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中日两国的家族企业发展为研究对象,从国家政策环境出发,比较研究了不同的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在家族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企业发展构成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2.
今年3月29日,在中国总理温家宝即将对日本进行“融冰之旅”访问的前夕,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国际台)举办了一场由中日两国专家、学者和媒体人士参与的“中日网络对话”。两国嘉宾分别在北京和东京,通过互联网与网民探讨两国国民在生活、文化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异同的“中日国民相处之道”。旨在借助互联网为两国国民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以期在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之际,进一步增进两国民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  相似文献   

3.
<正>2017年1月17日下午,在中国外文局主楼大厅和走廊上,立起了一幅幅漫画展板和绘有卡通孙悟空形象的引导牌。近百名嘉宾一边欣赏漫画作品,一边步入外文局文化创意广场,前来参加"悟空杯"中日漫画大赛2016颁奖仪式。嘉宾中既有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中日友好协会、日本驻华大使馆、日本文化中心等中日两国传统交流机构的代表,也有姚非拉、大塚英志等多位中日两国漫画界知名人士,他们为两国获奖者颁发了奖杯和奖状。  相似文献   

4.
新会计准则下固定资产核算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并要求上市公司于2007年1月1日起率先执行,中央国有企业于2008年年底之前全面执行.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对固定资产的确实、计量和核算方法较以前的会计准则有了较大的变化,但在实务中,特别是中小企业仍处于两种准则并行时期,本文结合新旧会计准则的不同及固定资产核算中应注意的问题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5.
<正>10月24日至25日,由中国外文局和日本言论NPO共同举办的第十一届"北京-东京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困难与举措:如何发展长期健康稳定的中日关系——东亚的未来与中日两国应发挥的作用"。500余位来自中日两国政界、经济界、学术界、传媒界的嘉宾和省市代表,在双边政治与外交、经济贸易、媒体与文化、安全,以及特别五个分论坛中,对涉及中日政治、外交、经贸、安全、文化、环保、旅游、地方合作等领域的重要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6.
7月1日,负责具体实施中铝郑州企业两公司(中铝河南分公司和中国长城铝业公司)帮扶工作的中国长城铝业公司工会被授予郑州市帮扶困难职工活动先进单位,公司工会主席纪行被授予先进个人.这是继前不久中国机>台建材工会主席刘海华对该企业实施"温暖工程"、构建大帮扶格局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后的又一褒奖.  相似文献   

7.
宁波--位于中国东海之滨的港城,诺丁汉--英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这两个相隔万里的城市,建立友好关系已经两年多了.2008年5月7日至12日,宁波市在国外举办的首个文化周在诺丁汉市举行,这也是两座城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两年多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文化活动,在诺丁汉市民中间掀起了一股宁波文化热.……  相似文献   

8.
王焱 《对外大传播》2016,(10):F0003-F0003
2016年9月27日至28日,由中国外文局和日本言论NPO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北京-东京论坛”在日本东京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面向亚洲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中日合作”。600余位来自中日两国政界、经济界、企业界、学术界、传媒界的嘉宾,在双边政治与外交、经济贸易、媒体与文化、安全,以及人文交流5个分论坛中,对涉及构建东亚和平稳定秩序与中日两国的作用、经济改革新局面与中日合作、国民感情改善与中日媒体合作、加强分歧与危机管控及安全合作,以及人文及地方交流如何给两国关系注入新的活力等领域的重要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9.
王敏 《对外大传播》2008,(11):58-59
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不可忽视 在日本人和中国人的脑海中,对于“异文化”的第一反应就是西方文化,两国的异文化研究通常会将焦点集中到西方各国的文化上。中日两国使用同样的汉字,所以人们往往认为同一汉字表达的是相同的意义,两国的价值观及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也应该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正"北京-东京论坛"是中日两国高层次官民互动的交流平台,2005年由中国日报社和日本言论NPO共同发起创立,每年在北京和东京轮流举办。从2015年起,"北京-东京论坛"由中国外文局与日本言论NPO共同主办。十五年来,"北京-东京论坛"广聚中日两国政治、经贸、外交、安全、文化和媒体等领域的权威知名人士,着眼于中日关系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交流研讨,努力为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增加正能量,提供新思路,提出新建议。论坛现已成为两国间历时较久、议题覆盖广泛、中日高层和民间都给予高度重视的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11.
第五届东亚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8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在河南开封召开。参加本次研讨会的有来自中国、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家以及台湾、香港地区的50多位专家、学者。根据中、日、韩三国实学会商定,东亚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每隔两年,分别由中、日、韩...  相似文献   

