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侯嬴自刎究竟是为什么?──与谯义三同志商榷河北张家口市第二职业中学张桂芬读了《中学语文教学》1994年第5期《且说侯嬴之死》一文(以下简称《且文》)深受启发。然而,《且文》把侯嬴的自刎,看作他为免受“延颈遭戮”之辱,不得已无可奈何的表现,就未免欠妥了...  相似文献   

2.
《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侯赢,也是司马迁精心描写、倾心歌颂的人物,不可忽视。尤其当信陵君危难之时,侯赢分析了局势,献窃符矫夺晋鄙兵之良策,荐朱亥助他成功,一切安排停当之后,即出人意料之对信陵君说:“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刭,以送公子。”此处真是惊心动魄,令人咋舌!侯赢为什么一定要用死来送信陵富呢?这种死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按照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第三册)的看法,即侯赢的死,“体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时代风尚。”似乎也解释的通。战国时期的确不乏先例:晋国豫让漆身吞炭为智伯死;荆轲图穷匕首见刺秦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6年12期载张雅珩先生《候赢“北向自刭”为哪般》一文(以下简称张文),论及高中语文第四册《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侯赢之死,笔者读后存有异议,愿与张雅珩先生商榷。原因一,张文认为侯赢自刭“为坚定信陵君夺晋鄙军权来却秦救越的信念。”笔者认为此说不能令人信服。此说前提是侯赢忧虑怀疑信陵君的救  相似文献   

4.
《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其主题是歌颂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和侯赢的“士为知己者死”。而这个主题又是通过“窃符救赵”这个中心事件来表现的。信陵君最终却秦存赵,是与侯赢的谋划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5.
<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其主题足歌颂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和侯赢的"士为知己者死",而这个主题义是通过"窃符救赵"这个中心事件来表现的.信陵君最终却秦存赵.是与侯赢的谋划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6.
陈友良老师在《侯赢为何自刭》(《语知识》2003年9期)一中把侯赢自刭的原因归结为“士为知己死”.我认为这是不够具体的。侯赢的自刭.  相似文献   

7.
虚伪的侯赢     
高中语文课本里有一篇《信陵君窃符救赵》,其中写到一个隐士侯赢。这个侯赢在文章中是以一个聪明过人的义士形象出现的,但我仔细品读,却总觉得侯赢这个人非常虚伪。你看,侯赢在信陵君“亲枉车骑”迎他赴宴时,先是“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然后又是让公子执辔至市屠中“见其客朱亥”,“故久立与其客语”。他这一系列活动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信陵君府上“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等待公子“举酒”,而公子却因为他的缘故慢待满堂宾客。而侯赢却口口声声邀功说“欲就公子之名”。他究竟是成就了公子之名,还是败坏了公子之名?难道…  相似文献   

8.
《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写信陵君大宴宾客招待侯赢时,侯赢对信陵君说“今日赢之为公子亦足矣。赢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人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然赢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赢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信陵君听后“于是罢酒”,结束了宴会。侯赢考虑到主宾关系,加之又是宴会场所,话说得非常委婉,其言外之意是:对你的礼遇的真诚,我经过考察,已得  相似文献   

9.
在学习《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如何理解侯赢在信陵君为迎他而摆的酒席宴上的一段肺腑之言,尤其是“今公子故过之”一句,是能否准确把握信陵君及侯赢二人思想性格的一个关键。多年来,教材将此句中的“故”释为“特意”,将该句翻译为“现在公子特意地(同我,即信陵君)去访问朋友”。笔者认为这种训释和翻译曲解了侯赢话中的本意,是欠准确的,“特意”之说难以令人信服。文章阐述几点理由。  相似文献   

10.
在高中语文教材《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侯赢与公子诀别时说:“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目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待公子至晋鄙军之日,侯生果以自杀之举兑现了他的诺言。很多学生对此不解:“送行的方式有多种,侯生却为何选择自杀的方式?这岂不是太不珍爱自己的生命了吗?”其实,侯生的自杀之举,是他在当时的情况之下唯一正确的选择,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这里略作概述,以解疑窦。  相似文献   

