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①凡绿色植物都含有叶绿素; ②菠菜是绿色植物; ③所以,菠菜含有叶绿素。这是高中语文第二册《演绎推理》的编书为说明什么是三段论而举的例子,是正确的。①鲁迅著作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②《一件小事》是鲁迅著作; ③所以,《一件小事》不是一天能读完的。这是作为犯“四概念”错误而举的三段论例子。  相似文献   

2.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演绎推理》篇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来说明推理的过程必须正确,推出的结论才可靠:(1)鲁迅著作不是一天能读完的;(2)《一件小事》是鲁迅著作;(3)所以,《一件小事》不是一天能读完的。结论显然是错误的。错在哪里?文章解析说:上面这个三段论中,“鲁迅著作”在前提(1)、(2)里分别表达两个不同的概念,(1)里表示所有的鲁  相似文献   

3.
在现行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的逻辑知识《演绎推理》短文中,讲到三段论的"推理的过程必须正确"时,举了这样一个错误推理的实例:鲁迅著作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相似文献   

4.
鲁迅著名小说《一件小事》的主要人物,是知识分子“我”,还是人力车工人,历来存在不同意见。北京《中学语文教学》八○年第八期姚健同志的文章,江西《语文教学》八○年第四期唐荣昆同志的文章,又再一次系统地论述:是前者而不是后者。这个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正确归纳《一件小事》的主题,而且关系到探索鲁迅前期的思想发展,不能不认真进行讨论、研究。  相似文献   

5.
一字不苟     
我们全党都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我们从这些著作中学习毛泽东思想,同时也向毛泽东同志学习怎样写文章.刘少奇同志的许多著作,同样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最近重新发表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就是我们热烈学习过的一种.少奇同志这一著作二十多年来所起的作用,以及今天重新发表的意义等等,不是这一条札记式的短文所能说清楚的。因此,在这里只想说到我学习这一著作时所看到的一件“小事”。比起这一著作伟大的作用和意义来,这确实是一件很小的事。可是这件事可以说明少奇  相似文献   

6.
在“五四”文坛上,出现了一种深受日本“私小说”影响的小说新样式——“自我小说”。鲁迅是最早创作“自我小说”的作家。他的《一件小事》,不仅符合小说的基本要求,是小说而不是散文,而又与日本“自我小说”的理论和创作实际相符,是一篇典型的“自我小说”。同时,《一件小事》发表的时间又最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自我小说”。  相似文献   

7.
来稿综述     
对几篇鲁迅作品的探讨关于《一件小事》中的“风”四川宣汉县南坝中学陈仁发《<一件小事>的“风”》中说:鲁迅的小说很少景物描写,《一件小事》写景极为精炼,只对“风”着力点染,全文八九百字就五次写到“风”,描写了“大北风刮得正猛”,——“北风小了”——“微风吹着”——“大风之后”——“风全住了”的全过程,这对联缀故事,展开情节,揭示人物的思想意义都有重要的作用。湖北孝感高中胡国华、叶渠梁《谈<一件小事>中的“风”》进一步写道:《一件小事》对“风”的描写,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对“雪”的描写,在技法与功用上,都是白描绘景的范例,确有异曲同工之妙。鲁迅继承并发扬了我国古典文学写景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8.
赵吉文 《课外阅读》2011,(10):319-319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600万字,其中著作500万字,辑校和书信100万字。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鲁迅先生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称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也不过份。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永垂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孔乙己、四铭等。曾经收入初中语文课本的有《孔乙己》、《社戏》、《故乡》、《药》、《一件小事》、《阿Q正传》、《祝福》等。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及初中学生实际,要学好鲁迅的文章,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进行把握。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中指出:创作“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一件小事》正是这种主张的实践和楷模。本文想着重谈谈《一件小事》的艺术特色。 自始至终运用对比来表现人物不同的态度和思想是《一件小事》最主要的特色。作品一开头就用“国家大事”和“一件小事”对比:“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  相似文献   

10.
人们通常都说“头破血流”,成语辞典里也收了这一词条.可鲁迅先生在《一件小事》中描写那位老妇人被人力车工人车把子带倒时却用了“头破血出”一词。一字之易,极有道理!有人说,“头破血出”是名绍兴上话,是个优秀的方言成语,这有《鲁迅著作中方言集释》(倪大白编著,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为证。除《一件小事》外,鲁迅还在《呐喊·端午节》中写过:“待到凄风冷雨这一天,教员们因为向政府去索欠薪,在新华门前烂泥里被国军打得头破血出之后,倒居然也发了一点薪水。”其实,“头破血出”古已有之。曹雪芹和《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受私贿,老官翻案牍;寄闲情,淑女拿情书”中已用过了。那是小霸王薛蟠用碗砸了张三之后,张三娘在县官面前所说的:“我的青天老爷:小的就唬死了!跑到那里,看见儿子头破血出的躺在地下喘气儿……”这又似乎与绍兴方言无关。  相似文献   

11.
就现行全国统用的中学语文教材(人教版)而言,鲁迅无疑是其中的“重镇”:从初一到高三,共收录其作品达16篇之多;加上前些年曾经入选并且读者耳熟能详的鲁迅作品(如《一件小事》《文学与出汗》《“友邦惊诧”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等),其数量将更加可观。盘点这些作品最初发表时的“原始面貌”,将更有利于我们解读其特定的  相似文献   

