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连芳 《内江科技》2012,(10):103-104
在全球化背景影响下高校武术的传承有了新的变化:如教学改革活跃,教学内容多样化,丰富了武术传播内容;竞技体育活动开展有序,各项目奇花绽放,但视乎不利武术传播;学生课外锻炼参与率贫,高校武术传播呈阶段性等现象。根据以上现象,结合浙江高校的实际工作,本文从管理学角度考虑,依托SWOT分析理论,分析了影响浙江省武术发展的环境因素,并综合分析提出浙江省高校武术传播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
《科技风》2019,(7)
武术是我国的极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内容之一,武术的武德礼仪和技法拳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并蕴含着非常丰厚的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养生观念和审美情趣,是我国传统文化是不可多得的瑰宝之一,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武术的发展逐渐完善,在当前的社会环境当中,武术存在的主流形式是作为体育的武术,对人们强健体魄的养成和勇敢、威武不屈、宽容礼让精神的培养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并且在国家文化的传播中发挥着不可多得的作用。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武术传播明显落后于跆拳道、空手道以及柔道的传播,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较为弱小,为进一步传播和发扬我国的武术,参考跆拳道、柔道以及空手道传播途径和方式十分关键。对此,本文针对跆拳道、柔道以及空手道传播对我国武术传播的启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期能够为相关读者提供积极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武术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形式和宝贵的文化遗产,有很大的社会价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社会的大融合,武术运动也应当走向世界为全人类所享用;随着影视事业的发展,大量的武侠影视片连连上映,这为武术运的传播起到的积极的作用,其中武术服饰的影响力是不可取代的,就此谈论一下武术服饰对武术运动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周杏芬  纪洪海  吴士昌 《内江科技》2009,30(10):166-167
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精髓内涵的武术文化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外在是竞技表现形式得到了越来越多探索的同时,其文化内涵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作为武术文化传承重要渠道之一的学校武术,在教学中也正在失去人文理想的指导与规划,在这种背景下,建构学校武术的人文理想及其实现方式,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建构武术的人文理想,是一个较大的课题,本文主要阐述如何通过学校武术人文教化,将这种武术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陈宏良 《金秋科苑》2008,(6):248-249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大花园中的一颗奇葩,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对它的传承、传播与发展一直是体育界的热门话题,其中武术进入学校课堂教学是武术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武术教学当中,教学的各个环节起着不同的作用又相互依存成为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6.
浅谈武术课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宏良 《今日科苑》2008,(6):248-249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大花园中的一颗奇葩,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对它的传承、传播与发展一直是体育界的热门话题,其中武术进入学校课堂教学是武术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武术教学当中,教学的各个环节起着不同的作用又相互依存成为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时比分析法、实地考察法对甘肃回族武术进行分析整理,对回族武术在甘肃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对回族武术在发展和传播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时策,为更好的推广和传播回族武术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给中国武术的传播带来了一个绝好的机遇,经过各方努力武术虽未进入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最终只是以独有的身份在奥运会这个大舞台上表演,但痛定思痛,借助08年奥运会巨大的市场背景和社会影响,奥运会的举办仍然会对中国武术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稚向世界产生巨大的文化推广效应。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有效利用奥运效应将中国武术文化推向世界,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武术,传播积淀了具有五千年传统文明的中华民族精华的武术文化并使其成为世人共享的文化,仍是下中国武术文化发展中亟待完成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武术作为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几千年的传承中逐步形成了中华文明的载体之一,在健身、娱乐、教育等诸多方面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和文化传播的殿堂,在武术的普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高校武术教学的解析和思考,不仅仅是对武术运动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高校武术学科建设深层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推理法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缺乏对武术文化价值的认可及对武术文化的传播,武术在高校的发展受到制约。提出积极营建高校武术文化"生态环境";突出武术文化的技击性特征;课堂教学与俱乐部训练并行;高校武术与社区武术并融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力图通过对现实情况的分析找到适于武术国际化、市场化的方案,其中包括武术精神和礼仪的传播,将武术推向奥运赛场,经济推动武术国际化普及等内容。  相似文献   

12.
程丽芬  林素梅 《知识窗》2010,(4X):53-55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代表,在我国有着极其深厚的群众基础,推广普及武术运动对青年学生弘扬民族文化、增强体质、振奋民族精神,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现阶段高校武术运动的开展情况及发展对策进行研究分析,以促进武术运动在高校的传播与推广。  相似文献   

13.
付常喜 《内江科技》2009,30(2):45-45
本文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软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探析,阐述了武术软实力的概念。武术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包括武术生命的传承延续力、武术精神的民族凝聚力、武德的感召力、武术的艺术审美力、武技的创新力五个方面。在新的历史时期.武术软实力的建设主要有武术文化层、竞赛管理体制层和对外传播层三个方面,以此加速武术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林瑜 《科教文汇》2010,(6):191-192
通过对我校及部分参加省市武术比赛的运动员心理状态进行分析,针对武术运动员在赛前、赛中与赛后心理状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武术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好坏,与比赛时能否正常发挥密切相关,并提出调整的建议,旨在为今后比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梁莹 《百科知识》2021,(29):64-68
说到中国古代武侠小说里的崆峒派,相信不少人都不陌生;不过,要问这崆峒到底在哪里,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并称为我国著名五大武术流派的崆峒派可谓源远流长.《庄子》《尔雅》《史记》中都有记载:"崆峒之人武.""诗仙"李白留有"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的诗句,杜甫也曾发出"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的赞叹.崆峒武术创始于崆峒山,是道教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实,崆峒山本身就是道教名山,相传是古代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处.  相似文献   

16.
“以武养德、以德立教”一直是我校的办学理念,武术教学不仅能强身健体,更能传播丰富的民族文化。为了将武术的尚武精神和内外兼修的思想融入学生的心智与体魄的发展中,为了使学校的这一特色更具感召力,笔者探讨了建立武术教学的学分制评价方法。一、建立武术学分制评价的目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我校作为张家港市武术特色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武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重要载体,武术与中国古典哲学水乳交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武术表演是武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与武术技击同源,与武术技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共同铸就了中华武术的基本样貌,武术套路表演是武术表演的主流。在大力弘扬中华武术的当下,武术套路表演是一项历经时代检验,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推进方式。武术套路表演古已有之,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代,武术套路表演的层次水平已大大提升,声乐在武术套路表演中的运用得到了普及。声乐与武术套路表演的结合,使得武术套路表演的舞台特质得以展现,为中华武术的推广与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声乐的融入展现了武术套路表演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彰显了武术套路表演的技击美和艺术美。探讨武术套路表演中的声乐运用,对促进武术表演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08年,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同志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其校园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别就武术校园化发展对于学生和武术传播的重要作用进行说明,分析武术校园化发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当今影视传媒飞速发展,以影视作为载体的影视武术也得到空前的发展。高投入、高科技、高制作的影视武术与现实生活中的武术形成一定的落差,越来越多的人对现实生活中的武术产生质疑。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从表象特征、本质特征、思想特征和功能特征四个方面来阐释影视武术,分析它与现实武术的相同与不同,消除观众对现实武术的质疑,使武术被更多的人接受和传播。  相似文献   

20.
在新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如何针对学生的特点,转变办学思路,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探讨适合其成材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式,是广大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武术教学与人格形成的关系,可以看出武德、武术美学、武术文化、武术教学皆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反整体素质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