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外国文学作品选》、《外国文学史》、《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这三门课是与外国文学有关的课程,由于它们针对的对象不同,因此课程设置的目的和要求也各不相同。《外国文学作品选》主要是外国文学名篇名章的选读,着重的是作品的阅读和分析,不求文学史意义上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外国文学史》即对外国文学发展的脉络和框架进行简洁、明晰的勾勒与描绘,力求史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在涉及到同一个重要作家作品时,本科段要求对其思想倾向和艺术成就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更为全面的掌握。  相似文献   

2.
自周作人在北京大学开设《欧洲文学史》课程并进行相应的著述以降,讲授和建构“外国文学史”就成为中国知识界的重要工作.而“外国文学史”著述作为现代学术制度的产物,原本是高难度的专业工作,需有出色的外语能力和文学史训练.对于现代学术制度尚未真正建立起来的现代中国而言,这种学术行为本该是冷清的.但一些著名文化人物积极著述外国文学史,以图直接促使中国读者更快捷地了解世界,从而使外国文学史著述在1917-1950年代盛极一时,只有抗战岁月的一些专业学者,参与其中,并深知外国文学史著述之艰难,才使这一工作有所降温.  相似文献   

3.
八、外国文学※01.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研究02.十九世纪欧洲文学研究03.东方国家文学史研究04.当代外国文学理论研究05.外国文学艺术专题研究(外国小说艺术、外国戏剧艺术、外国诗歌艺术)06.外国文学与宗教07.文学翻译理论和翻译批评※08.二十...  相似文献   

4.
比较文学是外国文学教学的理念基础和重要方法,应当把比较文学的理念和方法嵌入到外国文学教学中,增强对外国文学史在教材、教学中的重视和建设,在外国文学比较和研究中注重文化的特性,在教学思路上将比较文学的理念和方法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促进外国文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外国文学是电大中文专业的一门专业知识课,是介于外国文学史与外国作家作品赏析之间的一门课程。它要求学员既要掌握外国文学的发展线索,具有较丰富的文学史知识和阅读鉴赏水平,又要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电大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学员们大多靠业余自学,而且平时对外国文学了解甚少。针对这些状况,在辅导中我采取了如下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文化多样性是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外国文学是一门蕴含丰富的多元文化素材、具有多元文化教育功能的课程。高校外国文学教师应该树立多元文化教育观,调整教学体系,突出外国文学史的多元文化因素;采用比较教学法,丰富外国文学课程的文化含量;开设多元化选修课,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能力;应用多元智能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从而使外国文学的教学模式能够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外国文学教学应从专业角度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意识。以外国文学经典文本《巴黎圣母院》的教学为例,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本课程文化多样性特征,引导学生对文学文本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通过文化比较,了解外国文化的特征和内涵,尊重、理解异源文化,欣赏外国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美;通过组织跨课程学习,了解中西文学交流中的文化互鉴学习。增强中国文化自信,还应融入当前中国学界“重写文学史”的潮流,做好学术研究话语的教学转换,用中国话语重述世界文学史。  相似文献   

8.
外国文学史三种主要教材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国文学史,是中文学科七大主干课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国文学史教学的发展,以教材为标志,可分为三大阶段:1起步阶段(1949—1960)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新型高等教育处于开创时期。外国文学教学,一面聘请学有专长,精通外语的老教授、老学者任教,主要讲授西方作家作品,一面向苏联学习,开办研究班、专修班,聘请苏联专家来北京讲学,培养新型青年教师,主要讲授俄罗斯文学和苏联文学。前者以北大、清华为代表,成立了“外国语言文学系”,既讲授外国语言课,也讲授外国文学课,后者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在中文系开设…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应该在肯定经济对文学艺术发展的决定作用的同时,注重从文化、哲学、宗教、社会心理及科学等诸多中介环节方面来探讨《外国文学史》的流变,并要特别突出强调文化因素的作用。积极推行多媒体教学手段,自觉进行比较文学式的教学。以使外国文学教学焕发新的发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外国文学分会,在省委领导同志指示精神鼓舞下,在社联的组织、领导下,根据我省外国文学研究、教学力量的基础和社会实际的需要,创办《外国文学研究》季刊,暂定内部发行。于一九七八年八月十五日出版第一辑。这个刊物是专业和业余外国文学工作者交流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的学术园地,又是邦助  相似文献   

11.
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史课程相比,对外汉语专业的文学史课程具有一定的独特性,面临着一些特殊的问题,所以相应地也需要采取一些特别的教育举措。针对该专业学生重语言、轻文学的现状,首先就要向学生明确文学史课程的意义。其次,由于该专业没有单独开设文学理论课,因此应该适当补充一些基本的文学理论知识。另外,对文学史课程内部结构也需要进行一些调整:细讲作家作品,略谈思潮及文学史脉络;细讲作品内容及相关历史文化知识,略谈艺术手法。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视野,介绍一些比较文学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2.
传统文学史在历时的同一性叙述规范中遮蔽了文学史本身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区域文学史在共时性的层面上把文学史的幅度大大拓宽,展现了更为丰富、生动的文学景观,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被传统文学史同一性遮蔽了的差异性和散落在文学史叙述缝隙中的丰富性,具备了进入文学史课程的合理性和可能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文学史叙述的角度和要求。但是区域文学史也不能只是本地区作家作品的简单罗列和集合,而应该从作家的个性世界、本地区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的物质世界等方面出发,呈现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文学史文本。  相似文献   

