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文章根据刘向《战国策书录》所述,对《战国策》的“国别者八篇”和六种“中书”资料进行分类考辨,进而参照《战国策集注汇考》和《战国策考辨》,对其编订体系进行简略考辨。  相似文献   

2.
《淮南子》、《史记》、《战国策》三部著述中都有豫让为智伯报仇一事的描述,却各有旨趣。在对三者描述文字的细微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后,笔者发现作者或编者所处时代背景、个人身世遭遇对三部著作有着深刻的影响,才使得豫让这个刺客形象蕴藏着迥异的情愫。从中又揭示出史学著述或诸子著作如文学一般,也蕴藏着编著者的运思构想与其思想情感的复杂因素。  相似文献   

3.
当前,《战国策》常用词研究正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本文选取了《战国策》中的“讲”、“让”两个常用词,并对其在《战国策》中的用例、词义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4.
《战国策》高诱注在注释内容、方式、方法、术语运用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文献价值和历史价值。现存高注对《战国策》的词义、文意、校勘等进行了较准确的解说;依据高注推知今本《战国策》的部分讹、脱、衍情况,也可帮助我们了解刘向本《战国策》的某些原貌。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四个方面将《史记》与《战国策》的人物描写艺术进行比较,认为《史记》继承和发展了《战国策》的人物描写艺术。  相似文献   

6.
我在上初中课文《唐雎不辱使命》时,有意阅读了高中有关《战国策》的课文,并抽时间细读了《战国策》全书。还向几位初、高中的老师请教过如何上好这篇课文。在交谈中发现老师们的教法各不相同:有的侧重字词句的教学;有的重视外交辞令的赏析;有的突出思想内容和时代背景的分析。而对《战国策》中所选文章表现出来的有关生存和发展的智慧,大家在谈话和教学中涉及不多。于是我想到语文教学,要不要重视对中学生进行生存发展的智慧教学?下面我们来看看《战国策》中各个阶层所表现出来的生存发展的智慧。先看个人的生存发展智慧。在《战国策》卷一…  相似文献   

7.
论文在胡塞尔现象学的视域下,立足于“战国策”派主编的《战国策》半月刊和《战国》副刊上的文章,分别从意向性质料、意向性特质、意向性充实的角度对“战国时代重演论”进行意向分析,进而探寻其中折射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并试图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客观真实的“战国策”派。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沈从文参与《战国策》编辑工作前后情况的考证,探讨沈从文与战国策派的关系。揭示他与战国策派思想上的一些共同点;并通过对沈从文参与编辑《战国策》的动机的考察,展示他40年代初试图通过“文学运动的重造”使自由主义文学居于文学发展主导地位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战国策》引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策》引诗较少,反映了《诗》在战国时期的政治活动中并不受重视。和《左传》相比,《战国策》所引之《诗》皆为断章,引诗者自我明确引诗之义,而且常辅之以史实论证。《战国策》的引诗从一个侧面表明,战国时期《诗》、《书》的界限并非判若鸿沟,《诗》尚未形成一个完全确定的文本。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战国策》中的"是"字的用例进行穷尽式的搜集和整理,就其中的"是"字的词性和语法功能来讨论《战国策》中的"是"字的用法。文章认为,《战国策》中的"是"字作代词时,能够在句子中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和状语,"是"字还有形容词、动词的用法,以及由"是"字组成固定结构的用法。  相似文献   

11.
《蔡泽说范雎功成身退》是《战国策》中极富特色的说辞,是为游说国相,要求取而代之,从中我们能看到战国策士成功的原因:生存环境的宽松,思想倾向的务实,游说手法的有力。  相似文献   

12.
关于武关早期位置问题,研究者众说纷纭,而“战国秦置”则为铁定之说;但为多数研究者所频频引用的《左传·哀公四年》,并不能说明战国武关与春秋少习有着继承关系;《战国策.赵策二》透露了最早的武关似应为战国中期晚段楚国所建的历史信息;商洛考古资料证明今丹风境内的武关并非战国所建。  相似文献   

13.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玖)》中公布的《成人》是一篇论述国家法律法治等问题的文献,其中蕴含了重德、明刑、因循应时等思想。有学者提出《成人》思想"兼收儒法",但我们认为,《成人》中的"德"同儒家所说的"德"有所差异,"刑"亦与商鞅、韩非等法家学者的刑术不尽相同,反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国时期黄老学派的一些特征,这也能够体现出战国时期诸子学术的融合之势。  相似文献   

