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边栏、边注注解介绍边栏 (BL)、边注 (BZ)注解是继分栏、对照注解之后又一将版面划分成若干栏进行排版的注解。边栏、边注较之分栏、对照 ,虽同属分栏类注解 ,但使用上却有很大区别。首先边栏、边注不能单独使用 ,必须结合起来方可达到预期的排版效果。其次 ,边栏各栏之间的关系不像分栏 ,没有流的关系 (即不是一栏内容接排下一栏 ) ;也不同于对照 ,栏与栏之间没有对应关系。边栏中的各栏为主次关系 ,当使用边栏注解时 ,版面被划分为两栏或三栏 ,其中一栏为主栏 ,另外一栏或两栏为副栏。主栏相当于我们通常说的版芯 ,位于版面的中间…  相似文献   

2.
修改文章何以称谓“删削”,说来话长。早在战国时代,由于缺少合适的书写材料,于是人们就把竹子或木头削成狭长的小片,用来写字。这些狭长的小竹片叫“竹简”,也叫“简策”;狭长的小木片叫“木简”,又叫“版牍”。据考证,竹简和木简上的字都是用毛笔写的。在竹简或木简上写字,有时难免会写错。为了纠正写错的字,人们通常都  相似文献   

3.
现在我们每天看书,打开书本就看到一个个方方正正的字。这种字叫印刷体,就是说,只有在印刷时,才把字弄得这么方正整齐。而我们平常写的字叫手写体。我国文字比印刷的历史早得多,这种印刷字体是从手写体演变过来的。究竟是怎么演变过来的,说来这却跟我们湖南人有点关系。原来这种印刷体的字,一般谓之宋体字,或称老宋字。由它演化出来的,则叫仿宋,又有长仿与方仿之分。为什么叫做宋字呢?原来这种字是从宋版书上的字体学来的。宋版书的字体自然并不是这个样子,正如现在的楷书不同于秦代的大篆一样,只能说它的  相似文献   

4.
书眉是表示书名或章节名的文字。传统书眉印在版芯以外的天头书口处 ,单双码分别用比正文小一号的字排章节名 ,形成一个合页的完整格式 ;有的还将页码也排在书眉字旁 ,当读者翻开书页时 ,书眉就为读者轻轻松松地起到了导读作用 ,也为书籍中繁杂、冗长的内容起着方便检索查阅的功能 ,就像词典的词条那样 ,在翻书页时容易找到 ,这也是一种兼作标题的表现方式。书眉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可排中文、英文或拼音 ,也可用正线、反线、文武线、网线或网底花纹等做装饰。但不管书眉采用什么形式 ,它全然是由书的内容所决定的。就像西服配领带 ,既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约瑟夫·普利策的《世界报》在版面设计上进行了第一个改革——横向排版,这是1898年5月8日开始的。在这之前,英美报纸是竖向排版。一版由七、八栏组成,一栏宽约10,10.5,13或140em、(em是欧美文字排版的字行长度单位。它表示欧美文字活字宽度的大小,以一个12点的‘M’为全身)。 1898年到1900年,其另一进步是字体的逐渐清晰,油墨加浓和对称排版。  相似文献   

6.
处理好作者栏避免著作权纠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伍传平无论是报刊上发表的文章,还是已出版的图书,一般都少不了作者栏。作者栏由作者署名与标示作者对该作品的创作程度两部分组成,如“×××译”等。作者栏错一个字或擅自改一个字都不行。常常有一些著作权纠纷就起...  相似文献   

7.
目前,科技刊物中的文字多采用双栏排法,这样排出的版,文字行宽较短,利于速读。然而,科技文章的图表较多,如若布局不当,非但双栏排版的速读目的无法实现,而且会破坏整版的美观。如何处理好图表与文字的关系呢?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浮浅见解,以供同行参考。一、图表应尽可能不破坏文字的连续性读者的视线规律,是从上至下,由左到右。如版面排列有序,读者的视线经两个上下扫描运动,即可完成一个单版的阅读过程;如排列不当(如把通栏图表横于版中,将文字分割为四块、六块),那么阅读过程就必然会聚烦复杂化,读者必须使视线经过  相似文献   

