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慈善捐赠备受关注。笔者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人格特质和慈善平台特质是慈善捐赠的关键影响因素。第二,针对新型社交媒体上的慈善捐赠机制,双信息加工理论和符号互动论可以对其从不同侧面进行解释。第三,对于风险规避问题,应意识到慈善捐赠是把双刃剑,需要从个体和平台两个层面供给对策。  相似文献   

2.
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是未来社会慈善捐赠的主要群体.随着社交化媒体日益成为大学生重要的沟通平台,考察线上社会资本对大学生捐赠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江苏省17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在线社会资本对大学生捐款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线桥连型社会资本和在线黏连型社会资本均对大学生捐款行为有显著影响,且在线黏连型社会资本比在线桥连型社会资本对大学生捐款行为的影响大;此外,党员身份、班干部身份、是否加入社团等也是解释大学生捐款行为的重要变量.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个体应积极培育线上社会资本;高校可通过将公益慈善教育纳入思政课堂、树立公益慈善榜样等举措培养大学生的公益慈善精神,通过加强社团建设培育大学生合作、互惠和关心他人的精神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选取的辽宁省内高校大学生党员为例,对其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行为习惯和特点进行调研分析,探索运用新型社交媒体开展大学生党员日常思想教育以及采取有效的措施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从而规范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行为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社交媒体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日益密切。大学生作为新型社交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之一,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过度依赖的现象,并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行正确引导,探讨科学引导其行为习惯的策略,指导其行为认知,规范其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特征与引导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丹 《文教资料》2012,(15):152-154
作者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了解了大学生对网络社交媒体的实际应用情况,以及对网络语言暴力的实际参与情况。调查发现大学生网络社交实践呈现六个基本特征:强化人际交往的"强关系"、自我披露主导个人表达、多回合的非同步互动、所获得的信息量不多、参与网络暴力存在性别差异、注重树立公共的自我形象。作者认为,要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社交素养,今后的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应注重从培养拓展"社会资本"意识、树立发展"弱关系"观念、掌握适度的礼貌交往策略三个方面来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6.
随着当代大学生群体数量不断增长,党和国家倡导大学生响应国家创业、创新号召,依托新时代的新要素进行创新创业.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交媒体正在改变大学生创新创业方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应当随着社交媒体的变化不断调整,达到借助社交媒体促进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的目的.简述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探究社交媒体环境中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培育师生社交媒体创业意识、构建具有媒体属性的创业团队、畅通媒体创业资源渠道等策略,为推动社交媒体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融合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大学生慈善意识淡薄,让人深思。大学生慈善意识要想真正得以提升,就要从社会、学校、家庭这几个方面来提出对策:其一,建设良好的人文环境,营造社会慈善氛围;其二,健全慈善行为导向机制,推进慈善事业法制建设;其三,充分发挥高校教育的优势,提高大学生慈善意识;其四,重视家庭的培养作用,提升大学生慈善意识。  相似文献   

8.
不礼貌话语在社交媒体中屡见不鲜。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和语料分析探究了2020年初大学生社交媒体中不礼貌语用特征。结果表明,大学生社交媒体中礼貌语用意识薄弱,男、女生社交媒体不礼貌语用意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大学生最常使用的是直接性不礼貌策略和积极不礼貌策略,直接性不礼貌策略在中、英文语料中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学生社交媒体不礼貌话语具有生成多样性。本研究针对结论提出培养大学生语用能力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慈善捐赠的行为动机可以从捐赠者的慈善意识、捐赠者的财富基础、社会的文化氛围以及优惠的税收政策等几个方面来解释。为此,发展我国的慈善事业,就要积极倡导慈善意识,大力发展慈善组织,褒扬慈善行为,制定捐赠的优惠税收政策,完善捐款筹集和使用的监督法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新媒体语境下,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江苏省宿迁市四所高校学生的新型社交媒体使用情况进行了实际调查,进而客观描述了大学生使用新型社交媒体的现状.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探讨大学生在使用新型社交媒体行为习惯上存在的问题,从政府、学校、家庭和个体四个方面提出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新型社交媒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分析我国企业在汶川地震中慷慨解囊、捐赠-宣传-获利、"吝啬"、跟风等慈善捐赠行为,提出企业慈善捐赠驱动力由外转内的机理。认为我国企业在内外驱动力转化过程中存在:缺乏公正合理的慈善信息披露机制,缺乏引导且服务于企业慈善捐赠的专门政府组织,大多数企业视慈善捐赠为短期投机行为,公众舆论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情感而缺乏理性思考等问题。对如何使企业捐赠行为驱动力由外驱动力为主转化为以内驱动力为主这一问题,提出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披露机制,设立专门的政府组织,转变企业慈善观念且促进慈善捐赠良性循环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大学生社交媒体人际交往行为发现,社交媒体有利于拓展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的频度与广度,但深度不够,大学生往往把它看作现实人际交往的有益补充,而不是替代。这一研究发现,较大程度地颠覆了公众对社交媒体会带来"虚拟社交依赖症"的刻板印象。但不容忽视的是,社交媒体对大学生身体健康、信息安全和生活习惯方面带来新的困扰,高校应引导大学生重视现实人际交往,避免社交媒体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侵扰。  相似文献   