14.
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先后有两个齐桓公,不能把他们混为一人,两人在齐国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都有卓越的贡献。齐桓公姜小白在春秋时期强盛了齐国,首霸中原,为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田午在战国时期创办了稷下学宫,为齐国招纳了大量人才,为齐威王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并把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术繁荣的局面推向高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春秋经》《左传》记载中的越“入吴”,《国语》记载的“越王勾践”“袭吴”时“入其郛”,《史记》记载的吴国国都“城高以厚”及赵晔《吴越春秋》记载的“子胥…“造筑大城”,《越绝书》记载的“吴大城”,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记载的“使子胥筑阖闾城都之,今苏州也”等作文献考释,首先论述苏州城墙春秋时建及在春秋时期的客观存在。接着,又从《越绝书》记载的战国时“春中君所造”之“楚门”,乃系苏州城门中的“破楚门”演变而来;另从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中提及黄歇治吴时的水利举措“又大内北渎,四从五横,至今犹存”,分析唐代时犹存的古城“四纵五横”河道体系,系战国黄歇治吴时的遗存。其后,从清代中叶苏州古城“三横四直”的河道体系为唐代演变而来,指出苏州古城在战国时代就已烙上且牵延至清代尚存的这一文化印记,从而印证黄歇治吴时重修苏州城墙的事买。上述文献记载,清晰地表明如下结论:苏州城墙春秋时建及战国时重修。  相似文献   

16.
战国时期的外交,由于环境背景的不同,在战略策略的运用上,比春秋时期的外交壮观得多。无论规模,还是声势,均远远超过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外交与军事策略交替使用,并行不二;而在战国时期则变为以军事为主,外交为辅,与春秋时期大相径庭。此时,人们对于"周礼""仁义""道德"等态度日趋让位于实用主义的"功利"思想。春秋时期的"仁义道德"外交已经变成了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战国时期的"功利"外交,它的外交辞令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纵横家们博古通今,熟稔各诸侯国的政治事务,准确把握瞬息万变的政治形势,善于抓住诸侯国君的心理,并据此而发挥其雄辩之才,口若悬河,极富煽动性和蛊惑性。战国时期的外交辞令虽然总体上延续了春秋时期的一些做法,但已经有了改变,开始向功利性转变,重饰词、贵激扬、尚铺张。  相似文献   

17.
出土文献未经后人传抄,保留了原貌,具有很强的语言真实性,应该成为辞书编纂的重要文献材料并加以利用。《上博简》是出土的先秦古佚书,很多词语不见于传世文献,现有的辞书所涉及的文献材料基本上基于传世文献,对出土文献不够重视。用《上博简》中的词语,从“增补词条”“增补义项”“书证补缺”“书证提前”四个方面论证该批出土文献对《汉语大词典》的修订价值。  相似文献   

18.
春秋战国时期,巨大的历史变迁,暴露出王权政体的诸多弊端,使得人们不得不去探寻新的政治发展模式,为中国历史的未来发展设计基本的政治路径。其中,战国时期兴起的"禅让"学说思潮,就是很重要的一种理论探索。而在现实政治中,一些诸侯国也试图应用这一理论,探索自身王国政权的发展模式,但真正付诸实践的,只有燕王哙禅让于大臣子之。这一行动,无论对社会政治、历史演进方式,还是"禅让"学说的理论走向,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控制人口和增加赋税的需要,促使户籍制度应运而生。春秋时期的书社组织是一个具有一定人口和方域土地的地缘编组单位,又是国家政权的基层组织单位,最早的户籍制度就是由书社组织的人口统计功能转化而来。战国时期户籍制度迅速发展,楚简中有反映战国时期楚国通过登记人口来统计民数,区分身份来划分不同等级的权利和承担不同赋役的相关材料。通过对户籍的管理来实现社会控制,证明战国时期楚国已经具有了明确的户籍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20.
商鞅以"信"而使民,为"信"而行法,终使秦国有大治。从诚信的视角出发,关注商鞅变法中以法制建立起的诚信体系及其与法制之间的关系,可对商鞅变法的重新认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