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我已经习惯了媒体的采访和人们的评论,我不后悔自己的决定。” 当记者接通王朋的电话,告知想采访他时,他小声地在电话那头说报纸上登的不都有吗?但还是很礼貌地接受了记者的提问。的确,自从王朋被录取以来,上门、电话采访不断,让这个18岁的少年从刚开始的左右为难到如今的从容对待,也让他意识到原来自己做了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2.
杨秀磊 《教育》2007,(4S):26-27
家住北京市石景山区的董文亮老人,今年69岁,他是位有着40年教龄的小学老师,虽然他身离教学岗位但心并未走远。他独创了一套眼明操,对预防青少年眼睛近视大有裨益。退休后的8年,他一直无偿为学校做这项工作。他说今天的好生活是党给的,自己多付出些是理所应当的事。在接受采访时,董老告诉《教育》旬刊的记者:“我们那代人毛主席老人家教导得好啊!”看记者不甚明白,他悄悄地贴近记者的耳边:“我听毛主席的。”董老早年读了毛泽东的许多著作,熟读了毛主席语录,还收集了不少毛主席画像和像章。他说自己很崇拜毛主席,当记者问他崇拜的原因时,他立刻说:“毛主席为老百姓谋福利啊!”  相似文献   

3.
培明中学初一(2)班学生徐鸿源,平时在班上不声不响,不太起眼。然而在学校最近开展的“我的午餐我做主”活动中,他一下子成了耀眼的小“明星”。他制作的寿司美味可口,受到同学们的热烈追捧,几分钟内被一“抢”而空。看着同学、老师投来的赞许目光,小徐心里甜滋滋的。  相似文献   

4.
《今日教育》2007,(10S):18-19
“在重庆,向基础教育领域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我一直孤独前行。”说这句话的人是重庆南开中学《儒家伦理》选修课的开课人杨清老师。在推广“国学”的路上,他已经摸索了三年。8月20日下午,记者在重庆南开中学校园采访了杨清。[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张童 《教育》2007,(9S):28-28
拾荒卖钱不是为了补贴家用,7年时问用捡破烂所得的钱资助贫困学生也不是为了“逞能”,一位75岁的退休教师,凭借“回报社会”的信念用拾荒换来的钱先后帮助过9名贫困生,迄今为止资助金额近5500元。近日,《教育》旬刊记者特地采访了这位乐于奉献的退休教师,他就是居住在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永红桥街道建国里社区的退休教师——刘义老人。  相似文献   

6.
当陈向炜回首自己走过的路,觉得一切都很自然时.他已经成为了别人的榜样。在商丘师范学院,他不是一个明星级的人物.却很容易被其他教师记住:他是学院教师队伍中第一个博士、最年轻的教授。面对记者的采访,陈向炜显得有些不适应,他不习惯把自己作为一个“人物“。他说:“如果说我还取得了一些成绩的话,我觉得是这个时代给我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我只是把握住了而已。“  相似文献   

7.
在马加爵临刑前,《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当记者问他在行凶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自己杀害的是珍贵的生命,他回答说“我对自己的生命都不重视,何况是他人的生命!”马加爵的这种  相似文献   

8.
张献武 《教育》2007,(9S):34-34
在江苏省丹阳市陵口镇肇巷村这个面积不大的村子里,年过七旬的退休教师郦夕昌是个“名人”。自从1990年离开三尺讲台后,在村委会里办起了“校外课堂”,搞起了“补差”——对那些成绩相对不好的学生进行补习的行当。目前,《教育》旬刊记者电话采访了这位退休老师。  相似文献   

9.
琼斯大学毕业后如愿考入当地的《明星报》任记者。这天,上司交给他一个任务:采访大法官布兰代斯。第一次接到重要任务,琼斯不是欣喜若狂,而是愁眉苦脸。他想:自己任职的报纸不是当地的一流大报,自己又是刚刚出道、名不见经传的小记者,大法官布兰代斯怎么会接受他的采访呢?同事史蒂芬获悉他的苦恼后,拍拍他的肩膀,说:我  相似文献   

10.
个人档案: 曾宇,华中理工大学计算机系毕业,1987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进修,1990至1996年在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计算机系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赛诺爱(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真想不到,曾宇还是个挺重感情的人。他说,在国外留学时很早就接触了《神州学人》杂志,当时国内的许多情况也都是从这本杂志上获得的。他坦诚地说:“现在要求采访的媒体记者实在很多,大多都被我拒绝了,但《神州学人》的记者我还是要见一见的。”做网络,太浮了不行 对于国内许多网站炒作不断,曾宇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就网站来说,知名度确实很…  相似文献   

