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是甘肃古代敦煌籍著名学者,历仕后凉、西凉、北凉、北魏等朝。作为国师,他兴办学校,传授经学,著书立说,使当时的河西成为保存儒家文化最集中的地区,对这一时期文化、教育的发展与民族融合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著述主要集中在史学方面,如《略记》、《凉书》、《敦煌实录》等,但都佚失不存。其著作唯一保存下来的就是为三国魏刘邵《人物志》所作的注。刘注不涉及训诂,以疏通补充大意为主,文词简古,犹有魏晋之遗风  相似文献   

2.
试论《水浒传》与苏中地区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论证了苏中地区与《水浒传》的关系,着重从其作者的籍贯问题,其史的题材来源,成书过程及其所引发的明清通俗文化与苏中地区之关系四个部分进行了论述。并从《宋史》,《续资治通鉴》等史书以及泰州,盐城地区现存方志,文物出发研究了水泊梁山后裔的归宿问题,提出苏中特别是盐泰地区为国内现存“水浒文化”最为集中的地方这一结论。且认为要研究明清通俗文化以及“海派文化”的起源必须以重新认识苏中地方文化的为基础,要求对盐城,泰州等地地方文化史进行再定位与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3.
崔云胜副教授的《张澍研究》是近年来学界张澍研究所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其主要贡献表现在:详细介绍了张澍的生平宦迹和文化学术活动;理清了张澍学术研究的范围和重点;提出了许多新见。本书作者将张澍的姓氏研究、古史研究、方志研究等与他精深的辑佚工作相挂钩,指出张澍将各类研究看作是一个相互融通的整体活动。在这一认识的指导下,作者用张澍的学术思路和方法研究张澍,不仅在张澍学术各门类的研究中提出了许多新见,而且从宏观上强调张澍学术各门类之间的相依相促作用,为读者理解张澍"著作等身"、姓氏"绝学"等巨大成就的取得打开了一扇窗户。当然,《张澍研究》中的有些观点仅是作者的一家之言,正确与否,尚需学界同仁商榷、辩难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正王使臻、王使璋、王惠月撰著的《敦煌所出唐宋书牍整理与研究》于2016年9月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由上下两编组成。上编《敦煌所出唐宋书牍研究》将敦煌所出唐宋书牍文献尽可能地搜集、分类,从每一类书牍的格式出发,追本溯源,考其源流和发展演变过程,图文并茂,对敦煌书牍文献的研究卓然有成。下编《敦煌所出唐宋书牍辑稿》则将所搜集到的敦煌所出唐宋书牍进行整理,按敕、表、奏状、上书、牒、榜、帖、状、启、书、委曲、谘和简札共十三类予以辑录,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分体、分类的敦煌书  相似文献   

5.
宋僧释文莹在其史料笔记《续湘山野录》中记载了宋太宗即位之事,留下"斧声烛影"之谜,南宋李焘引入所著《续资治通鉴长编》之中,遂使"斧声烛影"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悬案之一,留下了众多的疑点:太祖是否为太宗所弑?太宗即位是否合法?对此,宋代官修国史、实录均讳莫如深,历代学者对此争论不休。文章结合宋代史料,以文献为依据,从史实出发,对以上问题进行了考证,得出宋太宗为非法即位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二十卷本《搜神记》的构成及整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今本《搜神记》二十卷辑录自唐宋时期各类书,辑录手段高超,语科构成复杂,真伪参半,不便于使用。从语科学与古籍整理的角度比较各种类书引用材料之间的异同,《搜神记》存在着辑录上的诸多问题,大有重新辑录之必要。  相似文献   

7.
张澍居官西南期间曾编撰《续黔书》、《蜀典》、《大足县志》等三部地方志,这些方志保存了川黔地区大量稀见史料,同时也为后世西南地区的方志编修树立了典范。另外文章考证认为,"介侯"之称乃张澍之号而并非其字。  相似文献   

8.
敦煌曲子词又被称为敦煌歌辞,其不仅仅是我国敦煌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后世词作的早期形态。它珍贵的文学价值,一经发现便很快引起了学界的广泛重视。本文主要从词作的创作者、词作的写作视角、隐逸之词的情感表达以及词作中所显露出来的艺术境界出发,简要分析其与后世词作,尤其是与后蜀赵崇祚所辑录的《花间集》中词作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山海经·北山经》载有三条向西流入泑泽的河流杠水、匠韩之水及敦薨之水,杠水即贯穿汉代敦煌郡的疏勒河干流,匠韩之水即今瓜州县之榆林河,敦薨之水即今敦煌市的党河。敦薨本系月氏语,张骞称敦煌,乃因战国秦汉时期敦薨与敦煌同音,故知《山海经》之"敦薨"即敦煌。汉武帝在敦薨地区建县建郡,遂据张骞所说"敦煌",命名为敦煌县、敦煌郡。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谓敦薨之山"在匈奴之西、乌孙之东",说敦薨之水"出焉耆之北",与《山海经》敦薨之水西流注于泑泽的流向相反。杜佑、都实、潘昂霄、朱思本等均据实指出郦道元之谬,而清代以来《水经注》研究家仍从郦氏谬说,亟应纠正。  相似文献   

