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本刊1981年第1期发表了程其坚同志的“关于部编教材中绝对值定义的商榷”一文,引起了广大读者的热烈讨论。为了有助于对绝对值这一基本概念的深入理解,本期在读者来稿中选登了崔成文同志的文章,供读者进一步讨论。来稿的还有:内蒙古刘兴汉、山东薛茂芳、甘肃米良玉、宁乡谢至平、安徽林心治、伍德斌、贵州陈文华、黑龙江子侄、浙江邹忠元、许解平、陈安国、汪向东等。  相似文献   

2.
本刊自81年第3期发表了徐水法同志“这样的解法自相矛盾吗”一文后,在读者中引起了广泛的兴趣,纷纷投书本刊参加讨论,本刊又在81年第5期发表了蔡乃永同志的文章,把这一讨论推进了一步。本期除发表卢亭鹤同志的《也谈一点看法》一文外,还把读者来稿中的不同意见进行归纳,提炼由本刊编辑室拟文,作为这次讨论的小结。我们希望广大读者继续关心本刊,把以后的“问题讨论”办得更好。  相似文献   

3.
《教学与研究》(中学数学)是一份好刊物.它以新、活、巧等特色,吸引着九万名教育工作者,也受到了部队指战员的欢迎.在我们东海前哨,不少同志是《教研》的老订户了.干部战士在训练之余拜读《教研》,喜上眉稍,爱不释手.《教研》突出双基,吃透两头(教材和学员),对所探索的每一个问题,精雕细刻,给“园丁”以钥匙,给战士以“武器”.我们特别欢迎下列佳作:《三角圆及其应用》、《关于复数概念的教学》、《关于绝对值定义的讨论》、《如何备课》、《中学数学中充要条件的教学》,这些文章使部队文化教育工作者澄清了一些问题,学到了方法;《谈谈数学中  相似文献   

4.
本刊关于“应该怎样看待参加劳动和升学”的问题讨论已经进行四期了,准备到此告一段落。这一期的问题讨论中,我们转载了全国著名劳动模范陈永康同志给江苏《新华日报》写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里,陈永康同志以他亲身的休会,就”当农只需不需要文化知识”、“农业有没有东西好钻研”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内容具体、生动,读来使人感到亲切,对于解决我们讨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是不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是不是能“继续深造”等问题,很有启示,特予转载,希读者注意阅读。本刊关于“应该怎样看待参加劳动和升学”的问题讨论已经进行四期了,准备到此告一段落。这一期的问题讨论中,我们转载了全国著名劳动模范陈永康同志给江苏《新华日报》写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里,陈永康同志以他亲身的休会,就”当农只需不需要文化知识”、“农业有没有东西好钻研”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内容具体、生动,读来使人感到亲切,对于解决我们讨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是不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是不是能“继续深造”等问题,很有启示,特予转载,希读者注意阅读。  相似文献   

5.
《中国语文》1978年第4期发表了张寿康同志《说“结构”》一文,接着又连续发表了几位同志讨论“结构”问题的文章。我们认为这场讨论,对于汉语句法结构的科学研究,对于汉语语法教学的指导是很有意义的。下面,我谨就词组与句法结构的层次分析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本刊“83—1”刊登了《关于 a+b~(1/2)的讨论》综述以后,在各地读者中引起了热烈讨论,不少学校数学组还作为教研组活动,开展集体讨论.到目前(4月10日)为止,本刊共收到全国19省105份来稿,发表各自的意见.这不仅说明广大读者对本刊《教材讨论》专栏的关心、支持和爱护,同时也说明读者们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而努力钻研业务的新气象,为了进一步开展讨论,本期发表了《a+b~(1/2)的讨论(续)》,下一期(83—4)本刊将约请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编写组的同志,就这一问题发表看法,以完善这一讨论.  相似文献   

7.
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论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对“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一颇为流行的命题进行深入讨论,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和科学地概括教与学的关系。这对于教学理论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化都是十分重要的。本刊1988年第五期发表周虹同志《简评“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一文后,收到很多与之商榷的文章,由于篇幅所限,我们只好将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予以整理发表,在此谨向各位作者、读者表示歉意,并对所有关心和支持本刊这一讨论的专家、学者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8.
根据我给准备任高中数学教师的大学生们讲课的经验,关于绝对值这一单元,宜采用下面的方法进行教学。我使用实数绝对值的五个定义。学生们可依据这五个定义,采用五种不同的方法解同一个习题。当他们发现定义的选择是如何影响到他们的思维过程时,就会受到极大的启发,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定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近百年来,国内外中学数学课本对有理数绝对值的定义(以下简称“定义”)曾几经更迭,到现行统编数学课本,“定义”问题似乎已成定论。但在教学过程中,感到现在的“定义”仍不是完美无缺的。下面把各种版本的数学课本里的“定义”进行归纳评议。一、常见的几种“定义”常见的“定义”,大体有如下四种。1.去号法:“去掉有理数的符号而得到的数叫做有理数的绝对值。”持此说者有:  相似文献   