11.
琼斯大学毕业后如愿考入当地的《明星报》任记者。这天,他的上司交给他一个任务:采访大法官布兰代斯。第一次接到重要任务,琼斯不是欣喜若  相似文献   

12.
刘颖 《教育》2010,(9):34-35
“母亲身材不高,体重也不到一百斤,但她不同凡响的一生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教育》旬刊记者来到斯霞长子、清华大学教授孙复初家采访时,他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  相似文献   

13.
他在接受《职业》记者采访之始,就明确表示不谈个人成功的话题,他说“我们用纳税人的钱,为公众服务,对我们来说,不存在个人成功与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邢刚,五常市教委成职股股长,今年48岁,个子不高,朴朴实实的一个汉子,干农村成教工作已经整整20年了。听说他1996年荣获了原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华扫盲奖”,于是我决定采访他。老邢得知我要采访他,依旧是3年前获奖后拒绝我刊记者采访时说的那句话:“没啥说的。”我明白老邢是那种埋头苦干、淡泊名利的人,不喜欢宣扬自己。但为了使老邢能接受我的采访,我几次做他的工作,说清采访他的目的,主要是宣传农村农教这摊事业。老邢好歹答应下来了,但时间定不下来。我几次电话约他,他总是说没有时间,总是不断往后推。一、新年一…  相似文献   

15.
我在代云红的博士论文《中国文学人类学基本问题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里读到萧兵在上世纪80年代前后提出学术研究,特别是传统考据学(或他所谓“古典考释学”)的“多重证据法”。2014年,又看到他在《中国早期艺术的文化释读》(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年)里极力提倡“有证据的假说”。近年学术界很重视证据问题。我在南京、上海等地多次就此采访了萧兵。现将记录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6.
阿珍 《山东教育》2011,(5):43-44
望子成龙几乎是每个中国父母的心愿,被称为“学术超男”“学者明星”的厦门大学博导、“麻辣教授”易中天也不例外。他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笑谈自己是“一等爸爸、二等丈夫、三等教授”,其教子经也与众不同,堪称超凡脱俗:“我的家教就是不教育、不管。”这个“不管”,真的就是对孩子不管不问吗?什么都不管不问还叫什么“一等爸爸”?易中天有他自己的道理,正所谓“无为即有为,不教即家教”。  相似文献   

17.
傲慢与自尊     
一位电影明星来长沙参加某部电影的首映式,湖南一家报纸的记者采访他。没想到这位明星一边接受采访,一边慢条斯理地剔着牙齿,还当着那位记者的面,用记者递给他的名片包脏牙签。这位明星的所作所为,使我想起一个词:傲慢。 生活中,我们可以时时感受到某些人的傲慢:有的人当了官,就把眼睛望到了天上,老百姓有事找他,他爱搭不理;有的人有了点才,就觉得周围的人个个无能,别人好心跟他打招呼,他居然不回应一声;有的人赚了钱,就认为有钱能使神跳井,对经济困难的人冷脸相待……这些人其实也不是不知道这样做会惹人不快,只是他们…  相似文献   

18.
冯强 《福建教育》2010,(3):63-63
回老家。我照例要去拜访一下“王特”(《福建教育》2005年第10期《“王特”轶事》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虽已退休,但仍在为小学语文教研工作发挥余热。他对人坦诚、对事豁达,从这位老前辈身上我总能得到许多心灵的滋养。  相似文献   

19.
佚名 《班主任之友》2006,(12):60-60
琼斯大学毕业后如愿考入当地的《明星报》任记者。这天,他的上司交给他一个任务:采访大法官布兰代斯。第一次接到重要任务,琼斯不是欣喜若狂,而是愁眉苦脸。他想:自己任职的报纸又不是当地的一流大报,自己也只是一名刚刚出道、名不见经传的小记者,大法官布兰代斯怎么会接受他的采访呢?同事史蒂芬获悉他的苦恼后,拍拍他的肩膀,说:“我很理解你。让我来打个比方——这就好比躲在阴暗的房子里,然后想像外面的阳光多么炽烈。其实,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往外跨出第一步。”史蒂芬拿起琼斯桌上的电话,查询布兰代斯的办公室电话。很快,他与大法官的…  相似文献   

20.
一、引《出塞》,激诗趣 (课前让学生猜名字中带“龙”字的明星,如释小龙、李小龙、成龙,引出明代诗人李攀龙) 师:(出示明代诗人李攀龙的画像)知道他是谁吗?他可是真正的“明星”,因为他用一双慧眼发现了一首唐诗,而且为这首诗写下了感动中国的评语“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这首诗就是咱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出塞》。(板书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