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 0 3年 1月 2 2日我接到西北大学出版社电话 ,告诉我 :《中国思想史》 一书 ( 1989年出版 )将出第二版 ,现已编校过半 ,请写一篇新序。这个消息令我高兴。《中国思想史》有70余万字 ,有朋友建议 :篇幅太大 ,可否在此基础上加以缩写 ,便于大学里文史方面的硕士研究生阅读。 1992年 ,我和《中国思想史》的其他几位编著者拿出了 40余万字的缩写本 ,以相同的书名仍交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印刷了几次 ,这个缩写本销路不错。但有的读者来信说 ,只读缩写本觉得不够 ,希望能读到原来 70余万字的《中国思想史》。有的在大学读硕士学位的朋友寄款…  相似文献   

2.
正2017年12月21日上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发起并参与主办,由西北大学社科处、西北大学研究生院、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张岂之教授论学书信选》发行仪式与座谈会"在西安隆重举行。来自省内各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校友共60余人参与了此次活动。本次活动包括《张岂之教授论学书信选》发行仪式与座谈会两个环节。会议由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谢阳举教授主持。在发行  相似文献   

3.
正时入寒冬,西安冷气逼人,而西北大学多功能会议中心室内却春意盎然。《张岂之教授论学书信选》新书发布及座谈会在此举行,我作为出版方江苏人民出版社的代表,和责任编辑一道参加了新书的此次活动。张岂之先生是中国著名思想史家、历史学家、教育家,在多年治学、育人、担任大学校长的岁月里,与他培养的研究生、同事和学界朋友有长达几十年的书信往来。去年夏天,因张先生主编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书稿入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普  相似文献   

4.
肖勇 《华夏文化》2013,(4):63-64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博士生学术论坛”于2013年6月18日在西北大学举行。西北大学校长方光华教授和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李四龙教授出席论坛并致辞。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谢阳举教授作了《西安的历史与文化》主题讲座。此次学术论坛以双方在读的博士生为主体,采取博士生独立主持、专题发言与深入讨论的方式进行。两校的13位博士生在论坛上发表了学术见解,  相似文献   

5.
《韩昌黎文学传论》(以下简称《传论》)由三秦出版社于2003年1月出版。这是西北大学教授阎琦继《韩诗论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韩愈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等之后的又一部韩愈研究专著。  相似文献   

6.
叶芝(1865-1939),爱尔兰现代著名诗人、戏剧家。主要作品有诗集《玫瑰》、《苇丛中的风》、《库勒的野天鹅》、《塔楼》、《旋梯及其他》、《新诗》、《最后的诗》,戏剧《心愿之乡》、《四舞剧》等。托马斯·艾略特称他为“我们时代英语中最伟大的诗人”,1923年由于他“经由灵感的引导,将民族精神以高度的艺术形式表现于诗作中”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叶芝是一位多情的诗人,也是一位深情到痴情的诗人。1889年1月30日,将近24岁的叶芝初识22岁的毛特·岗,便被她的迷人风采吸引。毛特·岗(1866-1953),是驻爱尔兰一位英军上校的长女,父亲死后继承…  相似文献   

7.
正在《侯外庐著作与思想研究》(33卷)出版发行之际,由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西北大学社科处共同主办的"侯外庐学术思想研讨会"于6月18日在西安隆重举行,共三十余位学者参加会议。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研究中心主任瞿东林教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陈谷嘉教授,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任大援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思想研究室主任张海燕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史研究  相似文献   

8.
祝贺陕西省国学艺术研究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 会议要我发言,我以《大西安建设与大人文》为题,讲几点自己的感想,请与会的朋友们指正. 我首先要谈"关于大西安建设". "大西安"指西起咸阳,东到西安,到渭南,再到富平的广阔地域. 报载:今年丝博会暨21届西洽会,为大西安的投资贸易合作交流重点项目签约,53个大项目,总投资2805亿元,比上届签约项目投资总额增长169%.  相似文献   

9.
西安解放后,《群众日报》从延安迁至西安出版,我和孔祥光不期而遇。那时他作校对工作。校对古称校雠:“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刘向《苟子》)没想到孔同志年逾八旬,仍然默默伏案与怨家作对,献身于文化事业,其精神令人钦佩!愿以拙笔记述他不平凡的业绩。  相似文献   

10.
正6月16日上午,由西北大学主办,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西北大学社科处承办的《关学文库》、《侯外庐著作与思想研究》学术座谈会在西北大学隆重举行。《关学文库》编委会主任、《侯外庐著作与思想研究》主编、著名史学家张岂之教授,《关学文库》主编、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刘学智,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陕西省文史研究馆)副主任徐晔,长春出版社社长郑晓辉,西北大学出版社社长马来,西北大学党委书记王亚杰、校长郭立宏、副校长  相似文献   