12.
童思源 《文化交流》2017,(11):44-47
8月初,浙江安吉县人民医院麻醉科医生商剑圆满完成两年的援非任务,戴着马里卫生部颁发的最高荣誉——骑士勋章,回到家乡.商剑,作为第24批援非医生,于2015年7月21日至2017年7月28日在马里医院工作.援非两年时间里,他心里始终想着自己是一名中国医生.近日,笔者采访了商剑,请他讲讲中马人民的友谊,以及医疗援非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项兵 《职业圈》2005,(12):25-28
2005年1月13日,中央电视台一、二、三套的节目中强力播出"非凡"系列(可乐、柠檬、香橙)碳酸饮料电视广告. 广告一出,业界一片哗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非凡可乐无论从品牌还是战略上都很模糊,成功的可能性很小.也有人说,中国目前的市场格局是:高、中端市场是两乐(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天下,中低端市场被健力宝和娃哈哈瓜分贻尽,非凡可乐生存的市场空间太小了.  相似文献   

14.
中日两国于1972年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双边关系的发展大致分为70年代单纯强调友好的"蜜月期"、80年代以经济合作为主导的"务实期"、90年代合作与摩擦同时上升的"碰撞期"和21世纪初首脑互访停止的"冰河期"。从2006年开始,中日两国进入构建"战略互惠"关系的新阶段。作为东亚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和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中日各有所长,各自具有的优势在长时间内都无法替代。互利互惠和共同利益是中日关系长期稳定的基础,也是两国关系持续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美、日两国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这方面的经验进行了分析,为我国疏通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郭铭 《文化交流》2014,(5):81-81
4月1日至15日,“春消息一中日版画作品展”在杭展出.画展陈列的中国版画作品主要是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及艺术家所作.来自日本的11位版画艺术家带来的作品,其中很多早在各类世界级展览中获得过大奖.展出的中日版画作品题材多样,风格迥异.此次版画展中,作者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新生代为主,他们的作品新锐而富有生活气息.中日版画作品汇聚一堂,异彩纷呈,盈溢着姹紫嫣红的春意.  相似文献   

17.
《对外大传播》2014,(12):F0002-F0002
正11月28日,旨在促进中日两国媒体交流和发展的首届"中日对外传播媒体研讨会——交流与对话"于东京成功举办。人民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网、新华网、人民中国杂志社和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等中国对外传播主流媒体,以及日本共同通讯社、西日本新闻社、京都新闻社、东奥日报社、岩手日报社等  相似文献   

18.
赠答行为,在现代社会交往中具有重要作用。中日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赠答行为方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从义理人情和内外意识两个方面入手,并就"义理"和"人情"的概念、礼物的内容与包装、还礼的注意事项、是否当场打开礼物、送礼和收礼的寒暄语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对中日赠答行为的文化差异进行探讨,以期加深两国之间的文化理解。  相似文献   

19.
《对外大传播》2018,(8):82-82
7月15日,在习近平主席对阿联酋进行国事访问前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阿读者会暨中国图书展销周活动开幕式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举行.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国家电影局局长王晓晖和阿联酋包容部部长纳哈延、国务部长兼国家新闻委员会主席苏尔坦、文化与知识发展部部长努拉以及两国政界、学界、出版界、新闻界人士共200余人出席活动,中国外文局副局长方正辉出席并主持开幕式.  相似文献   

20.
我在这里所说的“早期写实主义”,是指中国的左翼现实主义形成之前的写实主义。之所以要拿中国的早期写实主义文学与日本的近代写实主义文学做比较阐发,是因为迄今为止大量的有关中国写实(现实)主义文学研究的论文和著作,对中国早期写实主义与日本近代写实主义的关系均未引起应有的注意。众所周知,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最早、最直接地受到了日本文学的影响和启发。而写实主义在中日两国都是由传统向现代转折时期出现的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学思潮,仅仅从逻辑上讲,日本新文学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也应首先和主要地表现为写实主义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而事实上也正是这样。然而,日本的写实主义文学对中国早期写实主义文学的产生有何影响,中日两国写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演进有什么相关性和相似性,在两国早期写实主义同轨迹演进的过程中,潜在着哪些实质的差异,两国的写实主义在发展嬗变的哪个环节上出现了分道扬镳的趋势,等等问题,在我所能看到的现有的论著中均语焉不详.而这些又都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中日现代比较文学研究不能回避、需要讲清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