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金瓶梅》中的过场人物陈四箴,首先为台湾魏子云先生在论证时拈出,引起中外学人的注意。黄霖先生继之,在《金瓶梅成书问题三考》(载《复旦学报》1985年第4期,以下凡引黄先生语,均出自此文)文中,以此作为“成书万历说”的重要内证,言:……总的说来,《金瓶梅》中的人名确实多有寓意。因此《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五回出现的“两司卜府”中的“布政使陈四箴”这个名字就值得注意,因为它与万历年间的一大政治事件联系在一起。当时的万历帝,贪于酒色财气,特别宠信郑贵妃,以致在册立太子问题上迟迟不下决断,颇有废长立幼(郑贵妃子)之意,引起朝廷内外不安。于是从万历十四年起大臣们围绕这一问题纷纷谏诤,连年不断。至万历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大理寺左评事(名隹)于仁上疏规劝皇上戒除酒色财气,并进陈有关酒色财气的“四箴”。  相似文献   

2.
“足下”一词多次出现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如《鸿门宴》“再拜奉大将军足下”,《荆轲刺秦王》“虽欲长侍足下”,《谭嗣同》“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等),教学时常要接触到:有不少人都以为该词是源于发生在今山西介休县境内的古春秋时晋文公焚山逼迫介之推出山受禄一事;有的教师在教学中释该词时还讲述这个故事(见1987年第10期《中学语文教学》载孟庆祯《文言文教学引趣七例》);某些语文书刊  相似文献   

3.
我是《文史知识》的老读者。先后拜读了伍翰仁先生的《说“倒过醮来了”》(《文史知识》1991年第12期)和魏连科先生的《也说“倒过醮来了”》、韩振飞先生的《“倒醮”应该是“倒醮”》(二文皆发表在《文史知识》1992年第11期上)。三位先生认真分析考证《金瓶梅》词语的治学态度令人敬佩,所谈知识也给我们很大教益。我是山东微山人,对书中的家乡话较为熟悉了解。“倒醮”(倒嚼)一词的比喻意义,三位已详解且正  相似文献   

4.
1、莫泊桑与《金瓶梅》 张友鸾 艺术世界 1 979年 2期2、《金瓶梅》考证 (一 ) 朱星 社会科学战线 1 979年 2期3、《金瓶梅》的作者究竟是谁 ?———《金瓶梅》考证 (二 ) 朱星 社会科学战线 1 979年 3期4、《金瓶梅》被篡伪的经过 朱星 社会科学战线 1 979年 4期5、补谈《金瓶梅》的上海版本 郑逸梅 社会科学战线 1 979年 4期6、《金瓶梅》原本无秽语说质疑 黄霖 复旦学报 1 979年 5期7、“王伯舆”是王世贞的名字吗 ? 刘子骧 社会科学战线 1 980年 1期8、关于《金瓶梅》考证的一点声明 朱星 社会科学战线 1 980年 1期9、…  相似文献   

5.
刘汉东《囗号》文(《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8期)说:“在整理古籍过程中,表示删除,也用囗号。如郑振铎主编的《新文学大系》,其中小说《金瓶梅》就有好多用‘囗囗……’来表示删除的”。这一段话有几处错误。郑振铎没有主编“《新文学大系》”。《中国新文学大系》的主编是赵家璧,其中第二集《文学论争集》才是郑振铎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第一个十年(1917—1927)理论和作品的选集,其中没  相似文献   

6.
二、旧典型错误这里所说的旧典型错误,是指去年作文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参见《中学俄语》2002年第10期和第11期)。今年重复的错误主要有1个,即“错用词类”,例如: ①.(应用同根副词) ②(应用同根副词)  相似文献   

7.
一九八五年四月十日,台湾大学的魏子云先生,在中国古典文学会第一次国际会议上说道:“张远芬的‘贾三近说’,也是基乎贾三近是山东峄县人的意念,进而演绎出来的。近来,我读了他所写的论著《金瓶梅新证》,……他选释的那些话,乃我国的‘北方话’语系,不仅齐鲁豫,以及燕蓟晋陕,流行那些话,他如苏皖之北,甚至川黔云贵,也说那些类同的语词。”(魏子云:《研究金瓶梅应走的正确方向》) 四月二十四日,目前正在英国的马森先生,在台湾《中国时报》又发表了一篇题为《金瓶梅的作  相似文献   

8.
伍鸣同志在《彭端淑和<白鹤堂文稿>》一文中说:彭端淑是“丹棱(今四川洪雅县)人”(见《中学语文教学》1982年第9期)。这个“今洪雅县”的说法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第五册(1995年11月第2版1999年5月第4次印刷)《古代诗歌的诵读》(93页)一文有这样一段话:诗歌是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艺术。我国古代诗歌尤其注重节奏和韵律。诵读诗歌,有助于我们欣赏它的优美意境,领会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接受艺术熏染。这段话中错误地使用了“熏染”一词。“熏染”是什么意思呢?《现代汉语词典》中说:“熏染”是“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生活习惯逐渐产生某种影响(多指坏的)”。从这个意义来看,“熏染”是贬义词,多用在  相似文献   

10.
《金瓶梅词话》中,经常写到“金华酒”。这种酒指的是明时浙江金华府所产的酒,虚属常理,难作他解。但是,张远芬同志曾写了一篇文章专谈这个问题,断言“《金瓶梅》中所写的金华酒,根本不是浙江金华地区所产的酒,而是兰陵酒”。该文发表在《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2期,并被收进《社会科学战线丛刊·文史论集》1981年第2辑。张文立论的主要根据是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的一句话:“东阳酒,即金华酒。古兰陵也”。对此张文有三点解释:1.“东阳”,指的是春秋时古邑名,  相似文献   

