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广州南越王墓鼓腹型句鑃的出土将该乐器的使用时间下延至西汉初期,也将其流行地域扩至岭南地区。作为南国汉代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珍品,8件成套的编乐句鑃不仅是岭南与江南吴越地区青铜文化交流的物证,也是南越国对吴越和中原音乐文化进行吸纳、再创造的例证,其对于研究西汉南越国音乐艺术和音乐机构“乐府”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
笔者于1991年和1993暑假都去南国深圳旅游并小住,全然因职业兴趣关系,先后两次去位于广州市区西北部的象岗西汉南越王墓及其新建之博物馆参观,并作详细记录,现经整理,撰成本文。 一、历史上记载的南越 秦末汉初,于今岭南之地,曾建有南越国,立国者赵佗、称南越武王,五传帝位,凡93年。据历史记载,赵佗治国“甚有文理”,其政治建制参仿秦汉,同时推广“和集百越”的民族政策,从而促进了汉、越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南越王赵佗是在岭南实行封建割据,建国称王的第一人.《史记·南越尉佗列传》是记录此史事的最早记载.因而,它是我们研究南越国历史的重要文献材料.余积年有志于南越国史之探索,仅就管窥之见,对此列传略作笺证.  相似文献   

4.
论沂南古画像石墓的年代及墓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沂南县北寨古画像石墓发掘40余年来,其造墓年代及墓主姓名一直未能明确认定。笔者初步推定石墓建于西汉前期,即公元前183年(高后五年)前后,墓主是阳都敬侯丁复。关于建墓年代的推定,基于如下理由:石墓建筑风格具有西汉前期的显著特点;石墓画像中的历史故事画均取材于西汉初年以前的人和事,其中的乐舞百戏图再现了西汉前期首都长安乐舞百戏的场面,其中的神话人物、奇禽异兽是西汉前期宫殿墓室壁画的主要内容。这些画像也反映出西汉前期的一些习俗制度。关于墓主,《发掘报告》从画像的内容推定出墓主的身份:大地主,大官僚,领兵战胜过胡人;但因在石墓建造年代上推断失当,故未能找到墓主人选。据史料分析,把西汉前期的阳都敬侯丁复推定为墓主,是更为接近历史真实的  相似文献   

5.
<正>2021年广州市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第26题,以南越王墓和南越国宫署遗址考古材料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对秦汉时期南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南越地区与汉、楚、越、巴蜀、中原地区经济文化联系情况的认识,目的是加强学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认识,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该题第2问,利用南越国宫署遗址考古地层关键柱这一特别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秦汉以来中国朝代顺序的掌握情况和对历史时间内涵的理解情况,引导学生从实践角度,运用假物得姿和即实求虚的方法认识历史时间。下面就该问题做简要分析,请同行予以指正。  相似文献   

6.
近十余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秦汉时期南越国历史及岭南文化继续展开集中的研究。具体的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南越国的考古发掘报告;南越国遗址和建筑成就的研究;南越国遗物研究;南越国墓葬研究;南越国重要历史人物研究;南越国对内对外关系及经济文化交流研究;南越国人民生活习俗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作为建构岭南历史记忆的重要源流,南越国及南越史一直是岭南文化发展的焦点所在。中国史界对岭南早期国家文明的认识一直建立在极其有限的历史文本基础之上。及至晚近,粤人学术活动活跃,积极搜寻,"考古"发掘出南越文明的物质和文化证据,才开启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南越历史研究。其中,20世纪30年代广州黄花考古学院的研究工作尤具开创意义,其代表人物谢英伯、胡肇椿等人的学术活动与地方展览会、本土博物馆、公立机构以及社会人士所开展的收藏、发掘和研究合力构成了当时南越文明研究的主导力量,展示了本地知识分子的乡土情怀和历史叙事方式,实现了从"边裔"到乡邦的转变,也对同时期广东文化研究取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西安市长安区西北政法学院西汉张汤墓发掘简报》和《赤仄五铢钱的新验证——从西汉御史大夫张汤墓考古发掘谈起》两篇文章公布资料和论证有一些自相矛盾之处,如墓葬方向、甬道的概念、年代论证、论据与结论无因果关系等。该墓出土的五铢钱应是武帝时期的三官五铢,而不是所谓的郡国五铢和赤仄五铢钱,这就从时代上排除了该墓主为武帝时期的御史张汤的可能性。再从墓葬年代、墓葬出土铜印章等探讨该墓主不是武帝时期的御史张汤,两者只是同名同姓而已。文末探讨了赤仄五铢钱的相关问题,如其铸造年代、御史大夫张汤是否参与赤仄五铢的铸造,是否为专用钱以及所谓的新标准问题等。  相似文献   

