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师被冠以辛勤的园丁,因此赋予这一职业以神圣的使命:修正学生成长中的瑕疵,解答学生成长中的困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教育需要一个过程,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巧妙地运用教育手段,并非干预越多,教育效果越好;对学生的教育不能急功近利,需要一种细致的观察和深情的期待;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对学生运用合理的评价机制。可见,做好园丁也需要一些艺术,要正确处理好下面三个关系:  相似文献   

2.
刘静 《教育》2014,(3):73-73
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爱像。一团火,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苗;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是孩子成长的永远动力。教师要善于用爱心与学生同进步,头成长……  相似文献   

3.
花朵的成长需要园丁的栽培.孩子的成长需要教师的培育。作为一名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幼儿园教师.要想培育祖国的花朵,就要顺应时代发展.全方位地开启幼儿的心灵.让孩子在科学教育中学会观察、学会尝试。给幼儿一片欢悦和谐的天地.让科学教育走进他们的心田。笔者根据多年的幼儿工作和科学教育活动,下面谈谈如何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相似文献   

4.
九月属于收获,九月属于教师,继九月上半月刊推出“教师的专业成长”专题之后,本期我们特别策划和编辑了“教师的幸福感”专题。幸福是人生命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基本需要,是人生追求的至高境界。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特殊活动,教师必然是通过自身来改变学生、发展学生,而改变学生的前提是自己的成长、发展,不断提高改变学生的能力。我们常常发现:一旦教师体验到专业成长和教学成功的幸福,便会自然远离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5.
朱寅年 《湖北教育》2009,(10):26-27
教师的自我成长意识是专业化发展的核心,教育需要他们掌握有思想的技术,更需要掌握包含技术的思想。这样,教师真正的专业成长才有可能实现。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教育才可能有真正的活水。  相似文献   

6.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开始思考“成长需要”的研究内容、方法和价值。本文在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中理解大学生“成长需要”的概念;分析论证了“成长需要”的结构框架;进而提出比较适合“成长需要”的研究方法是质的研究;最后归纳了“成长需要”研究的价值追求,为大学生“成长需要”提供了比较现实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7.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尊重人的心理需要为出发点、为原则的,是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一种教育。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把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作为培养目标之一。在这个教育过程中,教师能否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其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我采用优化学生心理,拓宽教育途径,走进了学生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8.
杨放 《湖南教育》2014,(1):52-52
教育是爱的事业。当我们为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而忧虑时,当我们为学生的一次次原地踏步而纠结时,切不可心烦气躁。教育重在过程,学生的成长需要耐心的培植,要相信每一朵花终将会开得灿烂。所以我的教育理念是:以爱守护,静听花开的声音。  相似文献   

9.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做为老师,我们就是园丁,呵护、培育我们的学生成长、成才。农作物有各自的时令性和成长的规律,需要土壤、水分、阳光和等待。而我们的教育对象,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像植物的生长一样,有其成长、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外部环境不能彻底改变他们,只能顺应、引导、发展。因此,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也需要顺其自然,顺势而为。  相似文献   

10.
阅读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过程,作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更加需要阅读,教师应该以自己的阅读引领学生成长。因为教师的阅读是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必然需要,也是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必然需要,更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必然需要,所以通过教师的阅读引导学生阅读并帮助他们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将是教师永远的追求和骄傲。  相似文献   

11.
从初中升入高中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飞跃,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次跨越。在这一段过渡期.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都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如何做好初高中过渡阶段的衔接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颇有艺术的工作,本文从初高中衔接的现状、初高中衔接的意义、初高中衔接的要领三个方面。对初中与高中的衔接教育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并且创造性地提出初高中的衔接必须基于学生的成长需要。  相似文献   

12.
读了肖川教授《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和朱永新教授《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两本书,受益匪浅。两本书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理想这个话题,生活需要理想,教育生活同样需要教育理想。理想产生激情,激情绽放智慧,生发活力,产生动力。的确,要成为一位优秀教师,必须要有教育理想;要“栽培”好学生,教师应该首先“栽培”好自己。  相似文献   

13.
在日常经验化意识的裹挟下,教师面对学生“问题行为”时,往往缺乏理解的视域,无法把握学生行为的意向与意义。教师理解意识的缺失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以事实性代替“心理因”;二是对学生“问题行为”进行类型化评判;三是聚焦于事件或行为本身而不是行为人及其意向性。这导致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行为”时学生立场的缺失,消解了教育的意义。教师应成为理解者,有效地指引学生走出成长的困境。具体来说,在面对学生“问题行为”时,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悬置外在规范,进行非判断性理解;对学生“问题行为”进行“本质直观”剖析,抵达学生行为的意向性;在理解学生成长需要和探索学生行为意义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内在生命的成长。  相似文献   

14.
张兰花 《教育》2013,(5):48-49
人们常说,学生的成长需要关爱,其实教师的成长同样需要关爱。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一个关键的群体。自身没有得到足够关爱的教师是不可能给予学生充分关心的。一份关于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表明,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较大,其中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  相似文献   

15.
表扬如同阳光.没有它学生就难以发育成长.它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教师要对学生有真诚的爱.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要努力使自己保持耐心.发现学生身上的任何一个“闪光点”.相信经过教师的努力一定能使他们取得进步。目前.在参加我校的“激励——发展”教改活动中.我想谈谈把激励教育运用在英语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6.
何琼 《考试周刊》2012,(31):166-166
新理念下的课堂需要关注"人"的发展,主要倡导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古人言:"亲其师,信其道。"所以师爱不仅仅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还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拨动学生心灵深处的琴弦。热爱学生也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础。"教育振兴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而教育振兴的关键在教师,在于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教育要为人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7.
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家校的共同愿景,真正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需要家校携手,才能共建学生健康成长的幸福校园。闵行区中心小学作为上海市女童青春期教育先进学校、区家庭教育优秀校、区性别教育试点校等,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上,一直注重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记录,和基于记录过程中需要的有效指导,使家庭成为孩子成长中第一课堂,搭设各种平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花蕾绽放,家校共建促进健康成长随着学生成长发育的不断提前,小学女孩子受到青春期的  相似文献   

18.
人们常把老师喻为园丁,说的是老师对学生的培养与教育要耐心细心,还说明了教师工作的繁琐与劳累:人们常把老师比作蜡烛,说的是在漫长的岁月中,老师为学生付出了心血,学生成长了,飘然而去,教师则在精力、精神消耗中慢慢变老.  相似文献   

19.
“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作为新时期学校工会工作理念和实践的价值追求,其意蕴是:工会既要关注教师生活,又要关注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其价值是:“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是生命发展的本质追求,是学校教育的客观要求,是工会工作的开展需求;其策略是:引导师生在架构目标、建构课程、开展活动、完善制度的过程中实现“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  相似文献   

20.
李赤 《现代教育科学》2012,(12):108-109
学校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始终把握培养至善的人和高素质现代公民这条主线。本文主要阐述:教师要通过创新学生成长指导团队,创新学生成长教育内容,创新学生成长途径,践行适合每一个学生成长的德育,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