10.
谢志勇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7):97-98,122
韩愈兼善史笔,本"实录"之精神修撰《顺宗实录》,记载顺宗朝种种腐败的人和事,既为奸佞暴戾之人,亦为忠勇直谏之士立传;记事书法,必无所苟;一事之叙,必溯原委;一人之见,具详生平。《顺宗实录》虽没有充分展现韩愈的史才,但其史传文学的价值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1.
<正>2016年12月15日至17日,中国"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大型舞剧《大梦敦煌》走进河西学院连演3场,引起热烈反响。这是该舞剧首次走进高校校园。《大梦敦煌》是一部富有传奇色彩的四幕舞剧,以敦煌艺术宝库的千百年创造历史为背景,以青年画师莫高与大将军之  相似文献   

12.
本文辑录了黄寿祺1976年校勘李贽《续焚书》过程中所作的批注104则。这些批注对研究明万历年间陈大来(邦泰)所刻《李氏遗书》、1975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续焚书》、200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续焚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敦煌舞的审美性在于它所标志的特殊形态美,体态中体现出的S形三道弯,是敦煌舞自身表演文化中最基本的文化符号,与之相交流互通的是手姿语言的形态美,敦煌舞在受佛教文化影响和历史舞台的渲染下,展现出它的神秘色彩。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走来,对敦煌舞所传达的精神和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一步步走进人们的审美和意识形态中,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就使这样的意识形态语言表达更具有真实性和审美性,敦煌舞手姿语言的形式美在不断的被发现和创造。  相似文献   

14.
徐俊先生编著的《敦煌诗集残卷辑考》于2000年6月由中华书局出版。 该书以写本叙录与作品辑校相结合的方式,对敦煌文献中保存的唐、五代、宋初诗歌作品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整理。上编《敦煌诗集残卷辑考》共考证、辑录了法藏、英藏、俄藏敦煌文献中的诗集诗抄63种、诗1401首,下编《敦煌遗书诗歌散录》共辑录了法藏、英藏和中、日、俄藏及其它地方散藏敦煌文献中的零散诗篇524首(句),是迄今为止整理、收录敦煌文献中诗歌作品最为全面的著作。 敦煌藏经洞遗书发现100年来,中外学者对敦煌文献的分类整理研究,已经出版…  相似文献   

15.
正12月28日上午,"丝绸之路与敦煌学"系列公益学术讲座第三期在敦煌研究院敦煌艺术馆举行。应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献研究所的邀请,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朱玉麒教授、敦煌研究院赵声良副院长分别以《一带一路上的唐风古韵———丝路考古工地与唐诗创作现场》、《敦煌艺术与丝绸之路文化》为题做了学术讲座。朱玉麒教授以1998年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黑石号"唐代沉船为例,解析了这艘沉船上所装载的长沙铜官窑瓷器上题写的唐诗。他运用对比的方式,生动说明了瓷器上的唐诗与著名诗人李白、白居易、王维、李商隐之相关诗作的相近点,并推测这批唐诗可能是民间诗人依据名家作品再行创作的成果。另外,  相似文献   

16.
有人以为《敦煌变文校注》使敦煌变文研究接近完成。笔者再取原卷之复印件并参之以相关论文重新校读 ,发现有不少可商之处。本文仅《维摩诘经讲经文》不足之处指出 13条。  相似文献   

17.
《全唐诗续补遗》校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八二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外编》,其中收童养年先生辑录之《全唐诗续补遗》二十一卷,共得诗一千余首,摘句二百三十以上,词三十一首。这对唐诗研究和《全唐诗》的整理工作都是大有益处的,值得称赞。由于《全唐诗》卷帙浩繁,而辑补者又往往存贪多务得的念头,这就难免有补重之处。近将《全唐诗续补遗》与《全唐诗》略加勘比,发现录重者有百余条,遂将重录的条目分类排比,并作了若干条校记,无以名之,姑称为“校读”。辑录者有意重录的若干诗篇,则不在校读范围。  相似文献   

18.
王仁俊的辑佚之作《西夏文缀》卷,是传世最早的一部汉文西夏公文的汇辑之作,共辑录汉文西夏公文21篇。罗福颐辑《夏文存》其《外编》各1卷,专门纠正《西夏文缀》辑录之失。宋朝赐与西夏的诏令公文,集中地反映在宋人辑录的《宋大诏令集》中。王氏、罗氏及宋人之作都为我们今天研究汉文西夏公文提供了资料上的便利。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对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杂阿毗昙心论卷十》敦煌写经所印朱文"永兴郡印"及敦煌地区历史地理沿革的考察,认为此卷写经应诞生于北周武帝改晋昌郡为永兴郡后至下令禁佛期间(561-574)的敦煌地区,而经卷背后的永兴郡捺印佛像版画,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的一幅版画作品。  相似文献   

20.
1931年,聂历山利用西夏文文献《圣星母中道法事供养根》,判定并阐释黑水城遗址发现的星曜曼荼罗。而该仪轨所据的根本文本之一当为《诸星母陀罗尼经》,从敦煌藏经洞所见大量汉藏文本到黑水城、武威等地陆续发现的西夏文异译本《圣曜母陀罗尼经》,提示该信仰在河西这个文化汇流的核心地带的重要性。对比西藏与内地的材料,重新解读西夏图像,对于汉、藏、夏等文化相互之间的关联,对于多维度的影响以及河西的自身创造,无疑会有更准确的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