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郡姓”在中古时期有三层意思:一是对一郡大姓著姓的泛称,二是与四海大姓、州姓、县姓并列的士族等级称谓,三为北魏孝文帝定姓族后对所有入于门阀士族行列的汉人士族的总称。作为总称的郡姓,其下又有四姓和其他次高门士族诸多等级。四姓是郡姓中的一流高门,指权贵家族,其所涵盖的权贵士族在北周隋唐时期被称为山东郡姓,与之对举的关中郡姓同在孝文帝定姓族时入于门阀士族行列,又有与北朝后期关陇集团结合的政治内涵。  相似文献   

2.
"郡姓"考述     
"郡姓"在中古时期有三层意思:一是对一郡大姓著姓的泛称,二是与四海大姓、州姓、县姓并列的士族等级称谓,三为北魏孝文帝定姓族后对所有入于门阀士族行列的汉人士族的总称.作为总称的郡姓,其下又有四姓和其他次高门士族诸多等级.四姓是郡姓中的一流高门,指权贵家族,其所涵盖的权贵士族在北周隋唐时期被称为山东郡姓,与之对举的关中郡姓同在孝文帝定姓族时入于门阀士族行列,又有与北朝后期关陇集团结合的政治内涵.  相似文献   

3.
西魏北周关陇统治区内,由胡汉民众自发形成的自然聚落散布其间,这些聚落群体被称作“坞壁”或“乡村”,关陇豪右便主要生活在这些由“乡村”构建的生活世界中。关陇豪右更通过“乡里”与外界建立联系,“乡里”本身具有的阶层化功能被用来进行社会分层,关陇豪右根据各自在地方影响力的大小被区分为豪右、乡望与首望三个层级,而经由阶层分化构建出层级有序的乡里社会。  相似文献   

4.
宇文泰曾总揽西魏军政大权,并为北周的建立、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在6世纪中国封建统治者中,是颇有作为且作出过贡献的。本文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论述了宇文泰经营关陇及其对西魏政权的匡扶、关陇统治集团形成的过程。北魏末年各民族大起义,为其进入历史舞台提供了背景;524年的陇东大起义,使其得以进入关陇,扫清异已势力,奠定了关陇政治基础;魏孝武帝西迁长安,宇文泰控制关陇期间,父子数次巡幸原州;关陇统治集团的形成过程,宇文泰不但经营和凭借过原州,而且为其统治集团提拔和重用了一批原州籍人士,蔡You、李贤、田弘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5.
论“李氏将兴”——隋末唐初山东豪杰研究之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陈寅恪先生《论隋末唐初所谓“山东豪杰”》一文论述的基础上,对“山东豪杰”之说提出补充,指出隋末唐初山东豪杰分黎阳、瓦岗寨及豆子卤亢、高鸡泊两大集团,他们在政治上取向各异,其间的消长直接影响了武德贞观政治。“李氏将兴”虽在关陇集团内部提出,但也与黎阳山东豪杰有间接联系。这一系统山东豪杰从杨玄感起,就与关陇贵族建立了联盟,他们臣服于李密、李世民,是形势使然。李世民将这一联盟中关陇贵族提到为主地位,使山东豪杰为用,开创了唐代历史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北魏末年,宇文泰割据关陇,魏孝武帝因与高欢矛盾激化而率众西就宇文泰,追随魏帝或忠于魏室之山东人士也由此陆续入关.宇文泰尊立魏帝,与高欢所控制之东魏形成东、西对峙之局面.宇文泰虽以六镇鲜卑为创业基础,但人数寡少,既不足与高欢抗衡,又不能对关陇豪强形成压倒性优势,故其政策,必以调和胡汉,融冶六镇、关陇与山东人为一体为指归,形成陈寅恪先生所谓之关陇集团.西魏大统十六年,府兵组织系统正式成立,标志着关陇集团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7.
隋炀帝大业年间围绕封爵勋官制度而推行的政治改革,势在打破北周宇文泰以来实施的“关中本位政策”,通过限制、削弱关陇集团的强大势力和影响,以整饬吏政,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但其政治改革的方案未尽成熟及过急的推进,未能与建立民生顺遂、团结安定的政治局面相结合起来,终因其暴政引致严重的统治危机,从而使杨玄感这样的政治野心家为维护关陇集团既得的地位和利益乘机而起。  相似文献   

8.
论李德林     
张兢兢 《文教资料》2013,(36):90-94
李德林是隋初著名政治家,以旧齐士人身份入仕北周,逐渐受到重用,后进入杨坚幕府,为杨坚出谋划策,成为杨坚集团的重要人物.在周隋嬗代之际,李德林在为杨坚夺取政权、平定叛乱以至平陈战争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统一进程,并且参与了隋初的制度建设,居功至伟.但是李德林始终没有得到隋文帝的信任,十余年间不予徙级,后遭谮竞至贬死.在纷繁复杂的隋初政局中,作为山东士族在朝领袖的李德林,与隋文帝为首的关陇集团在政治理念上存在深刻矛盾,最终导致了其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9.
河东地处黄河中游,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制关中之肘腋。临河南之肩背,表里山河,擅金汤之固”,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名享字内。“河东”之名起源于秦,历代隶属和领辖县邑都有变更.地理形胜特异.文物古迹繁盛。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十分丰厚。其利用和开发前景广阔,是旅游和投资者向往追求的胜地。  相似文献   

