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0 毫秒
1.
岑参是我国盛唐时期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的边塞诗不管是写怀乡思亲,还是写边塞景象,或是写军旅生活,每一首诗都倾注着作者深厚的情意,渗透着诗人的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心。一岑参先后两次出塞,唐玄宗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岑参首次西行出塞,充任安西(今新疆库车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相当于现在秘书)。途中遇人京使者,写下了《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  相似文献   

2.
天宝十三载,岑参两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此诗开篇就奇突。“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开头两句,首先从大处着墨,“卷”字正面写风,“折”字侧面写风(吹断了白  相似文献   

3.
岑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在群星灿烂的唐代边塞诗人中,岑参是一颗光华烨烨的明星。他曾于天宝八载(749年)、十三载(754年)两度出塞,到过新疆吉木萨尔(北庭)、轮台、交河等地。在新疆生活了六、七年,安西、北庭奇伟壮丽的景色,鞍马风尘的战斗生活,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开拓了他的诗歌境界。岑参在这个时期写了大量的边塞诗,并形成了他边塞诗独特的艺术风格。本文仅就此略呈几点浅见,就教于同道。  相似文献   

4.
唐代诗人岑参,曾在边地从军多年,这其间他写下了许多反映边塞生活、描写塞外风光的边塞诗歌。他与高适齐名,同为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二人并称“高岑”。岑参后来做过嘉州刺史,后世称之为岑嘉州,他的作品收入《岑嘉州集》中。在这部集子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是诗人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时所作。安西北庭都护府是唐朝设立在西域的最高统治机构,岑参就是在这个机构内任职,属节度使一类官员的僚属。《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以雪为线索贯穿始终,从边塞冰天雪地的奇丽风光着笔,…  相似文献   

5.
人缘和地缘两个维度拓展了岑参边塞诗研究的新视野.从人缘关系来考察,岑参的幕中同僚很多,但多位同僚都先他回京,这影响了岑参边塞诗中的情绪表达,岑参西域送别诗是其边塞诗的主要题材;从地缘视角去辨析,岑参先后入安西、北庭幕,不仅有主帅之别,更为重要的是有天山南北地域的差别.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群星灿烂的盛唐诗坛上,曾出现过一位以雄奇瑰丽的独特诗风而蜚声诗坛的诗人——岑参。岑参早年丧父,自幼从兄读书。二十岁时至长安献书求仕,三十岁时中进士。先后曾任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和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两度出塞。安史乱后,回到长安,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官至嘉州刺史,后被罢官,客死成都旅舍。岑参诗作的题材很广泛,但以描写边地风光、从军生活和歌颂战功的边塞诗最有特色,最能代表  相似文献   

7.
岑参(715—770),江陵人(今属湖北省),先祖曾居南阳,出身仕宦,但其父早逝,家道衰落,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三十岁举进士。曾两度出塞,先后在边塞共六年。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与另一边塞诗人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其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成就最高的是一些描绘边疆奇异风光的作品。以七言歌行最为人称道。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岑参二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幕府中的佐理官)。其前任武判官解职回京,岑参作诗相赠,这就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描写了唐代边地…  相似文献   

8.
这首诗是岑参在天宝十三年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的作品,属于即事名篇的七言歌行体。诗主要写的是雪中送人归京这件事。从内容上看,属于传统的惜别,边愁一类的诗;在艺术上,它很好地体现了岑参雄奇瑰丽,高亢朗畅,陡健竣整的风格。  相似文献   

9.
岑参早期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岑参,多年以来只被视作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为边塞诗所掩,他的山水诗,特别是早期(天宝十三载赴北庭之前)山水诗很少受到今人的注意。岑参诗今存403首(据陈铁民、侯忠义校注本)其中边塞诗不足80首;而山水诗却有80多首(不包括边塞诗中20首左右以写景为主的作品),从量上看,相当可观,从质上看,也很出色。杜甫曾以  相似文献   

10.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于安史之乱前,天宝十三年(754年)。诗人当时在边塞的封常清幕府中任判官。这年八月,他在轮台(今新疆库车县东)送一位姓武的判官回京,写下了这首意新境奇,独具一格的送别诗。  相似文献   

