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张榕 《学语文》2024,(2):14-17
为了让初中学生更好地整体把握部编本教材中涉及到的杜甫诗歌,笔者尝试着将这些诗歌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进行整体教学。杜甫群诗整体教学以“诗人不老,圣心永存”为主线,设置了“诵读经典明诗意”“知人论世品诗心”“纸书口述传诗情”三个任务情境,引领学生通过朗读、阅读、研讨、表达、总结等方式完成任务,实现从欣赏诗歌韵律之美到品析诗歌内容之美、从理解诗人圣心到传承家国情怀的课堂有效生成。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诗教"沿袭千年。在诗歌传承中,朗读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初中是学生学习诗歌的"黄金时期",教师若能指导朗读技巧,引导朗读情感,创新朗读形式,让学生感受诗歌之美,培养读诗兴趣,定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进而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鉴赏能力,最终将诗歌这一文化瑰宝更好地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3.
《诗五首》     
【自读导言】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  2.分清律诗和绝句,律诗有五言和七言,绝句也有五言和七言。  3.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4.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自读程序】  本课的特殊在于它是由五个独立的主体构成的。五首诗分而“食”之,效果更佳。下面的步骤针对任何一首均可适用。  1.朗读。读诗要读得抑扬顿挫,才能读出诗歌的音乐美和建筑美。这音乐美和建筑美首先表现在朗读的节拍。古诗特别是格律诗,节拍都有一定的规律。七言诗有 2221,也有 2212,前者如“昔人 /已乘 /黄…  相似文献   

4.
张振波 《辽宁教育》2014,(10):81-81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对诗的感悟理解离不开联想与想象。诗歌的想读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想诗歌的图画美诗歌往往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师可以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口头表达,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真正地进入角色,身临其境。《乡愁》这首诗中的每一节都是一幅画,学生可以通过诗眼“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浮想联翩。学生在想读中真正的进入角色,也就达到预期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5.
谈诗歌朗读     
本文从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出发,论述了诗歌朗读的意义和作用,并根据诗歌的特点,从五个方面探究了诗歌朗读的方法。本文认为:要朗读好诗歌,首先要深刻理解诗歌的内容;其次,要深入诗的意境,酝酿出真情实感;第三、要掌握好朗读的节奏;第四、要读好诗的韵脚;第五、语调和诗节层次要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诗的国度,除在文学史上占据统治地位的经典诗歌之外,还有一类不为文学史家 所注目、名不见经传的通俗诗。唐代通俗诗可以从社会阶层属性、意识形态特征和语言 形式三方面进行研究和阐述。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目标 认识5个生字,学会7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初步认识送别诗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诗教,是诗歌经典的涵养之教,是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重要育人途径。新时代要继续发扬诗教的优良传统,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此,一方面要进一步认清诗教的正面意义,另一方面要避免诗教的不当做法。那么,目前诗歌教学的现状如何?在诗歌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当今诗教,应当采取何种有效措施来构建诗歌教学的新图景,实现对人生命发展与关怀的愿景,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命题。  相似文献   

9.
诗语·诗味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中.中国古典诗歌积淀形成了特有的言说方式和审美特质——诗语与诗味。从文章体式的角度讲。诗语与诗味充分体现了古典诗歌的独特性。我们以阅读常规文体的方式阅读古典诗歌,读不懂诗;以鉴赏常规语言的方式鉴赏古典诗歌。  相似文献   

10.
诗是中国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美丽耀眼的花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诗歌是提高每个人人文素养的基本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年的中考、高考考试试题,从来不会缺失诗歌的内容。从小学开始培养孩子学习诗歌的能力,培养对诗歌的兴趣是我们每个小学语文老师的重要教学任务。小学语文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初读课文,初步感知;师生交流对话,理解诗意,感受作者的感情和人生理想;带感情朗读,学习诗歌语言的美,感受诗中文字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诗题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鉴赏诗题是我们解读诗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起始环节。诗题常常包含时间、地点、题材、情感、写作缘由等信息,巧妙地解读诗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相似文献   

12.
诗题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鉴赏诗题是我们解读诗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起始环节。诗题常常包含时间、地点、题材、情感、写作缘由等信息,巧妙地解读诗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意象,体会蕴涵在诗歌里的哲理;初步认识古代哲理诗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4.
同学们,我们已经疏通了《木兰诗》的字、词,串讲了诗句的大意,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首诗。先检查一下朗读作业完成情况。  相似文献   

15.
刘成伦 《师道》2008,(2):22-23
经典的诗歌和名言乃先贤灵性与智慧之物,正如李元洛先生所说:“美人之光,可以养目;智者之诗,可以养心。”为此,每天我都要亲自在黑板一角写上经典的名言和古诗同学生一起诵读,在寻了诗眼讲了名人后分小队赛读。除此以外,每天作业,我要求学生由课文内容生成自由创作诗歌或随想。课堂之上,特设诗歌放送板块让学生天天朗读。如此这般,学生日日在简洁、干净、纯粹、典雅、  相似文献   

16.
在文革时期的地下诗歌研究中,白洋淀诗群已经成为经典。在白洋淀诗群的相关研究中,还应该注意对那些仍被历史叙述所忽视的诗人进行关注和挖掘。基于此,白洋淀诗群中的几位女性诗人就具有不可替代的新诗史价值。  相似文献   

17.
《关雎》是《诗经》的首篇,被选入统编版八年级《语文》教科书中。该诗不愧是最古老的经典爱情诗歌,一直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对于这样一首经典的爱情诗歌,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呢?不少教师的做法是引导学生朗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  相似文献   

18.
诗是信仰     
诗歌能紧密联系社会、时代,成为进军的鼓点、号角。诗是文化信仰的灵魂,但是由于当前诗歌信仰的缺失,前读者有意识地拒绝了诗,诗歌处于尴尬两难的境地。新时期,只有重新拾起诗歌,重新拾起我们的信仰,才能使我国的文化精神更加强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向来号称“诗国”,中国文化又以倡“经世致用”的儒家学说为主流。所以诗歌创作和赏评向来被融入了厚重的政治伦理内容。创作不必说,即以解诗而言,汉儒将《诗三百》奉为经典,一首爱情诗《关雎》却能生发出言“后妃之德也”的伦理教化之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以诗言志,借诗载道,把诗歌看作“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工具,乃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和鉴赏的主流。 然而诗歌毕竟是一种文学体裁,它有着鲜明的愉悦性情的特征。在深谙诗道的封建文人心目中,诗歌  相似文献   

20.
自读导言自读要求1.读音准确、富于感情、流利地朗读两首诗,读出诗句的情味和涵蕴之意来。2.理解诗句的含义和整首诗表达的意象。3.初步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把握两首诗蕴涵的哲理。4.背诵这两首短诗。学习重点1.准确、有感情、流利地朗读两首诗。2.理解其表达的哲理和意象。自读程序1.要求学生阅读“自读提示”,对诗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2.将“自读要求”交待给学生,让学生明确目标。(亦可组织学生讨论自定目标,教者适当点拨,更能形成学生自读能力。)3.指导学生自读两首诗,达到相应目标。①感受性阅读全文,初步把握两首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