13.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在每卷后均附有《文学史年表》,以时间为线索,为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等系年,对于使用者大有裨益。但是《文学史年表》中也存在一些疏漏之处,需要在使用过程中加以辨别。  相似文献   

14.
外国文学史的构建必须与时俱进,"文学史"是历史的产物,当然要在历史中发展.面向21世纪重构外国文学史,应从文学是人的生存状态的有机组成这一视点出发重新思考,克服西方话语的许多"自明"之成见.同时外国文学史要突破狭隘的学科界限,"跨学科"研究是文学原生态的回归.  相似文献   

15.
各种版本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在评述“五四文学革命”时,表现出了四种不同的路向,而在描述“五四文学革命”与此后文学之关系时,却表现出了惊人的相似性:把文学史描述成一段完美的“情节剧”,而忽视了内部的瓦解性力量。  相似文献   

16.
文学史研究实际上是对一个民族如何感知和想像世界的研究,对一个民族的感情、志趣和自由想像的精神历程的研究.中国文学史写作的理论和实践,经历了中华民族精神演变的过程.从当年讨论"文学定义"到今天讨论"文学边界",我们对文学史写作和民族精神重铸关系的关注重点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应该把它归还到原本的文化语境之中,以文学文本为中心,发掘它与文化人类学、人文地理学、民族学以及文献学等之间的联系.一百年来以<中国文学史>命名的著作,基本上都是汉语文学史,而实际上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经过数千年的碰撞融合,早已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一体的文化总体,衍化出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哲学.今后少数民族文学的"边缘的活力",应该进入中国主流文学史的写作之中.  相似文献   

17.
"论断太少"既是《中国小说史略》的特点,也是打开《史略》奥秘的关键,从中可以看到一位矛盾的鲁迅。  相似文献   

18.
南宋诗人杨万里因其在自然山水诗创作领域中的巨大成就而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极具创造性与个性化的诗人.但文学史对他的关注一般只局限于其自然山水诗的艺术特质,并未深入发掘其创作中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内蕴.通过对他文学思想内涵与外延的深入考察,可以发现,其在中国古代诗歌审美形态的转型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扭转了宋诗的理性化品格;将中国古代自然山水诗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成为明清"性灵"说的先声.  相似文献   

19.
导语 1999年8月.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标志着当代文学结束了无史的历史。由于它是第一部个人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其治史理念与方法不同于此前任何一都当代文学史。这部书以客观、冷静、有距离的方式重现了当代文学的历史场景.赋予文学史写作以鲜明的学术个性.将当代文学史研究带进了学术化和学科化的时代.为当代文坛所激赏.不仅在当时反响强烈.也对其后数年的当代文学学术空间的开拓起着持续的引领作用。同年9月.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该书亦以独特的文学史观与述史方式体现出重写文学史的收获。其卓然的学术姿态在当代文学界引起广泛的注目并得好评,与洪子诚的文学史一起.构成当代文学学术天空上的双子墨座。2004年1月.由孟繁华、程光炜两位博士合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新世纪第一部有学术创生力的当代文学史著作,是一部吸收了“重写”经验而又富有学术想象力的当代文学史。它将文化和艺术的经纬交织.绘结出当代文学的历史地图,展现出叙事权力在建构历史时的魅力与超越品格。这三部当代文学史都以新的知识型构和不可拒绝的力量.进入大学文学教育,对于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来说.它们是破解文学史观与历史处理方法之间的关联的经典性文本。基于以上的认识。2005年3月.海南师范大学中文系200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在指导教师毕光明的组织下.对这三部新型当代文学史进行了比较性阅读。并在“当代文学研究”课堂上就研读体会开展了讨论。参加讨论的有研究生颜水生、田文兵、廖述务、罗勇、王春艳、康艳琴、王海丰、张朝霞、邹艳琴、张燕等。下面是部分同学讨论稿的选登。[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文学史分期的政治学与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系社会意识形态背景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概念、分期方法加以仔细的资料梳理和辨析,会发现新文学史研究的大突破与社会政治密切相关。在其研究兴起的30年代,由于社会发展变化被视为文学发展的最重要原因,使文学史分期与政治史分期重叠和接近成为必然。新时期文学史分期的不同构想受制于新的意识形态实践并成为其表述。现实政治框架的转换引起文学史评价标准的变化,使文学史不断重新整合。建立纯粹独立的文学史秩序的企图,要通过政治转换实现,政治成为制约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力量,知识话语和政治权力构成 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