13.
李芹 《红领巾》2004,(2):55-59
SARS危机期间的慈善捐赠是继我国1998年抗洪赈灾捐赠以来最大的一次集中型捐赠活动.非常时期的慈善捐赠与以往的捐赠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形态,政府在慈善捐赠规范化与组织协调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慈善捐赠的动机表现为多样化和复杂化.以SARS事件为案例,可以看出公共危机中慈善捐赠的特点与动机.  相似文献   

14.
社交媒体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喜欢和深入应用,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但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社交媒体沉迷现象。通过抽样调查获知社交媒体在大学生中的渗透数据,利用SPSS软件工具,对大学生社交媒体沉迷进行分析,获得"自控能力、情绪发泄、生活失轨"等3个沉迷因子,并将大学生社交自媒体使用综合指数与大学生自媒体进行逐步回归,得到大学生社交媒体沉迷的基本情况,并分析提出"多重的感官刺激加速自控弱化、便利的自主表达诱发情绪发泄、异化的人际交往导致正常脱轨"等影响大学生社交媒体沉迷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随着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学术界已开始关注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潜在负面影响。社交媒体多任务使用是指大学生在使用社交媒体时同时执行多项任务,这可能会对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产生负面影响,但很少有研究关注这一现象。基于“情境状况—有机体状态—行为反应—结果”(SOBC)范式,构建研究模型探讨社交媒体多任务使用的前因及其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使用偏最小二乘数结构方程模型法(PLS-SEM)对收集的428名大学生样本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错失恐惧(情境状况)对社交媒体多任务使用(有机体状态)具有正向的影响,而社交媒体多任务使用又会让大学生出现情绪耗竭(行为反应),并最终导致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下降(结果)。研究结论能够加深对大学生社交媒体多任务使用现象的理解,并为教育工作者实施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新型社交媒体的飞速发展在给我国大学生带来全新视角和便利生活的同时,也极大的影响了他们的行为习惯。本文针对不同新型社交媒体的特点,结合笔者调查研究的结果,对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中的行为习惯进行了分析,并研究对大学生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7.
慈善事业发展得好坏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目前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公民慈善意识较差、慈善立法缺失、慈善捐赠不足、慈善组织发展不完善等问题。推动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从培养慈善意识、加快慈善立法、规范慈善行为、建立多元化筹资目标和方式、加强慈善组织自身建设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8.
慈善公益信托因在解决慈善捐赠组织合法化与慈善捐赠行为非营利性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成为慈善事业信托化发展中的创新组织.在慈善法即将出台、信托法亟需修订之时,建议加强慈善法与信托法的相互协调,使慈善公益信托尽快纳入法制化轨道.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技的进步,手机由仅满足社交需求,拓展为可以满足"安全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在马斯洛需求理论视域下探视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并给出相应策略:创设内心安全体系,完善社交干预机制;引导学生回归现实,形成和谐社交氛围;搭建网络表达平台,实现学生自尊需求;提升学生自身素质,真正达成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20.
在教育投入"市场不为,政府不能"双重利益诉求下,企业教育捐赠逐步演变为教育投入的重要砝码。因企业的性质、规模、决策思维、发展模式的差异,企业捐赠方式大相径庭。然而,无论企业捐赠方式如何,决定企业捐赠的基本因素始终是捐赠投入与捐赠收益。教育捐赠收益决定教育捐赠行为,提高企业教育捐赠需要培育社会捐赠慈善文化环境,改变陈旧慈善观,认可和积极回应企业策略性捐赠行为,加强教育捐赠的税收鼓励,才能激发企业教育捐赠动力,推动教育捐赠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