10.
北魏政权下的河东裴氏,有南北两大地域来源。北地裴氏加入北魏政权大多在河东地归于北魏之后,有的房支甚至迟至孝文帝时。南来吴裴房支在裴叔业举地降魏后颇受隆遇,主要成员居于京师洛阳,而非仍宅南境;亦有疏支远宗仍居于寿阳,或北上与河东本宗合流。  相似文献   

11.
河东盐池神话传说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在河东历史发展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论是盐池形成的传说、还是盐业技术演进、盐工反抗斗争的故事,都反映了盐在政权更替、社会进步、人类生活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对其进行挖掘研究,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12.
以明清时代的河东书院为例,探讨中国古代书院园林建筑模式及其所蕴涵的设计思想与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书院作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场所,不仅在建筑特点上体现了天人合一、尚中等儒家哲思,更强调了“以人为本,寓教于景”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境界,将儒家伦理秩序、“忠顺”与“比德”观念和知行合一的践行思想都融入其中,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关汉卿籍贯有“大都”“祁州”河东三说,但从史籍记载、关氏作品语言特持、题材地域性及关氏与关羽关系等诸方面看,“河东说”最具优势。其它两说都有不足。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江都之变爆发原因的分析,以为这是由于隋炀帝大量任用出身于山东、江左的非关陇集团人士,并将权力中心迁至江淮地区的江都,打破了宇文泰建立的关中本位政策,特别是宇文述在江都死后,以宇文化及为首的关陇集团成员及其子弟失去了中枢权力,政局完全被非关陇集团所控制,导致了双方矛盾激化,最终爆发了这场政变。  相似文献   

15.
北周、隋、唐初的士族政策与政治秩序的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北周后期至唐初的统一进程中,统治集团藉士族政策以调整、重建政治秩序。周隋政权强制将山东士族从其宗族乡里基础中分离出来,却因缺乏制度化的手段而受挫,造成中央政权与地方权力集团的矛盾激化。初唐政权兼顾政权社会基础和官僚体系效能的平衡,编纂士族谱系,使士族的中央化进程走上了制度化的道路,确立了稳定、和谐的政治秩序。  相似文献   

16.
陈寅恪先生提炼形成的"关陇集团"概念,是隋唐史研究中重要的理论工具。然而,有些学者在运用这一工具研究具体历史时,并未准确理解该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基本边界。陈先生在其《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强调的"关陇集团"概念界限,主要由当时制度结构设计的格局决定。关陇集团以府兵制为中心,科举制则是破坏关陇集团的重要因素,关陇集团分化与瓦解的过程正体现在府兵制与科举制两种制度兴替更张的变革之中。  相似文献   

17.
隋文帝杨坚通过宫廷政变得到了北周的天下进而建立了隋朝。隋文帝能够实现这一系列的政治抱负,除了与他本人的政治才干有关之外,他身边的功臣集团在整个过程当中给了他莫大的帮助。然而在隋朝天下逐渐稳定之后,隋文帝与功臣集团之间的关系却不断地恶化。隋文帝的功臣集团多为北周关陇武将,隋文帝在得到了天下之后开始采用各种方法抑制这些功臣,于是,功臣集团也逐渐地对隋文帝不满,矛盾逐渐激化,同时随着历史发展的需要,功臣集团的成员逐渐被隋文帝或贬或杀,退出了政治舞台。  相似文献   

18.
魏晋隋唐时期的河东裴氏是著名的门阀士族之一。西晋时,它与琅王牙王氏齐名;唐代,它出现了十七名宰相,对当时的历史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大量唐代河东裴氏墓志的出土,为解决其族源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河东裴氏“与秦同祖”,其直接祖先是春秋时期秦桓公之子钅咸  相似文献   

19.
著姓,或曰右姓、大姓,是汉魏封建社会中一个特殊阶层。北朝时按分布与地望分列出郡姓、吴姓、虏姓三大体系。其间,似未包括名扬天下的另一个著姓群,即河西著姓群。河西著姓又被称为“西土著姓”。其主体是凉州域内的高门世族,汉、魏、晋、凉时期,这样的家族略见于史传者不下十数个,在长达二、三百年的时间内,这个社会群曾有过令人瞩目的历史活动。特别是在“五凉”时期,因着特定历史条件所提供的机遇,其社会能量  相似文献   

20.
以辛亥革命全局与发展进程为背景,回顾山西河东的光复,探析河东辛亥革命的功绩、地位、影响和经验。河东一度成为山西辛亥革命及其政权的一个中心,是实施"南响北应"战略和晋秦、晋燕联合方略的重要地区。河东党人及河东地区对山西乃至全国辛亥革命作出特殊贡献,有历史文化、新生社会力量、民众反清反帝斗争等成因,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