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课程标准》第四章明确提出:“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和赞赏。”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实施赏识教育,让学生在赏识中健康成长,是新时期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那么如何实施赏识教育,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学会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教师要得到学生的拥护和爱戴,就要首先学会爱护学生。这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一个基本要求。教学中我始终坚信,只要付出爱心,就能收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生活上体贴学生,发现学生病了,我都能及时送去温暖的话语,…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由于一些教师没有正确理解新课标的含义,导致了对教师主导性的片面理解:过于强调对学生的赏识教育,忽略惩戒教育;过于强调学生“主体”,而削弱教师“主导”作用.在新课标下,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并通过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调控来发挥其主导作用,使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动学习,以此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论述了“赏识——成功”教育的含义、特殊教育学校实施这一管理模式的的必要性以及对特殊教育教师提出的更高的工作要求,并总结出实施“赏识——成功”教育的主要方法为表扬、信任、关注和团队精神的教育等等。阐述了实施“赏识——成功”教育所需营造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4.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将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要做到:1.赏识学生、多鼓励学生。“学生都是朝着教师鼓励的方向发展”、“生活在赞美声中的学生学会了自信,生活在批评声中的学生学会了指责……”。马太效应说明了一个道理:没有哪个学生不期盼老师的赏识,没有哪个老师的赏识不会激发学生的潜能。托尔斯泰说过:“激励能使人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促使他人创造奇迹的催化剂和导火线。”因此,教师要用经常的鼓励和赞美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如要经常说:“回答得真好。”“你真棒。”…  相似文献   

5.
在新一轮的新课程改革中,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教师能否实现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那么新课程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有何要求呢?简单地说就是变“独白式”教育为“对话”式教育。  相似文献   

6.
张永明 《教书育人》2006,(11):28-29
“报告式”教师培训不适应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实施要求有效的教师培训。几乎所有对新课程实验学校做过调查研究的人都在自己的调查报告中建议:“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但目前大多数新课程培训的内容和形式都缺乏实用性。笔者不久前对甘肃陇南实施新课程的几所小学进行了调查,发现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性很不理想,“新课程,旧讲法”的现象很普遍。分析原因之一,是由于我们高代价的新课程教师培训缺乏实用性而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调查中,教师谈到:  相似文献   

7.
一位哲人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而赏识、赞扬、鼓励正是对人的肯定的表现,是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所必须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而作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教师都得不到赏识,都不能抬起头来走路,又何以去赏识学生,让学生抬起头来走路?一位优秀教师说得好:“得到赏识的教师笑是甜的,不被理睬的教师笑是淡的,受指责和打击的教师笑是苦的。”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到,经常得到赏识的教师精神愉快,情绪乐观,而且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发展欲望和十足的…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核心理念,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赏识教育的创始人周弘对其女儿赏识教育的成功案例被新闻媒体报道后,在中国出现了赏识教育的热潮,推崇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赏识和肯定教育思想的提出,令许多教师谨记“教鞭下有‘瓦特’,冷眼中有‘牛顿’。讥笑中有‘爱迪生”’,对学生不敢说“不”。  相似文献   

9.
在新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了教师对学生的鼓励与赏识,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性,从而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又加上《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教育法律法规对“教师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规定,因此让许多教师谈“惩”色变,唯恐因此而遭到学生家长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责骂和批评,甚至因此而惹上官司,所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小心谨慎,如履薄冰,对违纪学生不敢批评,就即使稍加批评,也只是轻拂一缕“春风”,平时更是大力实施鼓励与赏识的“政策”。这的确有效地保护了学生的合法权益,然而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却有不利的一面。1·过度的…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倡导激励教育、赏识教育,而赏识教育的核心是赏识学生,多给学生赞赏和鼓励,会对学生产生积极而神奇的作用。然而,时下在一些地方,赏识教育却走人了另端,成了纯粹的“表扬”教育。课堂上,“你真棒!”“很了不起!”等赞赏性语言漫天飞,教师不分场合、不看对象、不辨真伪,随意评价,课堂严重发烧。  相似文献   

11.
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由此开展赏识教育是必要的。近年来,我国教育大力倡导赏识激励教育,强调教师要有爱心,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理等对待学生。然而学校不是工厂,教育工作也不是生产线,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尊重、理解、宽容和赏识并不是唯一的教育手段。我以为,惩罚在教育中也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12.
一、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教育行为的现状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从教育思想到教学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核心是改革陈旧的教育观念、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要达到改革的目的,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转变教师的角色。虽然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发言人”的身份。教师也明确新课程教师角色的要求,但现实却是大多数教师在“穿新鞋、走老路”。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一些陈旧的教育行为。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已经如火如荼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了,人们都对新课程的实施寄予着厚望。但怎样能够更好的认识新课程的发展与实施。是个值得反复思考、认真学习的问题。头脑简单的我。如果总是阅读过于理论的书,头是要胀大的。变得像空中的云朵一样绵软与虚浮。幸而朋友赠与我一本书,名为《赏识你的孩子》,出自周弘之手。周弘用这套赏识教育理论培养了一大批早慧聋童和问题儿童,取得了巨大成功!也由一位普通父亲而被誉为“赏识教育专家”!消息传来,恍如神话。赏识教育成为了备受教育界推崇的一种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4.
在赏识教育的实施中,部分教育者误解、滥用赏识教育,致使赏识教育走入了“误区”。本文试对赏识教育进行深刻的实践反思,以期帮助家长及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全面客观地认识赏识教育,从而正确地实施赏识教育,达到赏识教育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角色和专业自主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也对教师素养提出了高要求: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具备课程生成能力,成为人们对新型教师的基本要求。在改革背景下,在音乐新课程全面实施的过程中,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实施者的音乐教师更应具有课程意识。下面从“课程意识”的三个维度来谈谈自己是如何理解、把握、实施新课程的。  相似文献   

16.
杨兵 《甘肃教育》2007,(10X):13-13
新课程强调尊重、赏识学生,其实质是强调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人格,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应该说新课程倡导尊重、赏识,这对于保护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无疑是很有必要的。可是,如何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适宜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尊重”的意识?结合实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实施中的“理制冲突”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理念的制度化转换是课程实施成功的保证。然而在新课程实施中,学校管理制度与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之间存在相互矛盾即“理制冲突”问题。这使得教师止于对新课程教育理念的言说,而难以转化为实际的课堂教学行为。为此需要以新课程教育理念为引导进行学校管理制度创新,实现教育理念的制度化转换,以保证教师的教育行为在制度约束与激励下符合新课程教育理念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谈思想品德新课程的学生资源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实施一年多来,许多教师感到课程资源缺乏,特别是一批老教师,由于网络学习能力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要大量搜集辅助教学的资料十分困难。其实,许多资源就在我们身边,正如新课程理念所述:“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对待教师的人本是学校人本观念最根本的内涵,教师是学校的核心要素之一,教师的责任心,教师能力的发挥,教师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是学校的宝贵的财富,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力。孩子需要赏识,教师同样需要赏识。作为一个幼教管理工作者,在要求教师对学生施以赏识教育的同时,更要赏识我们的教师。  相似文献   

2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指出:“在当今,从教师在教育系统中的作用看,教师与科研人员的职责趋向一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科研已经成为教师的主要职责之一,“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是时代发展对教师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