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世纪中国的小说创作中,平民小说形成一条主线,其中一批叙述平民走上革命道路成为革命者、英雄的"革命平民小说"形成了一种叙事传统。"红色"叙事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当下多元化的小说创作中,"热情"、"歌颂"等叙事基调有较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自从"先锋文学"兴起以来,"元小说"这个概念就在创作与评论界不胫而走。有人说"元小说"是有意暴露小说虚构行为的小说,有人说"元小说"是关于小说的小说,有人说"元小说"就是把传统小说的形式当作内容来叙述的小说,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潮流,是研究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的重要一环。在五四运动从高潮到落潮的这段时间,以冰心、庐隐、叶绍钧、王统照等为代表的"问题小说"作家通过其小说创作,表达了对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深切思考。以五四"问题小说"中的家长形象为切入点,将小说中的家长形象进行了类型划分。在细致的文本分析中梳理和分析家长形象在五四"问题小说"中的独特作用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蕴。透过这一新的视角能够更好地理解五四时期"问题小说"的内涵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唐传奇中"诗笔"的运用,是其"文备众体"的艺术体制中历来最受瞩目的特色。作家在小说的创作中努力把"诗笔"纳入小说的叙事框架,将诗学文化的意境说运用到小说的创作中去,使小说的叙事境界具有诗情画意的美感,并用浓郁的抒情环境帮助叙事,使小说这一叙事性文体闪现出诗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5.
"百花文学"在新世纪当代文学的研究中,是个既旧又新的研究领域。新世纪以来,此领域的研究,参与者颇众,成果颇丰。但"百花文学"中两类小说研究并不平衡,研究者对爱情小说的关注远超"干预生活"小说,"干预生活"小说研究成果的贫乏不能不说是一大欠缺。  相似文献   

6.
香港是个地处"边缘"的欲望都市。李碧华的小说虽无很多香港背景与情节,但对"乱世"的钟情和以"乱世"指涉"当代"的目的,使她的小说成为香港的都市寓言。在与北平、上海、杭州等都市的比照中,她的小说投注于香港的意义和"映像",正是商业文化逻辑在小说艺术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本文拟从"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仁政统一"这三个方面来挖掘小说中"和"的文化内涵。首先,"天人合一"对小说创作产生很大影响,具体表现为天人相通的人物、天人感应的内容;其次,小说中曹操的用人之道实践了"和而不同"的内涵,与刘备"同而不和"的用人观念形成鲜明对比;再次,小说中的分久必合的故事体现了大一统思想。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业余"问题出发,挖掘了赵树理对"业余"创作的推崇在小说观上的深层原因,还对赵树理小说《互作鉴定》和《卖烟叶》中"业余"作家的形象作了分析,由此阐释了赵树理在小说艺术性与社会价值上的"矛盾"立场以及这种冲突的消释。  相似文献   

9.
一、私小说的产生所谓"私小说",是日本近代文学中,受俄罗斯、法国影响而产生的一个流派,它是涵盖整个日本近代文学的一种独特的小说样式,它的作者包括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众多小说家。大正年间著名作家久米正雄曾说:"现在,几乎所有的日本作家都在写‘私小说’。"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研究者们回首近代文学的全过程,更明确地发现:"在现代日本作家中,无人没有写过私小说。"可以说,"私小说"的精神与方法浸透了整个日本近代文学史。日本"私小说"的产生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业余"问题出发,挖掘了赵树理对"业余"创作的推崇在小说观上的深层原因,还对赵树理小说《互作鉴定》和《卖烟叶》中"业余"作家的形象作了分析,由此阐释了赵树理在小说艺术性与社会价值上的"矛盾"立场以及这种冲突的消释。  相似文献   

11.
董兵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8):120-122
通过将H·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用于分析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青年艺术家的画像》里主人公斯蒂芬.迪达勒斯和院长关于"美"的对话。一方面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小说本身,另外一方面也实践了将语用学理论应用于小说欣赏这一新的文学欣赏模式。  相似文献   

12.
神秘的意味:论《白鹿原》中的奇异性事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鹿原》是二十世纪后五十年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 ,是意味深永的忧患之作。在这部小说中 ,奇异性的事象中包蕴着浑涵而神秘的意味。玄妙的梦境 ,不仅激发着读者的想象力 ,而且还让人进入更本真的生命世界 ;鬼魂附体事象 ,则深化着你对人性、对人的幽邃、复杂的内心世界的认识 ;而怪异的征兆 ,一方面作为一种叙述动力、一种结构方式在小说内部发挥着作用 ,一方面也在读者身上产生一种紧张感 ,调动起读者探知内里、弄清究竟的强烈的好奇心。  相似文献   

13.
《金瓶梅词话》是明代中后期横空出世的一部"奇书",是中国世情小说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作品中市井人物所讲的笑话,一方面折射出了明代中后期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金瓶梅词话》作为世情小说的本色。同时,它在揭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言笔记小说和杂著是宋代话本小说题材的主要来源。题材的选择和加工由小说伎艺人承担,宋代的书会才人是否参与了话本的创作很值得怀疑。小说伎艺人既是话本的加工者又是演出者,一方面使得小说伎艺反映生活迅速、生动活泼,另一方面又阻滞了小说伎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曾雪阳 《鸡西大学学报》2013,(10):102-103,106
《山南水北》展现了乡村女性在朦胧的主体意识的引导下大胆地走出家庭,却又在金钱至上、践踏伦理与道德的归途中丧失了女性的尊严。读者为生态乡村、神秘乡野而赞叹的同时,也为乡村错乱的价值观和滑坡的道德而感伤。  相似文献   

16.
启蒙母题叙事的双声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20世纪中国启蒙文学的一部经典性作品,《马桥词典》在叙事上具有一种双声对话的复义结构,具体表现在:(一)在言说启蒙话语的同时,用马桥话语解构启蒙话语,(二)将祛魅与含魅这两种逆反的叙事意向结合在一起,从而发展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启蒙母题创作。  相似文献   

17.
人性的关注是张爱玲小说创作的一个极为突出的特征。从女性视角出发,张爱玲的人性关注主要体现为对于女性问题的独特而深刻的思考。在张爱玲的笔下,女人们一方面为旧的生活所拘束,另一方面又为新的生活所威慑。新旧生活的双重压力使她们陷入了一种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的为难处境,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将自已作为人的内涵一点一点地散失。  相似文献   

18.
在小说《权力》中,当代印第安作家霍根将殖民话语的颠覆与印第安话语的重建通过阿玛的故事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以后殖民的反话语策略讲述了阿玛对白人基督教文化的抵抗,另一方面则表现了印第安土著部落对自身话语权的重建,试图书写被殖民话语歪曲、抹杀的印第安文化,寻找印第安身份,恢复印第安民族应当拥有的地位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19.
王度创作的《古镜记》作为唐传奇的开篇之作,在我国古代文言小说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无论是在小说的内容上或是艺术创作方面,都具有极高的价值,有很高的学术意义。通过研究王度的《古镜记》,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小说叙事技巧的出现,另一方面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一路走来的印记。  相似文献   

20.
废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独异的作家,他的文学创作之所以远离中国现代文学主潮,成为一座“永久孤绝的海岛”,是由他“文学是梦”的文学观所决定的。废名“文学是梦”文学观的形成,一方面受到弗洛伊德“白日梦”说的启发,另一方面则与周作人、鲁迅的影响有很大关系。“文学是梦”的文学观在废名的小说创作中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距离”与“想象”是解读废名小说及其文学观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