12.
《文艺报》1980年2期发表了王若望同志的《释“遵命文学”》一文,提出“要实事求是地研究鲁迅”,为了“打破”“实用主义的文艺思想”,要“先把‘遵命文学’这个概念产生的混乱弄弄清楚。”这种意见当然是可取的。但怎样“实事求是”地研究鲁迅?怎样正确认识鲁迅的“遵命文学”?王若望同志把鲁迅的“遵命文学”与鲁迅的《文艺与政治的歧途》一文联系  相似文献   

13.
一、《一件小事》 (一)本文的写作时间和发表的刊物以哪种说法为是? 本文的写作时间,作者在篇末写的是1920年7月。很多人就认为这是本文的写作日期。关于发表的刊物,有的说是发表在《晨报副刊》上,有的说是发表在《<晨报>创刊纪念增刊》上。 经查阅“五四”时期主要报刊的目录,本文是发表在1919年12月1日的《<晨报>周年纪念增刊》(劳动专号)上。因而本文的写作时间最晚也在1919年12月以前。从《鲁迅日记》的有关记载来看,1919年11月中,下旬,他和《晨报》都有函件来往,可能是有关本文的。文末写的日期,当是在编入《呐喊》小说集时,作者补记时错记了。 (二)为什么不宜把作品中的“我”与鲁迅完全等同起来? 在小说创作中,用第一人称“我”作为主人公或作为展开情节的线索,是常见的方法。用第一人称或用第三人称主要根据主题和题材的需要,如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因为写的是历史题材,没有一篇用第一人称。如《呐喊》、《傍徨》两部小说集中,25篇作品中用第一人称写的就有11篇。 用第一人称写的小说不能完全当真人真事看待。分析《一件小事》这篇作品时,不能把“我”和鲁迅等同起来。一是鲁迅当时的思想境界大大超过了  相似文献   

14.
五四运动前后的一两年间,还处在开拓期的中国新文学园地里,出现了~批以人力车夫为描写对象的作品.其中在迄今的现代文学选本里还经常看到的有胡适、沈尹默的同题诗《人力车夫》和鲁迅的短篇小说《一件小事》。两首《人力车夫》发表在1918年1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第四卷第一号上。这~期《新青年》推出了包括上述两首诗在内的白话诗九首,是中国新诗的首次公开面世。《一件小事》发表在1919年12月1日北京《晨报·周年纪念增刊》上,似是白话小说描写人力车夫的第一篇。这些作品,篇幅短小,当时并没有引起什么“轰动效应”,也没有形成…  相似文献   

15.
1988年版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中,同时收入了鲁迅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以下简称《缓行》和王蒙的《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以下简称《实行》)。这编排很有意思,首先学生会感到兴趣。《缓行》是传统保留课文。王蒙在《读书》杂志一九八○年第一期上发表了《实行》,应天顺人,立时掌声四起,有些同志奔走相告,王蒙和鲁迅干上了,一个主张“缓行”一个主张“实行”,这不是针锋是对吗? 说鲁迅是人,不是神,他的话不可能“句句是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一件小事》可以从不同视角进行多向度解读。本文试图以叙事学研究方法,从鲁迅第一人称叙事小说复杂的“自我”观念的角度切入,分析“一件小事”对于叙述者“我”以及作者鲁迅的“自我”与“他人”的认识所产生的影响,包括对“自我”与“他人”之间同质性与异质性关系以及思想与行动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一件小事》,由于习惯上把它视作小说,因而较多地注重于人物形象的定性分析,以至为谁是作品中的主人公而争论不休,却忽视了作者内心世界的展示和主观情感的抒发的分析把握。重读了《一件小事》,我们觉得,作品主要在于通过“一件小事”表达作者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一种真诚而又深刻的思想感情——对普通人美质的赞颂和向往,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憎恶和鞭笞。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和鲁迅的思想发展过程,以及作品中表达出来的感情的纯真浓度而言,其中的“我”是可以把他视为作者自己的。冯雪峰曾直言:《一件小事》是“可以当作作者的自述来看的”,作品最主  相似文献   

18.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是《野草·题辞》的开头.这“充实”而又“空虚”的境界,不仅是鲁迅当年写作《野草》时心境的形象写照,也是整部《野草》诗集的一个非常确切的注释.这注释的扑朔迷离和笼罩在《野草》上空的一层云雾所构成的画面极其和谐.于是《野草》成了鲁迅著作中最难读的一种.当代著名的研究鲁迅的专家李何林同志也认为解释这些诗篇并不容易;“凭这一点”,澳大利亚的学者梅贝尔·李写道,“他就应当受到称赞”.但《野草》在鲁迅著作中却又占据了一个独特的地位.这倒不是因为它难以理  相似文献   

19.
《一件小事》这部作品用短短1000字左右,把“小事小我”叙述得淋漓尽致,发人深思.鲁迅采用“小事小说”的形式,传达出“小事大说”的意蕴,展示了五四时期作为文学家和思想家的鲁迅的个人风采.正是鲁迅对于作品的精雕细琢,在离创作近百年的时间里,论说纷纭的同时,也引发了当代人更多的反思.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句中“刹时”一词,是鲁迅先生的笔误。查《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可知,“刹”字有两种读音,可读 chà,又可读 shā。当这个字读 chà时,能组成“刹那”或“一刹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