8.
现场口头报道,有的叫现场报道,有的叫口头报道,也有的叫现场口头录音报道。它和一般录音报道不同的地方,就是录音报道中的文字叙述是记者写好,由播音员或者记者自己在播音室或者其它非现场播报的,而在现场口头报道中则由记者  相似文献   

9.
(2)双栏题双栏题,是跨越两栏的标题。它也是今天西方报纸大量使用的标题形式之一。它的字号,比单栏题更大。双栏题,不会像单栏题那样,出现六行之众的情况。三行题,可能就到顶了。双栏之上,横架一题,婉若一个品字。因此,双栏题具有工稳、三点结构美的特征。我国报纸每天也在大量使用双栏题。效果与西方报纸毫厘不爽。需要考虑的是,西方报纸的新闻和副刊版,非常难得见到破栏和局部调整栏宽的现象。甚至广告的出现,大部分  相似文献   

10.
鱼尾的起源     
鱼尾是线装书中经常出现的特殊图形,它一般位版心的中部上端,与版框的距离约为栏线的四分之一。鱼尾的形式多样,有黑鱼尾、白鱼尾、花鱼尾、线鱼尾之分,但其基本结构均为两个左右对称的全等直角三角形。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与版框栏线在同一条直线上,另一条直角边垂直于栏  相似文献   

11.
晓言 《中国广播》2007,(8):78-78
许多外国人的姓名与中国人不尽相同。他们有的名字在前,有的姓氏在前;有的习惯称姓氏,有的习惯称名字。在书写方面,中国人姓名(某些少数民族除外)都是姓氏在前,名字在后,而且是连写,中间没有间隔。大部分外国人姓名译成汉语时,名字和姓氏是不连写的,分开写的,中间都有间隔。这个表示间隔的叫做间隔号(·),也有叫分读号或音界号的。间隔号在字身中间,印刷中叫中圆点,上下居中占一个字位置。  相似文献   

12.
听说杭州日报改了一下版,特意去找一张原来比较注意的“倾听版”看,却发生了一点小困难,因为两个“倾听”大字的栏目名一时找不着,仔细搜索了一番,才在左下与右上的边栏,找到了半个字的“倾听”。 一时不明白,为何栏目名要这般躲躲闪闪,是版面不够呢,还是嫌这“倾听”二字不太好看?既然版面不够,字可以小一点或删点文章,如果嫌难看,那索性换掉它。如此半个“倾听”,必有其中讲究。  相似文献   

13.
(三) 报纸上常见的不正确分栏有哪几种?如何改成正确的分栏? 目前,有些报纸的版面上经常出现一些不正确的分栏,其中有的给读者阅读造成不便,有的则破坏了版面的美观。这里从4个方面列举一些常见的不正确的分栏,并提供改正的方法。①横题横文方面。最常见的一种不正确分栏,是第一栏的下部宽于上部,以至第一栏下部同第二栏形成交错,使读者难于阅读。例如一篇四破三的稿件,第一栏上部10行为18字,下部5行为21字,第二栏10行为18字,第三栏10行为17字,读者读完第一栏再读第二栏,就会出现跳跃。遇到这种情况,应采用两种分栏方法:一种是四破二,第一栏上部10行为27字,下部5行为21字,第二栏10行为27字;另一种可采用基本栏,第一栏15行均为13字,第二栏上部10行为13字,下部5行为7字,第三栏和第四栏10行均为13字。这两种分栏方法均便于读者阅读。  相似文献   

