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黄亮  董艺 《九江师专学报》2006,25(2):103-105
西方音乐从古希腊,经中世纪,到文艺复兴这一历史阶段承续的历史发展与诗词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的关系在各个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情形和特征,反映出三个不同历史时期音乐发展的整体态势.  相似文献   

2.
乐感"是个体感受音乐特点的反映过程",是人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反映.由于音乐是表现人们内心情感的艺术,因此,人们对音乐艺术的感知还应该延伸到对于音乐作曲、演唱、演奏、指挥中所表现出的乐曲的风格、特色、特点,能否辨别出等.如果学生能够具备上述条件,具有较强的乐感,那他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就会表现出超强的接受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极强的模仿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在音乐演唱、演奏、'指挥、作曲的过程中也会表现出惊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3.
音乐美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本文就音乐中表现出的崇高美和优美来阐述音乐的美.  相似文献   

4.
小议音乐情感中的男女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情感是在音乐活动中一种具体的心理体验,而根据音乐所表现出来的愉快、忧伤、兴奋等状态属于音乐情绪,是音乐情感的外在形式.对音乐作品的诠粹需要音乐活动者的情感表达.男女性在音乐情感表现中体现出不同的差异性,本文就此内容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正>音乐是一种美的形式,美的表现.音乐美学是艺术学的一个分支,与舞蹈美学、绘画美学、戏剧美学等并列.音乐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它通过自己的特殊手段对社会现实作出一定反映.它反映现实,反过来又作用于现实,声音是音乐表达感情的媒介.所以,音乐具有社会性和阶级功利色彩,有着强烈的感人力量,并通过人的听觉激发主体的感情.这是音乐美学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音乐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音乐形象,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和其他文艺形式相比,是一种特殊的反映方式。音乐的表现手段是依一定的规律来运用的声音。声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音乐作品是怎样反映客观事物的?  相似文献   

7.
刘恒 《华章》2011,(34)
舞蹈音乐是为舞蹈视觉形象服务的听觉形象,共同拥有节奏、韵律及表现情境的内容,任何形式体裁风格的音乐都可作为舞蹈音乐;同一个舞蹈作品可以使用不同的音乐,同一个音乐也可以创作出不同的舞蹈作品.舞蹈与音乐,两者密不可分,共同承载着舞蹈作品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8.
音乐艺术是通过有组织的音符的音响效果来表现它的抒情性和想象性.音乐作为审美对象,自身的必要条件是特定的感性形式和特殊的情感意蕴.这是艺术本质的个别标志,即艺术自身的审美特征.从理论抽象的角度看,情或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或社会需要的主观心理反应,它是由客观事物引发、由主观体验所表现的主观态度反映了人的需要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不反映客观事物本身,因此情感是人与客观现实关系的一种表现方式.音乐艺术本身存在于客观现实中,它自身不能表现情感而只有情感的特征,而只有通过人来表现这种情感的特征.人在认识改造和掌握客观存在中的音乐以后,通过对客观现实的体验和感受来表现一种情感.从情感的表现上来看,音乐艺术是属于声音表现,而声音表现是最富于人的情感表现的方式之一,它  相似文献   

9.
对西方中世纪基督教音乐的审美应从音乐观念、音乐形式、历史走向等三个维度进行考察。中世纪基督教音乐观念经过了从感性到理性再回到感性的历程;音乐形式则表现为从单个音的线形思维(主调音乐)到多个音的立体思维(复调音乐),最后达到二者的共存;基督教音乐总的历史趋势是向世俗化不断转变。  相似文献   

10.
王艳 《成才之路》2011,(4):59-59
中国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幻想和追求。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民族音乐中,古琴音乐独树一帜,她不但是中国民族音乐的代表,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象征,她所表现的文雅的曲风、高远的意境直接影响了整个中国音乐的民族特性。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全球需要和平,社会需要和谐,  相似文献   