11.
结识克里斯多弗·里夫是在他一跃就能跳过高楼大厦的时候。那是1977年,他25岁,正在拍摄影片《超人》——一个会使他成为全美国人的偶像的角色。当时我是一名摄影师,为杂志拍名人照片,为电影拍剧照。在为《超人》拍摄剧照期间,我开始喜欢上了这位身材高大、魁梧的演员。但是,我并没有想到他会对我今后的人生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谢泳 《东方文化》2001,(6):29-35
我在《百年潮》杂志(2000年5期56页)上看到龚育之先生的一篇章《毛泽东说:可叫胡适当个图书馆长》。章说,1947年12月毛泽东在陕北一次中央会议上(也就是讨论《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那次会议上)曾说过:“可叫胡适当个图书馆馆长。革命到了南京、上海,你还捉他干什么?”据龚先生讲,这个材料是他根据陈毅的一个记录和传达而来的。他后来还就此事  相似文献   

13.
余冰 《寻根》2013,(5):119-123
《文心》是1943年在成都编辑出版的一本杂志。发行人李小珊。编辑者署文心文艺月刊社编辑部,实际的编辑人是唐振常。
  唐振常(1922-2002),四川成都人。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燕京大学宣布停办。翌年复校成都。唐振常为燕京大学新闻系学生。他晚年在《旧稿往事》中回忆:“1943年3月,我和几位初中旧同学忽然不甘寂寞,编辑出版了一个文艺杂志。这个杂志叫《文心》。”  相似文献   

14.
正2014年4月3日至5日,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西北大学承办的"清明·弘扬民族独特传统文化"学术交流会在古城西安隆重举行。来自内地和港澳台的80余位学者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与现代价值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陕西省副省长王莉霞出席开幕式并讲话;思想史家、西北大学名誉校长张岂之教授作了题为《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的主题发言。学者耿云志、赵馥洁、赵世超、洪修平、张国刚、韩震、王斯德、孙晓生、刘  相似文献   

15.
正谢谢学校有关方面和西北大学出版社共同筹划今天的学术会议,举行和报导外庐先生、汉生先生和我主编的《宋明理学史》修订新版的出版发行活动。一、为什么举行《宋明理学史》修订版发行仪式?《宋明理学史》上卷1984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下卷1987年也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经历40年风雨,今天的修订版由西北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并发布这方面的消息,我认为这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6.
正1987年到西北大学跟随先生念书,一转眼30年就过去了,我也跨过了知天命的门槛。回顾走过的人生历程,我感到在我重要的人生节点,都有先生的指点。如果没有遇到先生,我都不知道我的人生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刚到西北大学,我才22岁。20多岁是一个人人生观形成最关键的时期。我当时对"人生到底有哪些活法"、"支撑人生的支柱到底是什么"  相似文献   

17.
2012年1月,在诸学人和众师生的期盼下,我国著名史学家、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名誉所长彭树智先生的学术随笔——《两斋文明自觉论随笔》(下文简称随笔)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三卷,洋洋洒洒长达137万言。  相似文献   

18.
李声权 《世界文化》2006,(12):16-17
盖达尔是苏联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他的许多作品早在苏联时期就享有盛名,而且在历经大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名气不衰,常读常新。最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作品要数《铁木儿和他的队伍》、《远方》、《军事秘密》、《天蓝色的杯子》、《鼓手的命运》、《丘克和盖克》等。正如作家本人说的,“儿童是我的心灵,儿童是我的作品的主题……”2004年,盖达尔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俄罗斯青年诗人巴维尔·科尔帕科夫在儿童杂志《篝火》撰文写道:“苏联儿童是在读他的小说中长大的。”最后,诗人在文章的煞尾,激情奔放地号召孩子们:“读一读这些书,陶醉在遥远年代的…  相似文献   

19.
根深才能叶茂齐康今年全国政协开会期间,我和张岂之委员同在教育界一个组,他送给我由他主编的《华夏文化》杂志。我在赴会途中的汽车上,在会议间隙期间翻阅了杂志上的文章,觉得十分高兴。这是一份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性杂志,它的内涵较深,外延较广。出版这种...  相似文献   

20.
从1935年在《中学生》杂志发表《万县》到1959年《四川文学》发表《老三姐》,马识途文学完成从学生到革命家再到作家的创作嬗变。他早期的作品以诗歌为主,兼具小说、杂文,创作初期从西方小说以及中国古典小说和传奇中汲取营养,同时深受家乡四川民间艺人“摆龙门阵”手法的影响,具有“恋地情结”的地方性写作成为他最具标志性的个人风格。还原时代,溯及他与时代的“搏击”,有助于更加透彻地理解马识途早期作品的艺术变迁及其创作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