14.
(二) 如何正确掌握和巧妙运用分栏技术? 分栏是报纸组版工作中最常用的一种基本技术手段。正确掌握和巧妙运用分栏技术,是做好报纸组版工作的一项基本功。每种报纸的版面均分为若干栏。其中最常用的、相对固定的、宽度相同的栏称为基本栏,在基本栏基础上变化出来的栏称为变栏。各种报纸的基本栏和变栏不完全相同。目前我国报纸基本上分为对开大报和四开小报两大类。《人民日报》、《新疆日报》等属对开大报,《参考消息》、《乌鲁木齐晚报》等属四开小报。对开大报每个版面共有8个基本栏,每个基本栏13个新五号字;四开小报每个版面有6个基本栏,每个基本栏11个新五号字。对开报有规则的变栏主要有两栏(27字)、三栏(41字)、三破二(每栏20字)、五破三(每栏22字)、四破三(每栏17字)、五破四(每栏16字)、八破五(每栏21字)等。其中五破三在每栏  相似文献   

15.
会计凭证一般是在厚度达15毫米左右时用线绳装订成册,封面有的用文具用品商店购买的“计帐凭单封面”.也有的用同样规格的牛皮纸自行设计封皮。据了解,目前会计凭证在木制或铁制的柜子内是这样放置的:按时间顺序竖着脊背一层二排;也有横  相似文献   

16.
《汉书·艺文志》中对于图书的著录,或以“篇”计,或以“卷”称,而当时图书的书写材料又简策缣帛并用,所以很长一个时期里不少人认为《汉书·艺文志》中著录的“篇”,是指简策书籍,“卷”是指缣帛书籍。例如,叶德辉在《书林清话》卷一中说:“帛之为书,便于舒卷,故一书谓之几卷。凡古书,以一篇作一卷。(《汉书艺文志》有称若干篇者,竹也;有称若干卷者,帛也。)”这种观点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孙欢涛 《新闻实践》2010,(4):F0002-F0002
图一是嘉兴日报国际新闻版,抓人眼球。版面采用了常规的五栏主区加一栏边栏,其成功之处在于把图片裁掉了中间一段,而图片主要内容没有损失,整体规范又突破常规,简明有力又不简单乏味。如果不是这种打破常规的破图切割,不过是突出一张常见的大图片的平常版面。从新闻分量的篇幅来考量的话,  相似文献   

18.
书籍的装帧     
一书籍的本质,原是一种精神产品。但是,其精神内容,需要通过物质形式来负载,并流通、传播。书籍的物质形式虽然是由内容决定的,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它又反作用于内容。书籍的装帧工作,就是使书籍的形式与内容统一的重要手段。中国书籍的装帧,自简策、帛卷、写本时就已肇始。刻版印刷出现后,不仅方便了书籍的流传,书籍的装帧也得到完善、发展。以书籍封面来说,由最初的空白页当作封面发展到另加高级纸双页封面;由另加封面到加函套、加夹板等。以版式设计来说,更是日趋讲究:边栏、界行、中缝,都逐渐规格完善。有些书天头、地脚、订口都很宽  相似文献   

19.
一、碑帖的特殊性 在镌有文字图像的石碑上蒙一层纸,浸润拍打后使凹凸分明,上墨使之显出文字或图像来,称拓片;装订成册后叫拓本,统称碑帖,又叫碑拓.石碑被称为"石头的书",那么碑帖就是理所当然的书.它"反映中国古代文化,具有古典装订形式"(《古籍著录规则》GB3792.7-87),是古代图书馆的传统藏品,也是现代图书馆的特殊藏品.据统计资料,北京图书馆藏金石拓片256,522件,上海图书馆2万余件,南京大学图书馆藏"历代碑帖拓片约2300册",湖南图书馆藏"碑帖有明清拓本……等数千余件".  相似文献   

20.
中国书籍装帧的历史是漫长的,不同时代的书籍装帧和名称也不同,按历史顺序,可分如下几种:编:秦汉时期的书籍主要是简策,材料是竹片或木板,用牛皮索编串成册,名之为“编”,或叫做“篇”。卷:比简策稍后一点的书籍叫帛书,是写在纺织品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