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项重要任务,而文本解读、挖掘文本是一条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阅读中体验,"悟"出文本的本色精彩,在文本感受中发现美、欣赏美、挖掘美、感受美。  相似文献   

2.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学生将信息个性化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对文本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在文本思想情感的驱动中,学会理解和体验、学会感悟和思考,在情感的熏陶下,实现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在掌握丰富的阅读学习方法的前提下,让学生的阅读真正成为"悦读"体验。  相似文献   

3.
在中学语文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咀嚼、鉴赏文本中的好词好句,以此来提升学生的阅读体验。学生通过反复吟咏、替换推敲、还原情境等方式反复研读文本,感受语言的魅力,理解文本的神髓。  相似文献   

4.
《中学教育》2013,(4):61-74
阅读课教学需要以关注学生感受体验为核心,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阅读策略的培养,首先要引导学生重视体验过程,树立感受体验"过程"大于"结果"的意识;要从语文教学的本体出发,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语言形式的品味,培养基于文本语言形式的感受体验的阅读策略。感受体验的阅读策略培养,最好的载体是学习活动,教师要对基于文本语言形式的学习活动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感受体验,并确保课堂活动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思想注重学生阅读时对文本独特的理解、体验和感受.只有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克分尊重文本,通过自能阅读,彰显文本本色;通过体验阅读,感悟文本情思;通过个性阅读,点燃文本智慧;通过延伸阅读.超越文本境界;通过拓展阅读,升华文本精神,从而引领和指导学生进行富有实效的学习,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每一位学生基于课堂又高于课堂的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6.
“注重感受”是《语文课程标准》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在“实施建议”中又特别强调“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注重感受”不仅是语文教育的“特色”,而且是语文教育的“目标”,是语文教育实施的“方法”。学生作为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他对文本的感悟、体验是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是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文本的。“多元理解”、“独特感受”不能撇开文本而言它。阅读教学要从接受者,即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珍视其对文本独特的认识和感受,引导学生多元读解,读出新意思,培养阅读能力,使阅读教…  相似文献   

7.
邝丽华 《学周刊C版》2014,(9):180-181
个性化阅读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焦点。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教学要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相似文献   

8.
文章阐述了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的策略,包括巧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注重阅读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文本阅读的情感;设置多层次性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考。  相似文献   

9.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教师必须要确立学生是阅读主体的地位,引导学生围绕有一定探究价值的问题,通过自主阅读文本,感知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走进文本的内涵,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引领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文本,培养语文阅读能力,受到情感熏陶。  相似文献   

10.
课程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这就说明在阅读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独立地走进文本和解读文本,让他们亲身感受语文的无穷魅力。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以提高他们解读文本的能力呢?笔者认为"批注式"阅读,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注重阅读的审美性,提高了课堂有效性,是较理想的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21,(61):16-18
体验式学习是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逐渐成为语文教学中最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体验式学习强调教师在阅读课堂上注重学生的认知和体验,要将以往独断、专制、权威的角色转为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引导学生深入感受、理解和品评阅读文本,使学生的阅读体验达到最佳境界,促进学生对所学文本的体验和理解,最终使他们得到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倡导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但是,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不能让个性化阅读背离正确的价值观而丧失阅读的明确意义。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做到既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又注重文本的价值取向,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呢?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即时引导的能力和智力。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立足于文本,重视文本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创新文本的能力;还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尝试阅读教学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黄小琼 《快乐阅读》2011,(16):23-24
文章从"培养学生自觉投入阅读的兴趣,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指导学生自己读书,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鼓励质疑提问,引导学生科学探究,积极创设情景,营造阅读教学氛围"五个方面来改进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当培养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这段简要描述,涉及到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目标和导向——既要尊重学生独特体验,又要重视教师对文本价值取向的引领,引导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发展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6.
教学理念 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以情施教,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世界进行感受和体验,进而探究性阅读,达到深切感受文本的"情"与"理",实现教师、学生、文本共振,让阅读教学三个维度交融.课堂设计中重视课堂中写的训练,通过写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写的训练,培养学生个性化理解文本的能力;通过写的训练,填补文本中的空白,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  相似文献   

17.
李美丽 《学语文》2014,(2):25-26
正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引导学生"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使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然而,高中生阅读现状堪忧。高中生虽说受过规范系统的阅读指导和训练至少9年,然而阅读体验并不丰富,  相似文献   

18.
邝明 《生活教育》2014,(7):72-74
老师必须在课堂上注重文本的品读,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巧妙,启发学生于文本的思考,心灵与文本对话。如何做到品读?品语言,抓住关键词,进行比较阅读,老师还要逐层引导,或联系语境,或结合作者情感,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体悟词语丰远之处,体会其灵动之处。启发学生对文本的思考,要培养学生质疑的态度,从理解词句到深入理解文本,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思考,增长文化见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相似文献   

19.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习逐步感受、体验并形成个性化阅读的意识和能力的。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促进,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水平,教师需要在恰当的时机提出深浅适度的问题,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问题预设引导学生展开恰当的联想和想像,表达丰富而独特的感受与体验。  相似文献   

20.
马丽娟 《考试》2009,(6):41-42
阅读,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理解、评价文本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累、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因此,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在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宽松的环境,为学生个性化阅读搭建理想的平台;开放课堂,让学生尽情地表达个性化的见解和感受;及时化解误读,为个性化阅读指明方向。让学生的阅读个性充满活力,张扬性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