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历史发展及特点张历凭中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历时约4000年,历史遗产特别丰富.作为名列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的中华法系也曾独领风骚数千年.本文拟就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历史发展、主要内容和特点,谈一谈自己的拙见.一、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历史发...  相似文献   

2.
试论中传统法律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誉为世界名法系之一的“中华法系”,其基本特点可以从其外部特征、指导思想、法律渊源、司法活动、法典式样等五方面得到全面认识。延续数千年所形成的中国传统法律,是我们走向现代化所必须正视和面对的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数千年的中华法系中,保辜制度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古代刑法中独特的法律制度体现,是对古代法律泛道德化的重要说明。保辜制度是古代法律发展到成熟阶段,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的法律保障。其中的"慎刑恤罚"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际关系,现代刑法理念中应该注重对这方面思想的借鉴,以实现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万国公法》是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传入中国的,作为历史上第一部翻译进入中国的西方法学著作,其丰富的法治思想与理念对当时的中国起到了一定的启蒙作用,并使国人开眼看了世界,也冲击了传统的中国法律观。但由于当时社会实际情况的复杂,笔者认为,《万国公法》的影响力在当时还没有强大到能够直接瓦解中华法系的地步,相反其作为一个对于中国而言的全新法域,反而补充了中华法系。在成为中华法系的一份子之后,它却以与时代相符的蓬勃生命力和其内在的强大张力,逐渐促使中华法系走向解体。  相似文献   

5.
做人要有人格,立国也要有国格。考察中国国名的含义与中国的历史,可以发现“中国长期以正义立国,国人普遍追求公平正义”的事实。中国的“中”在表示国格时,意思是“不偏不倚”与“正义”,“正义”就是中国的国格,是中国的国家认同与凝聚力之所在。中国追求正义不仅体现在宗教信仰、国民素质与传统文化中,更体现在中华法系的法律体系架构与国际秩序推动均以“正义”为价值取向,中华法系是全世界法律体系中最具影响力与智慧的正义法系,比单纯的自由法系更加成熟、自然,更少成本。以正义立国,返本复原不仅是古代中国领先世界的根本原因,也是当代中国复兴的起点与号角,还是世界完善幼稚自由主义,走向成熟自由、和平、稳定、正义的福音。  相似文献   

6.
杨鸿烈在中国法律史研究领域贡献甚巨,所著《中国法律发达史》等三部法史学鸿篇巨著被后人誉为民国期间法律史学的扛鼎之作。他对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对象、范畴及研究方法的阐释,初步奠定了中国法律史学科体系。在中华法系研究方面,他通过大量确凿事实批驳了否认中华法系存在的观点,论证了中华法系不仅存在,而且对东亚诸国的法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世界法系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杨氏治学极具通识,表现在贯通的研究、多学科知识并用以及世界性的眼光等方面,为法律史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作为世界五大法系之中的中华法系和大陆法系,分别代表了古代东西方法律文化的最高成就。东西方不同的社会条件孕育了不同的法律制度,其中的法律思想也不同。造成它们法律思想差异的因素很多,本文试从自然条件及生产方式、国家管理体制、文化三个方面阐述对法律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世界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石。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法律呈现出等级化、伦理化、刑法化、和谐化的特征,对中华法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华法系是世界五大法系之一,历史悠久,业绩辉煌,对亚洲乃至世界都有巨大影响。"礼治"是中华法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无独有偶,埃利希的"活法"理论与中华法系的礼治有共通之处,并且其在西方法律中有重要影响。运用问题历史分析、文化模式等研究方法,深入分析埃利希"活法"理论与中华法系的"礼治"的内在联系,以期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
中华法系、印度法系这两大古老的东方法律文化在哲学基础、基本内涵、表现形式及历史进程等方面具有相似或相通性。在突出“同“的一面的同时进而对比两大传统法律文化在近、现代所进行的法律改革,找出“异“的一面,总结中国近现代法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对当今法制建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民法与商法都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法律,对人们的生活起着约束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法律研究领域中从来都是引人热议的话题。对于它们的关系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可以说人人都能说上几句。法律会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被动做出改革进而适应这个社会,因而不同的法律在不同的时代也会有着不同的关系。本文就民法跟商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且对民商法的立法模式展开了研究,为更多的人认识法律和我国的法律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很长一段时间来,我国法学界不承认在我国法律规范体系中有公法和私法的划分,过多强调民事关系的国家意志性,忽视对公司和法人意志的尊重。近年来,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健全完善,我们不得不修正原有的观点,承认公法与私法的。本主要从民法的平等、自愿、公平等基本原则的角度来讨论公法与私法的划分。  相似文献   

13.
法律工具主义对于我国的法学理论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直接影响到我国法律信仰的确立。国人要形成法律信仰,建立法治社会的理念基石,必须摒弃法律工具主义的束缚。  相似文献   

14.
教育规律与经济规律相互关系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 ,也要遵循经济规律。经济规律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也适用于教育领域 ,但这决不等同于“教育商品化”和“教育市场化”。教育规律与经济规律具有一定的兼容性。据此 ,可以正确认识民办教育的公益性与营利性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5.
16.
Law‐related education has not only broadened the content of the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but its goals are highly compatible with those goals for teaching gifted children.  相似文献   

17.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法律责任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因生产经营者违反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规定的义务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二是因生产经营者违反与消费者约定的义务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相似文献   

18.
从古罗马法与英美法上程序法的产生过程看,实体法与程序法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不平衡,但大致应为同步产生;从内部逻辑关系看,程序法不具有创制或发展实体法的功能;实体法规定的权利义务不应是诉讼过程的结果累积,其实现也不完全依赖于程序的运行。因此,与实体法比较,程序法仍应是第二位的。程序法不得违反实体法的规定,否则就等于否定了实体法的特性。  相似文献   

19.
法学专业课程教学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国际经济法为视角,应该突出“多位一体”的架构,形成“公法”与“私法”分立的模式,强调立法经验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运用实际教学的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现代法制社会也要求大学生要有过硬的法律素质,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在众多的途径中,法律基础课教学在提高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培养法律素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