11.
岑参是盛唐时代的重要诗人,尤善长于边塞诗,因此被誉为“边塞诗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作者任安西,北庭节度封常清的判官时,在轮台(安西节度使驻地)幕府中雪天送人归京之作。这首诗,旨在着力描绘我国西北边疆八月飞雪的景象,抒发雪中送客的惜别情绪。全诗以雪生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个方面,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重在送别,但送别又始终不脱离雪景。全诗共用了四个“雪”字;一为送别前的雪.二是饯别时的雪,三为送别时的雪,四为送别后的雪。一切都围绕着雪,雪是景物的中心。  相似文献   

1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著名诗人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七言歌行,属于古体诗行列.基于岑参边塞诗的“奇”以及歌行体的韵律节奏,从奇景、奇意及押韵两个方面分析这首诗.  相似文献   

13.
边塞诗非始于唐,但至唐方盛。开元、天宝年间,唐王朝国力强大,疆域广阔,对外不断用兵,少数民族统治者对唐也时有侵扰。广大下层士人向往边塞生活,把立功边疆作为自己的仕进之阶,因此以表现征戍生活为主题的边塞诗应运而生,形成盛唐时期以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诗歌流派——边塞诗派。岑参(公元715—770),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祖籍南阳(今属河南),早岁独贫,从兄受书,能自砥砺,遍览经史。天宝三年中进士。安史之乱起,受杜甫等引荐,任右  相似文献   

14.
岑参,盛唐著名诗人,他的边塞诗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而且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本文仅就岑参边塞诗的艺术特征谈一些看法。奇壮豪迈的风格岑参边塞诗具有奇壮豪迈的风格,这是古今定论。不过,他的边塞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奇壮豪迈的风格也因吟咏对象不同而各有特色。诗人描写边塞自然风光时,往往倾注自己豪放的感情,通过高超的艺术手法,使边  相似文献   

15.
岑参(716—770)河南南阳人,出身于官僚家庭。天宝三年中进士,先后做过安西节度判官、关西节度判官、嘉州刺使五十五岁时客死于成都。岑参是一个满怀爱国热情具有雄心壮志的诗人,曾几度出塞,到过天山、轮台、雪海、交河,在这些地方度过了大约六年的鞍马生涯,因此他对塞外风光和军营生活体察十分深切,  相似文献   

16.
初中语文第六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瀚海”一词,课本注为“沙漠”。笔者认为欠妥,理由有二:一、“瀚海”一词解作“沙漠”和上下文所描写的环境是不相符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作者岑参第二次到西北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送别友人归长安的作品。作者送别的地点是轮台。沙漠都是在高原  相似文献   

17.
编入初中语文课本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下简称《白雪歌》)是岑参边塞诗里的名篇,美国汉学家斯帝芬·欧文《岑参——追求奇境的诗人》一文认为《,白雪歌》是岑参边塞诗中最优秀的代表作“,其中的形象是以前的作品不曾有的。”周啸天先生认为“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  相似文献   

18.
高适、岑参是盛唐同时而齐名的诗人.杜甫即曾将二人相提并论.严羽<沧浪诗话>指出有"高常侍体"和"岑嘉州体",后人将其合称为"高岑体"."高岑体"以边塞诗为主要载体,其共同风格是"悲壮",其中高适诗悲中有壮,以悲为主;岑参诗壮中有悲,以壮为主.他们的诗,代表着唐代乃至中国诗歌史上边塞诗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9.
边塞诗的创作实际存在着写实和想象两种方式,即写实的边塞诗和想象的边塞诗,以此可以将边塞诗区分为两大创作流派,这也形成了边塞诗的两大创作传统。岑参边塞诗的写实性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其重要价值之一在于以诗证史,以诗歌证西域舆地。岑参边塞诗的诗题具有纪实和叙事功能,而且诗题中地点明确,统观各诗诗题又具有认识其西域行迹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20.
天宝十载(751)春天,诗人岑参从安西节度使幕府(驻节地在今新疆库车),来到武威盘桓了一段时间,诗人不辞跋涉之苦亲自察看了远在居延海北的花门山堡,写下了《戏问花门酒家翁》这样幽默的小诗: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道旁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