的生存世相。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7.
18.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9.
"囷""廛"辨疑     
~~“囷”“廛”辨疑@杜香娟$中原油田第一中学!河南濮阳457000~~  相似文献   

20.
释"五"与"六"     
通过形体比较,利用同音假借原理,历史渊源法,阐释出“六”与“庐”的关系,即“六”是“庐”的初,从字族学角度,利用形训和历史推源法,揭示了“五”族字的乳化关系,并推究出“五”的本就是“抵牾”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