11.
众星拱月耀日光华──《信陵君窃符求赵》衬托手法的运用高成英高中语文第四册中《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是从古典名著《史记》中节选的。写的是魏国公子信陵君接交侯赢成为知己;通过侯赢献计,窃取兵符,解救赵国的故事。文中主要人物是信陵君。他是当时魏王的同父异母兄...  相似文献   

12.
几条注释辨     
一、不宜有所过(《信陵君窃符救赵》) 教材上注:“不宜再去访问别人。” 按教材上的这一注释,主语当是侯赢,那么与下句“今公子故过之”(即“今  相似文献   

13.
虚伪的侯赢     
高中语课本里有一篇《信陵君窃符救赵》,其中写到一个隐士侯赢。这个侯赢在章中是以一个聪明过人的义士形象出现的,但我仔细品读,却总觉得侯赢这个人非常虚伪。  相似文献   

14.
说“赋”     
在中国文学史上,“赋”既是诗的“六义”之一,又是一种特殊的文体,故特受学人重视。班团说:“赋者,古诗之流也”(《两都赋序》),又说:“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郑玄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毛诗笺》);刘勰则说:“赋者,铺也.铺采离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而朱熹又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诗集传》)凡此种种,释义不一。然则“赋”字本义如何?它与诗之“六义”和文体之“赋”有何关系?看来仍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下面让我们从“赋”字本义谈起.一、…  相似文献   

15.
滕朝阳 《教育》2009,(2):11-11
孔老夫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我反其,道而用之,来一个“未知死,焉知生”。这倒不是故意抬杠。事实上,由生论死与由死论生,部是关于生命的认知实践,所不同者在切入角度和切入方向刚好相反而已。  相似文献   

16.
高中第三册《信陵君窃符救赵》一课中,“今日赢之为公子亦足矣”一句的注释为“今天我侯赢难为公子也够了。为,使动用法。一本作羞。”一些参考书也都是这个讲法。但是我反复阅  相似文献   

17.
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屈原为什么“自投汨罗”?侯赢为什么“北乡自刭”?还有屈原、李广、田光、程婴、公孙杵臼,他们有机会生。但是选择了死。有些人应该去死的,韩信“胯下受辱”,管仲“幽囚受辱”,司马迁宫刑受辱,但是他们选择了生。从直接的因果联系上看,有些问题好回答,有些并不好回答甚至无法回答.因为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是涉及生死观的大问题。就如同哈姆雷特说的,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这个问题的探讨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司马迁的理想人格,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有意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尤能培育他们在更广视阈内的思考的能力、思辨归纳的能力,进而有所发现。  相似文献   

18.
侯嬴“北向自刭”为哪般?张雅珩课文《信陵君窃符救赵》写道,当侯嬴替信陵君安排妥“窃符救赵”的良谋后,却出人意料地对信陵君说:“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北向自刭。”侯嬴为什么一定要以死来送信陵君呢?这种死有什么意义呢?许多资料都简括为“士为知己者...  相似文献   

19.
“义”作何解?古往今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曰:“义”者,“仪”也;二曰:“义”者,“善”也;三曰:’‘义”者,“宜’也。“仪”说者认为,“义”原意是仪表,是人的外在形式,《诗经》曰:“人而无仪,不死何为?”大概从那时开始,人们逐渐把外在容貌行为的“仪”演变成内在的人的行为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义”。“善”说者认为,“义”就是善,指人走正路,不走邪路。《孟子·离娄上》载:“孟子曰:“……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所谓“人皆有所不为,达于其所为,义也”,是说人都有不应当干的…  相似文献   

20.
关于《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侯赢为何自刭”这一问题,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侯赢自刭是害怕魏王追究他的责任。因为他所献的盗兵符、椎晋鄙的奇谋,都犯有欺君之罪,公子一走,魏王追究责任,侯赢难逃其咎,因而自杀是他明智的选择。这样的观点,貌似理由充分,但仍没有说到问题的关键上。依笔者愚见,“士为知己者死”这一价值取向,才是侯赢自刭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