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择业认知、择业价值、择业理想、择业心理和择业实现五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以南通高校学生为对象开展调研,分析大学生择业观现状及高校择业观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提出提升大学生择业观教育效果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薛青彦 《考试周刊》2013,(23):152-153
择业观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不同的择业观影响不同的择业行为,所以,只有准确掌握现今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择业观特点,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大学生的择业观,才能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予以指导,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目标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的择业观,是指大学生对择业问题的看法、信念和态度,以及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指导思想,也就是大学生对择业问题的认识和处理的指导思想。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大学生的择业观也在急剧变化之中,传统择业意识和新型择业观念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的择业观是大学生关于择业理想、择业动机、择业标准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是择业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择业问题上的集中表现,是大学生在社会职业岗位上的初步定位。从大学生择业观的内在结构分析,大学生的择业意向主要由择业理想和择业动机决定,它的直接反...  相似文献   

5.
梁伟 《考试周刊》2009,(36):202-203
大学生的择业动机是由其价值观决定的,它对大学生的择业决策起着指导和决定性作用。本文在系统研究大学生择业观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择业观的现状,并提出了加强当代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试论当代大学生择业观与就业观的形成及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形势下研究当代大学生择业观与就业观的形成及作用,无论对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还是对做好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择业观与就业观的形成 (一)大学生择业观与就业观的成因 大学生择业观是大学生关于择业理想、择业动机、择业标准、择业意义的比较稳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的体现,是大学生在思想上对社会职业岗位的初步定位。它不是先天固有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社会的、历史的范畴,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着,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在择业活动中的深层…  相似文献   

7.
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使得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环节走上市场化发展道路,在用人双方的市场化选择过程中,大学生的择业观对大学生能否顺利择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日益多元,这其中既有积极的择业观,能够促成大学生顺利择业,同时也存在着对择业认知的误区,阻碍着大学生的择业进程。本文通过家庭、社会、...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毕业生的数量日益增多,因此人才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出现了严峻的就业形势。同时,大学生处在社会转型期,受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影响,使得大学生的择业观发生了变迁,出现了新特征,择业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择业倾向多样化,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等。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对于其正确的择业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针对于大学生呈现出的择业观,积极的进行有的放矢的引导,有利于大学生的充分就业。本文将对大学生择业观的特征和变迁及其因素进行分析,并基于大学生择业的现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章梳理了目前大学生择业观现状,并对影响大学生择业观确立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应该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指导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确立科学的职业目标;实施全程化的择业指导模式;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择业指导等。  相似文献   

10.
孙春荣 《文教资料》2011,(10):188-189
择业观是个体对择业问题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它对择业者的思想意识起着支配性的作用。本文着重分析择业观的基本内涵,深入探讨择业观的基本特征,以对大学生的择业观研究及教育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儒家思想数千年来在民族文化中积淀,已内化为民族的思想,深深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本文通过儒家思想中的"学而优则仕"与"任人唯贤"并用思想、中庸之道、大学之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及"和而不同"等思想阐述了儒家思想对当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大学生择业就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等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由于毕业生处于毕业——择业——就业的人生转折关头,其思想状态、精神面貌、心理变化均存在着较大的调整空间。因此抓住这一关键时机,结合就业指导工作,对学生实施全方位、大容量的强化教育,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目前影响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社会经济大环境、大学生择业观与就业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应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毕业生以健康、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就业的角度入手,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在职业定位时追求体面就业这一现象,从青年择业价值取向的转变、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影响、相对剥夺感的形成三方面探析社区青少年职业定位的原因,发现其选择的合理性,最后呼吁政府应该关注社区青少年的体面就业,从体制上加以保障。  相似文献   

15.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由于就业市场的培育滞后于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趋严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需求促进政策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行为选择和就业机会有显著影响;供给促进政策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有显著影响;供求匹配促进政策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有显著影响。因此,完善就业政策以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为分析毕业生择业就业权益的内容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人的各个层次的需要可以分析出,毕业生在择业与就业的过程中基于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别享有不同实体内容的权利。应首先从保障毕业生生理、安全、交往的需要入手,分阶段实现毕业生的就业择业权益,同时针对各层次权利之间的融合性、交叉性以及权利之间不同阶段所具有的“优势权利需要”的要求,给予有所侧重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培养方式和途径多元化,设计实现了一套基于B/S模式的涵盖课题申报发布、学生选题、设计指导、设计评定等毕业设计工作环节和任务的管理系统。本系统经试运行,可有效地帮助普通高等院校完成毕业设计的辅助管理。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心理压力,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认同理论为解决大学生心理压力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埃里克森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对认同问题进行研究,尤其对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塔基菲尔的社会认同理论为认识不同群体及群际冲突提供了合理的依据。应认真分析大学生的压力,并从个体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角度为解决大学生心理压力探寻新的策略:1.从自我认同的功能出发,认识自己、完善人格体系;2.在与他人和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3.从社会认同中群体互动的角度,增加群体间的互动,营造有利于大学生社会认同的良好氛围;4.从家庭和学校等社会基本单元着手,通过大学生责任意识、择业观念的培养,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is addressing both upper secondary students’ views of whether it is possible to combine a scientific view of the universe with a religious conviction, and their views of miracles. Students are asked about their own views as well as the views they associate with physics. The study shows that in some cases the students’ own views differ from the views they associate with physics. This we consider to be a possible problem for these students. Through looking at how the students explain the views they associate with physics concerning the issues above, we show that these views are for many of the students intertwined with and linked to other views, that in the students’ views, are part of the worldview of physics. It is common that the students associate scientism with physics. We question whether these kinds of views are necessary for the building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Consequences for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science are discussed. Swedish National Graduate School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Research.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美国南方文化和我国湘西文化的探索,福克纳与沈从文形成了对各自地域文化的独特看法。本文以分析心理学原型批判理论为工具,分析了福克纳和沈从文代表作中的典型意象,阐述了福克纳和沈从文二人的地域文化观,进而研究了形成二人地域文化观的时代因素及其必然性。研究结果表明。福克纳和沈从文二人试图从农业文明中寻求对都市的文化救赎,二人的地域文化观则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