11.
周隋歌舞戏的西胡化主要表现在音乐、面具、表演形式三个方面。音乐的西胡化以乐器、乐律、旋律的西胡化为主,其实质为中原铁尺律向西域龟兹律的让步。面具的西胡化,反映出歌舞戏叙事、抒情意识的渐次强化。表演形式的西胡化表现为歌舞与叙事的结合,表征出歌舞戏剧情构建意识已走向自觉。周隋歌舞戏乐律的西胡化,为唐代乐律的改制铺平了道路,唐声诗的歌唱之风受乐律改制影响而兴发;周隋歌舞戏叙事意识的自觉化,直接助推唐戏弄进入发展巅峰,唐声诗、唐戏弄的黄金时代从此开启。  相似文献   

12.
诗在诞生之初,与乐、歌是合一的.西周时,诗、乐、歌仍然是三位一体,但在祭祀活动中,乐歌为主,诗辞为辅.从春秋时起,乐歌的性质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乐歌被天子、诸侯混用,逐渐向声乐、表演的性质转变,最终被新声取代.而诗辞作为乐歌的附属品,在经历了歌诗、赋诗、引诗三种并行不悖的用诗方式之后,便成了专讲义理的工具.自此,诗乐彻底分家.  相似文献   

13.
寓教于"乐"(音乐、快乐),"乐"是载体,也是目的,内在地展示了音乐教育的价值追求。一方面,通过音乐教育服务于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另一方面,通过音乐教育愉悦人的身心,滋养人的生命。当前音乐教育中的重教轻乐、重技能轻体验的现象,源于对音乐教育的价值模糊,认清音乐的本质属性,才能解决音乐教育的现状问题。  相似文献   

14.
无锡道教音乐已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但是目前发展还有一些制约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无锡道教音乐在大众中的影响力处于弱势;另一方面无锡道教音乐的继承人十分短缺.无锡道教音乐非物质文化品牌维护战略可从两个方面实施:一方面,成立现代唱片传媒公司;另一方面,与餐饮休闲产业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贺州民间音乐在今后的研究中,还有待于提升到较高学术的层面上来。一方面,应进一步发掘民间音乐,研究贺州民间音乐本体及其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依托贺州民俗旅游,加快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开创贺州民间音乐保护的新局面;同时,发挥高校的传承优势,确保贺州民间音乐文化研究后继有人。以音乐学、语言学、音乐教育等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探讨多元文化音乐的实施及其对贺州民间音乐传承、开发和利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Music has an important place in theatre productions and in instructional audiovisual material. Why is this, what functions has the music and what are its effects? Literature on music in audio‐visual material and on its design is very scarce. The concept of music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are described in some detail, indicating that music per se has no referential meaning. The theory is presented that music has an emotional effect that can be manipulated by the developer of audio‐visual material. On the other hand, music offers resources for commenting and structuring audio‐visual material.  相似文献   

17.
湖北民间音乐文化在我国音乐文化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曾经辉煌一时.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盲目的生产活动或对自然资源的大肆开发,致使民间音乐文化失去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现代文化的冲击,则加速了湖北民间音乐文化的萎缩;对民间音乐及其文化的挖掘、保护措施乏力,则说明思想观念需要转变;而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振兴湖北民间音乐文化,则需要从管理上、技术上、经费上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一方面,音乐艺术的大众化趋已成为世界潮流,音乐是人民群众化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另一方面,在音乐欣赏领域里,人们的视野还不够宽阔,审美情越不够高尚,这个问题在大学生中也很突出。而音乐教育之于大学生意义更加重大,它有益于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能激发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对智力开发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培养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尼日利亚剧作家渥莱·索因卡以其深刻的本土性、现代性征服了挑剔的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 ,成为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非洲作家。在他的剧作中 ,神秘、玄虚的神话仪式内容与诙谐、优美的音乐语言形式完美的融为一体 ,既表现出对非洲传统文化的颂扬 ,又表现出对非洲现代社会危机的忧虑  相似文献   

20.
南音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受到政府与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为使这一古老乐种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专家学者们对其历史根源、艺术构成及表现形态等做了细致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在乐种的归类上南音被归为"曲艺"一类,但其与说唱音乐在性格上有迥然的差异。由于发展脉络的模糊认知导致对乐种定位的偏离。从中国传统器乐组合形态角度探寻南音的历史源流,旨在拓展研究思路,为探明南音发展的过去、将来提供另外的研究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