11.
本刊2005年第6期上发表了《“不借”也能解》一文,对我在2004年第10期上发表的《“有借有还”问题要合乎科学性》一文提出不同的看法,并提出了不同的解法。我认为该作者的立论是错误的。再以“把17匹马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占1/2,老二占1/3,老三占1/9。三人各得几匹马”为例,分析《“不借”也能解》一文的立论为什么是错误的。1.直接判断(或是分数乘法) 老大:17x1/2=8 1/2(匹);老二:17x1/3=5 2/3(匹);老三:17x1/9=1 8/9(匹) 而《“不借”也能解》一文认为老大  相似文献   

12.
前段时期在《人民日报》上见到这样三个标题:1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一百周年》(见1998年3月4日策12版。2.《纪念蔡元培诞辰130周年》(见1998年3月23日第4版)。3.《各界隆重纪念周总理百年诞辰》(见1998年3月5日第4版X三个标题均用了“诞辰”一词,前两例用在动词位置上,第3例用作名词。看罢,着实让人座跷。带着疑问,我查阅了《现代汉语词典》,得到:[诞辰]ddn。h6n生日(多用于所尊敬的人)。如果说《现代汉语词典》对“诞辰”的诠释是正确无误的话,l和2两例中的“诞辰”就完全属于误用了。误用了就必须修改,修改的方法有两种…  相似文献   

13.
谢昌翌 《语文知识》2002,(10):17-17
为了表达对人思念的殷切,人们常用成语“一日三秋”来形容。但这个成语如何解释,却见仁见智,说法不一。请看下列释义: 1、[一日三秋]形容对人思念之切。三 秋,三个秋天。《诗·王风·采葛》: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2、[三秋]义项②三季,九个月。《诗 经·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 兮。” 以上见《辞源》(商务印书馆出版, 1979年7月修订第1版)。 3、[一日三秋]形容思念的殷切。语出 《诗·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 秋兮。”  相似文献   

14.
一 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 (《孔雀东南飞》) 北京大学《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注:“一般过路的人往往为鸟声感动而停步倾听;一些丧偶的女子听到这种声音就起来彷徨无法熟睡。”中学课本注:“驻足,停步。寡妇起彷徨,寡妇(听见了)从床上起来,心里很不安定。”此注不妥。 按“行人”一词,在古时的含义比今义要狭窄些,不是如《现代汉语词典》所说的泛指“在路上走的人”,即“一般过路的人”,而是特指因服劳役、兵役,经商客游而离乡背井远行的人,如:  相似文献   

15.
近来翻阅中华书局出版的《辛亥革命烈士诗文选》(肖平编、吴小如注),发现所收秋瑾烈士“致徐小淑绝命词”一文的两条注释是错误的。“绝命词”中“日暮穷途”句,注释为:“比喻人的力尽计穷,这里指作者自己已经被捕,身处绝境”。在“壮志犹虚”句下,注释说,这是骈体文,后而还应有一个七字句,“这  相似文献   

16.
【刘九儿】乞丐的通名。《墨娥小录》卷三十四“市语声嗽”:“刘九的爪牙——穷根。”《忍字记》一折:“哥哥,门首有那叫花头刘九儿说哥哥少他一贯钱。”钟嗣成《醉太平》曲:“俺是悲田院下司,俺是刘九儿宗枝。”[例]第三十二回:“好合的刘九儿,把他当个孤老,甚么行货子,可不(?)確杀我罢了!”(及巨涛)【虼蚫皮】讥讽人徒有华丽之外表。“蚫”为  相似文献   

17.
笔者查阅过大陆出的三种“金瓶梅词典”:王利器主编的《金瓶梅词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11月,以下简称“王著”),白维国《金瓶梅词典)(中华书局,1991年3月,以下简称“白著”),李申《金瓶梅方言俗语汇释》(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3月,以下简称“李著”),写了《读“金瓶梅词典”札记》一文(载《语言研究》1994年2期),意犹未尽,再作续记.  相似文献   

18.
本文补充解释了《金瓶梅词话》中“瞅”、“反乱”、“哈账、“行货子”、“拦拦济济”、“使心拄肝”、“战”等几则向来解释欠确或未曾解释过的词语。  相似文献   

19.
本文涉及的《金瓶梅》词语,大略可分为三类:(一)辞书当收而未收录者;(二)已有诠解而不够允当者;(三)仅释意义而缺少例证者。现不揣浅陋,对这些词语试加诠释,并就其来源、使用范围、在方言中的运用等问题进行探讨,以就正于方家和读者。信子《金瓶梅》第4回:“两个相搂相抱,如蛇吐信子一般,呜咂有声。”信了,称蛇、鸭等动物的舌。又径作“信”。清·高氏《正音撮要》卷3“虫蛇”:“蛇吐信,吐舌。”《西游记》第67回;“八戒道:‘原来是这般一个长蛇!若要吃人  相似文献   

20.
眼下,“简称”这个词用得越来越广泛。《现代汉语词典》是如下解释的,简称:较复杂名称的简化形式,如中共(中国共产党)、北大(北京大学)、化肥(化学肥料)等。其实,“简称”里也有错综复杂的内涵。我们先来看看下边的例子: ①《语文建设》1990年第3期刊登的胡士云的《标点符号的简短回顾》(以下简称“胡文”) (《语文建设》1991年第5期第37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