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泌阳县有一支活跃的农民通讯员队伍,他们分布在全县24个乡镇的偏僻乡村,共有110多人。他们在辛勤劳动之余随时随地把身边发生的好人好事写成新闻稿件,或传播政策、经济信息,为乡亲们排忧解难,家乡老少爷们亲切地称他们是“土记者”。泌阳县一直重视农民通讯员队伍建设。县委县政府领导认为:农民通讯员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抽时间为新闻单位写稿,具有缺纸少笔、熬夜、采访难等各种困难,理应受到尊重、支持和关心。县委为报道成绩突出的“土记者”订了《新闻爱好者》或《新闻出版报》;县、乡党委政府的重要会议及时通知农民通讯员列席;县委宣传部、县广播电视台经常将农民通讯员请到县城,互通信息、  相似文献   

2.
邵奎 《军事记者》2011,(2):72-72
所谓新闻发现力,就是通讯员在具备新闻敏感的基础上,把他人没有发现的新闻及时准确地报道出去的一种能力。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在《记者的发现力》中提到:“新闻工作者善于发现新鲜事物,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就是‘发现力”’。那么,通讯员应该如何培养新闻发现力呢?  相似文献   

3.
我们党历来有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光荣传统,通讯员队伍是我党新闻事业一支重要的生力军。通讯员是报社伸向基层的“触须”,是报社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一家报社,如果没有一支过硬的通讯员队伍,光靠那几十百把个记者编辑是难以把报纸办好的。通讯员队伍的好坏强弱,关系到报社的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们党历来有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光荣传统,通讯员队伍是我党新闻事业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通讯员是报社伸向基层的“触须”,是报社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一家报社,如果没有一支过硬的通讯员队伍,光靠那几十百把个记者编辑是难以把报纸办好的。  相似文献   

5.
读报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一篇新闻稿署着记者、通讯员的名字,可文中出现的却是“记者看到”、“记者了解到”、“记者注意到”之类的字眼,似乎整篇都是记者的作为,无意中把通讯员给“丢”了。类似这种不经意间“丢”通讯员的例子还真不少,大报小报都有,小报相对较多。有些记者采访写稿,喜欢把自己摆进去。有时为了给读者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和真实性,不少记者还采取目击式、现场随机调查的方法,这没有什么可非议的。但不要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去采访的不是你一个人,当地的通讯员大力协助你,有时甚至拿出了初稿。他们对此…  相似文献   

6.
理论功底不够深厚,这大概是编辑、记者和通讯员都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些记者和通讯员整天忙忙碌碌,高产倒是高产的,但在报道深度上却年复一年老面貌。我自己的理论功底虽。然也不厚,但在编辑经济报道稿件的工作中,深感有提倡新闻工作者学理论的必要。下面谈点个人体会,以冀与同行共勉。不学理论看不准有个通讯员寄来一篇报道,讲的是一个山村几十年来民风敦厚。在许多地方存在“向钱看”的时下,那里仍然是“世  相似文献   

7.
通讯员制度,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一大特色,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闻事业中的具体体现。我们通常把通讯员队伍称做新闻事业的地方部队,把新闻专业队伍称做新闻事业的主力部队。通讯员队伍既是新闻专业队伍的有力助手,又是新闻专业队伍的强大后备军。不少优秀通讯员成了专业记者,有些还担任了领导职务。因此,培养、提高通讯员,就成了新闻机构和专业新闻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培养提高通讯员,就得了解、研究通讯员。本刊特开辟“通讯员研究”专栏,先发表《开封日报》王庭僚《通讯员成长过程三阶段》一文,热诚欢迎新闻界的同志赐稿。  相似文献   

8.
“过去我们盼记者来,现在我们怕记者来。”这是一位县里的通讯员最近说的话,有一定的代表性。有些通讯员为什么怕记者到他们单位或地区采访呢?这要从记者方面找原因。一些记者和通讯员争抢新闻,把通讯员的稿子据为己有,这类问题《新闻战线》杂志上已揭过不止一次了,尚未提到的还有下述一些情况: 名利记者得,错误推给通讯员。有些记者从通讯员那里要来了情况和书面材料,既不作进一步采访,也不核实,马上挥笔直书,照摘照抄,快速见报。报道失实了,记者不作自我批评,反怪通讯员“提供材料有误”。  相似文献   

9.
“过去我们盼记者来,现在我们怕记者来。”这是一位县里的通讯员最近说的话,有一定的代表性。有些通讯员为什么怕记者到他们单位或地区采访呢?这要从记者方面找原因。一些记者和通讯员争抢新闻,把通讯员的稿子据为己有,这类问题《新闻战线》杂志上已揭过不止一次了,尚未提到的还有下述一  相似文献   

10.
基层通讯员队伍中有一大部分是农民通讯员或业余通讯员,文章写的是与农民息息相关的事,因而被称为“土记者”。 我做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业余时间写稿已有7个年头。一直把自己当作“土记者”来看待,每年写稿近200篇,在市级以上用稿100多篇,稿件命中率达98%。别人总认为我和报社编辑有关系,发的是“关系稿”。其实,我写稿不离“土记者”身份,每篇稿件具有二种“土味”。一是文章  相似文献   

11.
不知是谁把农村通讯员称做“土记者”,让咱这挑大粪的也沾了“无冕之王”的光。不是么,每当我骑着破自行车,穿着稍微整齐的衣服(偶尔也打领带),带着小本本,周吴郑王地到村里采访时,干部们见了少不了笑着来一句:“哟,记者先生来了。”直嚷得你  相似文献   

