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三篇课文都呈现给读者一个封闭的空间. 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以青山绿水为背景,描绘了一个令人向往的和平安乐的社会空间,在那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美好的空间封闭于外面世界的打打杀杀、混浊污秽,这空间寄寓了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式的社会理想.在阶级社会中,这种理想当然不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是中国文人的集体隐逸精神乌托邦,引发无数文人墨客遐思.从虚构与想象理论诠释<桃花源记>并诗引起的想象混乱,阐明其政治影射和隐逸精神乌托邦建构的用意,对全新理解<桃花源记>并诗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一篇重要的散文,历来对此的研究不少.实则,<桃花源记>与当时"游仙"文化有密切联系,"桃源"理想社会形态的形成是宗教理想世界民间化后文人创作的体现,其"桃源"的理想社会思想是多重文化推进与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仅用320个字,就把一个完整的故事叙述得引人人胜,扣人心弦.语言简练而不失生动,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5.
<教学月刊·中学版>2008年第4上期"异响争鸣"栏目刊发了金文连老师的<不能再以陶渊明诗文误导学生>(以下简称金文)一文,该文认为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五)、<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以及<归去来兮辞>给学生传达了不良的信息,陶渊明其实是一个"官不官"、"民不民"、"人不人"的人物,是古代隐士的典型,语文教学界"长期以来以正面肯定陶渊明的品行及诗文来熏陶学生有误人子弟之嫌".笔者以为,这未免有点标新立异、言过其实了.  相似文献   

6.
章红 《考试周刊》2008,(22):194-195
华盛顿·欧文和陶渊明在他们最受世人瞩目也最受评论家好评的作品<瑞普·凡·温克尔>和<桃花源记>中,关注了相同主题,流露出两位作者对政治的不尽相同的相似态度.两篇佳作均文字流畅,情节生动,想象丰富.同时,两位作家都抒发了对自然的挚爱之情,具有前瞻性地表达了对生态问题的焦虑.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文中虚构的"世外桃源"成为几千年来人们追求和向往的地方.这篇文章选入中学课本经久不衰.但是在近几年的<教师用书>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的翻译使人有一些不解.通过查找资料和询问有经验的教师发现有以下两种意见,其中焦点存在于"悉如"一词,它们是:  相似文献   

8.
关于《桃花源记》的主题,人们普遍解读为表现了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文章认为,这一解读只是对文本部分内容进行孤立解读的结果,探析文本主题应整体把握.因此,文章从《桃花源记》到《桃花源诗》,再到作者陶渊明的人生经历与时代背景,逐层深入分析,整体把握,发现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一文中真正表达的其实是内心的无依怅惘.  相似文献   

9.
走进桃花源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描绘了一幅神秘而又美好的田园风光.那里的人们与世隔绝,世代以耕种为生,真是怡然自得.他们是在秦朝躲避战乱时寻到了这么一处山环水绕的好地方,并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 带着满心的期待和对桃花源的无限向往,我踏上了走进桃花源的旅程.  相似文献   

10.
论《桃花源记》与陶渊明的归隐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一般都认为<桃花源记>反映了陶渊明"乌托邦"的社会理想.然而,从这篇散文中,我们还能看出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对归隐的体验.在写作年代上,<桃花源记>写于陶渊明对归隐已深有体会的晚年;内容上,字里行间流露着他对归隐的感受;此外,其朴拙平淡的表现手法也反映出他朴素的田园隐逸生活.可以说,<桃花源记>正是他归隐体验的艺术概括.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诗集中有九首四言诗,陶渊明的四言诗在结构上有重章式写法,语言为纯四言,词句借用<诗经>者较多,这些四言诗在创作精神上也继承<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咏物抒怀,记录着陶渊明的生活轨迹.但缺乏音乐性,总体而言,陶渊明的四言诗不如五言诗成就高.  相似文献   

12.
《桃花源记》是东晋田园大诗人陶渊明的一首“千古绝唱”。《桃花源记》的写作年代大约是宋代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57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  相似文献   

13.
世外桃源     
此语出自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晋朝的大文学家陶渊明,一生写了许多名著。其中《桃花源记》为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写的是一个捕鱼人的奇遇。  相似文献   

14.
新桃花源记     
张长 《教学随笔》2013,(Z2):15-16,19
<正>幼时读《桃花源记》很快就能背诵,原因是陶渊明把位于湖南武陵源的这个地方写得美。"世外桃源"从此成了一个形容词,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改革开放,旅游成了热门产业,很多地方竞相推出"桃花源"以吸引游客。最富诱惑力的当然是故事发生地——湖南桃源县的"桃花源"。2002年,  相似文献   

15.
<正>【学习目标】1.理解诗、文内容。2.探寻陶渊明的社会理想。【学习重难点】探寻陶渊明的社会理想及其思想根源。【学习流程】【导入】陶渊明一生五仕五隐,无论出仕也好,隐居也罢,他都执着地追寻着他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结合他的4篇诗、文,探寻他的社会理想及其思想根源。一、重温经典背诵《桃花源记》,重温世外桃源的美好,说说诗人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社会?(温馨提示:可以用原文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相似文献   

16.
设计思路: 本课是在中国省区市联合馆中的湖南馆内,面向高二学生上的一节艺术实践课.高二学生对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十分熟悉,对"魔比思环"所体现的中国古老哲学中阴阳的流变统一过程也能理解.教师本人是湖南人,离开家乡十多年了,来到湖南馆倍感亲切,带着这份乡情用边走边说的参观、导视法引领学生去上这节实践课,将课本中所学的<桃花源记>与眼前的"桃花源"构想对应,将色谱中的色彩与"五色桃花源"中的色彩对应,将数学里概念化的"魔比思环"与眼前的雕塑式"魔比思环"相对应,感受天人合一、返璞归真、和谐自然的中国未来城市生活意境,  相似文献   

17.
<五柳先生传>在中国文学史上大多被人们看成为陶渊明的自传,并影响了后人对陶渊明的认识,但实际上,<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自况文",是其综合历代贤人而创造出来的一个理想人物.认清这一问题有助于更真实地把握陶渊明的形象特性.  相似文献   

18.
郭庆 《中学文科》2006,(9):74-74
《桃花源记》是晋代文人陶渊明的传世佳作,在《桃花源记》这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中,作者陶渊明为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虚构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恬静,人们怡然自乐的理想自由世界——桃花源。全文思路清晰,环环相扣,自然亲切,入情入理。  相似文献   

19.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一生之"实录"(萧统<陶渊明传>),然而又是文字极为简约的"实录".<五柳先生传>的内容要点可以归结为读书、饮酒、贫困三个方面.本文就此提供翔实资料,以作备课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闲情赋>的系年历来众说纷纭,未有定论.本文在辨析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闲情赋>系年作进一步分析考证,提出此赋的写作时间应为陶渊明彭泽辞官之前的母丧居忧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