10.
本刊84年第5期发表了安明道同志的《关于同一法逻辑依据的反例》一文,对“同一法的逻辑依据”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不少读者来信对此表示异议.现发表本文,目的在于提出不同的观点,开展对此一问题的讨论,以深化对“同一法逻辑依据”的认识和教学,欢迎读者来稿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11.
文艺性长课文教学的问题,本刊在前几期上发表过好几篇文章,曾引起了很多同志的重视,并已开展了广泛地讨论。讨论的焦点是:对于描绘人物为中心的文学作品,在阅读分析阶段,分析人物性格时到底从何处着手?本期发表的“长课文阅读教学问题的我见”是方治鉴同志根据教学实践提出的一些看法:“郜大琪老师是怎样教‘劳动的开端’一课的”是教学长课文的一篇实录,郜老师在分析人物性格时,是采用综合性分析的,评议会上曾肯定这是值得尝试的一种做法。我们希望同志们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同,针对问题的焦点,从教材实际出发,提高到理论上来研究到底哪一种做法比较相宜,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实践来检验哪一种做法所获得的效果更大一些--既能节我教学时间,又能使儿童受到深刻的感染。为了使这一个问题的研究更深入更具体一些,我们希望同志们把有情况,有分析的教学实例寄给我们。--编者  相似文献   

12.
本刊1957年—月号余元希同志所写“关于高中二年级上期代数与几何进度的配合问题”一文,全面地考虑了有关问题,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见解。其中关于极限教学的教材处理问题,圆周长定义教学的深度问题,都提出相当精确的意见,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作者在考虑这问题时,只偏重于如何将圆周长定义的教学移置于极限定理教学之后,而未能全面深入地处理有关全部教材,因此我们认为该文还不能根本解决二者进度的配合问题。现在仅就我们教学实践所及提供下面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3.
“教学与研究”一九五七年第五期同时发表了赵履宽同志和我的关于自由市场性质的两篇文章。在这里,我们对自由市场性质的结论存在着分歧。接着该杂志第六期又刊载了集思同志对我的文章的“意见”。他们反对我的关于自由市场是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意见,并主张我国自由市场“基本上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我不同意赵、集二位同志对自由市场性质的结论以及与此问题有关的许多具体问题的分析,特再提出商讨。为了便于研究和讨论,首先应该弄清我们研究的对象究竟是什么?目前,我国国内市场包括国家市场和自由市场,二者统一成为国内市场。它们虽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并互相影响。但又独立存在,各自成为我国社会中的一种客观现象、客观事物。我们研究的客观事  相似文献   

14.
《湖南教育》1987年第4期“切磋篇”一栏,同时发表了两位同志对一道分数工程问题中“大牛比小牛多吃了1/2”这一条件的不同理解和论争。我认为两位同志的理解都有一定的道理。出现论争的主要原因,是习题本身的语句具有歧义现象。下面,我们试从教学中几种常见的语句歧义现象来讨论这一问题。 1.歧义词组。歧义词组是指词语相同、词序相  相似文献   

15.
本刊自去年第12期刊出崔石挺同志《干扰与注意——复式教学中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文后,收到了大量的来稿和来信,大多数同志同意崔石挺的意见,也有一部分同志不同意,并列举了大量事实佐证。广大读者普遍认为,这种讨论有助于推动复式教学的科学研究。根据原计划,本刊关于《干扰与注意》的讨论,到这一期告一段落。我们希望有志于研究这一专题的同志,继续开展教学实验活动,加强理论研究,以便今后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出科学结论。本期我们刊载崔石挺同志《复式教学的潜在优势不宜强调过多》一文,拟就“潜在优势”问题开展讨论,目的是:探讨复式教学存在哪些潜在优势,怎样论证并发扬这些潜在优势,以提高复式教学的效果;目前“潜在优势”是否有强调过多的趋势,强调过多有何利弊。欢迎大家参加讨论,踊跃投稿,发表各种不同意见。采稿一般请勿超过2000字。  相似文献   

16.
自从本刊第1辑(80年)开辟“问题解答”栏以来,又收到不少问题,这里发表6个解答,供参考。为了便于同志们对发现的问题得到广大读者的讨论,我们自本辑起把“问题解答”栏扩大为“问题解答和讨论”栏,首先发表一篇《关于“分子”定义的讨论》,希望得到广大读者的支持,使提出的问题通过讨论,取得一致或相近的看法。讨论方式以针对问题实质,各抒己见为准则。  相似文献   

17.
对于带有绝对值的函数式的求导问题,向来少有专门文章论述.本刊1985年第七期发表的蒋岚同志的《利用a~2~(1/2)=|a|求导》一文,读了以后,有如下想法: 一、关于求f(x)=|x|的导数,论文的求法是: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数学分析中极限的定义,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起来颇有困难,关于极限命题的证明,方法较难掌握.本论文旨在论述一种能代替数列极限中的“”语言和函数极限中的“”语言以及“”语言的一种新的定义—最终成立,通过此定义我们发现各种极限的内在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与研究”的1956年2月号上,读到了李之勤同志所写的“关于中国清初资本主义生产萌芽的发展水平问题”一文后,非常感到高兴。这个问题确是非常重要,值得提出讨论的。为了能使这问题在学术界得到更深入地讨论与研究起见,因此,我也想把我个人最近对于这一问题的一些浅见发表出来供李之勤同志以及其他关心这一问题的同志们的参考。首先要说明的,自然是我在拙作“略论‘红楼梦’的时代背景”一文中所提到的我认为当时社会中所具有的“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尚未发展成为“大树”的具体意义。因为我是承认在中国当时的社会中已经存在有“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而且在某些特殊地区还得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关于悲剧问题的讨论中,有些文章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和拉萨尔之间关于悲剧问题的论战,有的还专门就恩格斯的一个提法,即“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展开了争论。今年以来,《光明日报》发表了几篇文章。其中董学文同志的文章(《谈谈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一九七九年一月十九日《光明日报》)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致拉萨尔的信中,“提出了著名的革命悲剧原则”,认为恩格斯的这句话,“对革命悲剧说来,具有科学定义的性质”,对今天“依然是适用的”。程代熙同志的文章(《关于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