12.
这里说的“情况反映”,指的是通讯社或报社记者、通讯员采写的内参稿件。它本不是一种独立的新闻文体。但随着“情况反映”日益被人们所注视。日益为记者、通讯员所必须掌握的一种新闻表现手段,这里把“情况反映”作为一种新闻文体来阐述。(一)采写“情况反映”是记者、通讯员的基本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上篇谈到基础性准备,首要的是建设“思想库”。现在来谈谈建设“资料库”。记者和通讯员写新闻报道,主要是靠现场采访,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但是,在记者(通讯员)的队伍里却有“穷”与“富”之分。所谓“穷”记者(通讯员),是指“身无分文”。要新闻线索,两手空空;制定报道计划,只好“临时抱佛脚”;投入采访,更是“两眼漆黑”,对报道对象一无所知。“富”记者(通讯员)则不然,家底厚,储存的资料丰富。要新闻线索,伸手可取;采访时需要背景材料,呼之即出……。一个记者(通讯员)怎样才能由“穷”变  相似文献   

1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报通讯员如何培养一直是一个困扰各级党报的难题。从报社来看,培养通讯员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有的编辑、记者对通讯员的稿件处理草率;从地方党委和宣传部门来看,有的领导忙于抓经济建设,对通讯员的管理和帮助不如过去重视,宣传部门则忙于管理专业的新闻队伍,对非专业的通讯员无暇顾及;从通讯员本身来看,一是由于未受过专门训练,写出的稿件命中率低,二是写稿报酬低,这“两低”降低了通讯员写稿的积极性,这些因素都阻碍了党报通讯员队伍素质的提高。虽然以上因素都不利于培养和发展党报通讯员,但是笔者认…  相似文献   

15.
通讯员队伍建设,是县报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本建设。县报通讯员队伍建设如何抓?我们认为需要改变传统的模式,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变报社单方培养为党委领导下的多方面共同培养通讯员。一是要通过反复宣传和联系,取得各级党组织的大力支持,把通讯员队伍建设纳入党委的工作日程,切实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领导,二是层层建立通讯员队伍,普遍形成网点,并实行定人员、定任务、定奖惩的考核制度;三是由报社为通讯员建立专业档案,并及时向通讯员所在单位  相似文献   

16.
自从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重视发展外向型经济后,在我们的报刊特别是一些地市县小报中,不断出现某某县、某某乡“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到目前为止,已有多少多少个……”的报道,真是令人眼花缭乱。外行人看了这些报道,懵懵懂懂,似是而非,甚至以讹传讹;内行人看了哈哈一笑,说我们报纸是“胡登”,严重影响了报纸的声誉。究其原因,并非我们的记者和通讯员写了失实的假报道,而是对“外向型经济”一词没有真正地理解所致。这些同志错把有出口创汇的企业当成“外向型经济”的企业,故某某县、某某乡有多少出口创汇的企业,就想当然地把某某县、某某乡说成有多少个“外向型经济”的企业,甚至有的县、乡领导在向记者和通讯员介绍情况时也是如此说,难怪我们一些年轻记者和通讯员如此写。那么,究竟什么是外向型经济?据笔者所知,  相似文献   

17.
关心     
杞县圉镇邮电支局长霍传诗,是位老通讯员,处处为新通讯员着想。去年十月,他把自己心爱的十多期《新闻爱好者》分送给6名乡通讯员看;他把自己参加《开封日报》、《河南邮电报》通讯员培训班的整套资料送给圉镇乡通讯员。他发现通讯  相似文献   

18.
作为县市党报,必须把通讯员的建设和培养当作一项“奠基工程”来干。几年来,平度日报社按照“树立‘大通联’观念,夯实‘奠基工程’”的工作思路,加强通联工作,抓好通讯员队伍建设,使办报质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连年攀升,先后荣获“山东省优秀级报社”、山东省“十佳报纸”称号。  相似文献   

19.
《记者摇篮》2006,(5):52-52
1.“踏访”式由头要“踏”出新东西来所谓“踏访”式由头,是记者或通讯员深入到现场,通过观察后写成的新闻由头。利用这种方式要注意,记者或通讯员一定要善于发现新的事实。不要把那些与要报道的事实无联系的事来作为新闻由头。2.少用“了解到”式由头所谓“了解到”式由头,就是记者或通讯员把自己到某个部门、某个单位去了解情况的事作为新闻由头。如果说这种方法值得推广的话,那么,记者和通讯员无须再紧张了,可以不急不忙,随便什么时候什么单位去采访都可以写出“新鲜”的新闻来,甚至还可以写出“昨日”新闻来。然而,这种方法也不是不能用…  相似文献   

20.
作为企业报的中国纺织机械厂《中纺机报》自1986年12月复刊以来,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办报宗旨,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企业各项工作,有重点多角度地报道了在企业管理、两个文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新思想,发挥了企业党委的喉舌作用和行政部门的参谋作用。厂报编辑部注意加强对记者、通讯员队伍的思想建设和业务培训。江泽民、李瑞环同志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讲话发表后,立即组织脱产学习,从而加深了对“新闻报道以正面宣传为主方针”的认识。平时,编辑部以《新闻记者》杂志为主要教材,经常组织记者、通讯员学习新闻理论,讲解业务知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新闻记者》因此也成了记者、通讯员的良师益友。通过培训,广大记者、通讯员把学到的知识不断运用于实践,积极为厂报写稿和对外报道,这也增加了企业在社会上知名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