9.
赵佗在秦末乱局中,不仅继承了南海郡尉任嚣的政治遗嘱,而且有所突破和创新,最终形成了岭南为本、大义为先的自备待变战略构思。赵佗运用这种战略思想,兼并岭南三郡建立了南越国,突破了南海郡一郡的立国范围;促进中原移民和当地越人的融合,扩大了南越国的立国基础;不奉秦朔,加速秦朝灭亡;不逐鹿中原,促进了西汉的建立;大义归汉,维护了天下一统。自备中,包含了许多科学治理南越的措施,待变中包含了很多审时度势作出科学判断的思考。自备待变战略思想的成功运用,是赵佗和南越国得以屹立于历史长河的基础,古诗中多有对其的正面评价。石家庄应大力宣传和发展赵佗文化。  相似文献   

10.
《西安市长安区西北政法学院西汉张汤墓发掘简报》和《赤仄五铢钱的新验证——从西汉御史大夫张汤墓考古发掘谈起》两篇文章公布资料和论证有一些自相矛盾之处,如墓葬方向、甬道的概念、年代论证、论据与结论无因果关系等。该墓出土的五铢钱应是武帝时期的三官五铢,而不是所谓的郡国五铢和赤仄五铢钱,这就从时代上排除了该墓主为武帝时期的御史张汤的可能性。再从墓葬年代、墓葬出土铜印章等探讨该墓主不是武帝时期的御史张汤,两者只是同名同姓而已。文末探讨了赤仄五铢钱的相关问题,如其铸造年代、御史大夫张汤是否参与赤仄五铢的铸造,是否为专用钱以及所谓的新标准问题等。  相似文献   

11.
《华商报》2 0 0 1年 1月 1 8日发表题为《夜郎古国“沉睡”沅陵》的文章 ,认为湖南沅陵县城南古城址西山墓区中的大型西汉墓为古夜郎国 ,值得商榷。实事是 ,楚之黔中郡城非秦代同郡之城 ,更非古夜郎国王城。上述沅陵西汉墓当为汉景帝之子、长沙国王刘发之后裔墓。  相似文献   

12.
《华商报》2001年1月18日发表题为《夜郎古国“沉睡”沅陵》的文章,认为湖南沅陵县城南古城址西山墓区中的大型西汉墓为古夜郎国,值得商榷。实事是,楚之黔中郡城非秦代同郡之城,更非古夜郎国王城。上述沅陵西汉墓当为汉景帝之子,长沙国土刘发之后裔墓。  相似文献   

13.
南越国史论证两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对南越国史的研究正在深入.一九八三年十月,广州象岗山南越王墓的发现,更为南越国史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极其丰富的物证.但是,在研究中 ,有些提法似乎悖离了史实,有澄清的必要;有的问题则值得进一步探讨.下面仅就其中两则,谈点管见,不妥之处,祈请同行斧正.  相似文献   

14.
山东沂南北寨画像石墓的年代及墓主是何人的研究 ,2 0世纪 60年代以后 ,又活跃起来 ,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说法 :1 .主张墓建成于西汉高后五年 ,墓主为阳都敬侯丁复 ;2 .墓建成于东汉末年 ,下限不晚于献帝初平四年 ,墓主为诸葛亮之父诸葛 ;3.墓建成于西晋初年 ,墓主为曾经参加伐蜀的诸葛绪。本文分析了以上三说 ,认为西汉丁复说与西晋诸葛绪说 ,从考古资料取证 ,证明都不能成立。东汉说论定建墓年代 ,其说可信 ,但指墓主为诸葛 ,则证据不足。最后提出墓主应是琅邪王刘容之弟 ,阳都侯、九江太守刘邈。  相似文献   

15.
沂南北寨画像石墓自1954年正式科学发掘以来,就墓葬的建造年代、墓主归属的考证,已有许多学者进行了探讨.作者针对近年来出现的"西汉说"与"西晋说"两种不同的认识提出质疑.同时,笔者根据近年来考古研究的新成果,就自己多年主张的北寨墓"东汉说"作了进一步阐述.还回顾了40年前考古、史学界关于北寨墓年代的那场持续数年之久的笔墨官司.本文再次强调北寨画像石墓主应为东汉末年献帝时任太山郡丞的诸葛珪.最后,文末还披露了北寨汉画像石墓内的考古新发现,指出该墓曾被金元时期的入侵者盗掘过.  相似文献   

16.
秦汉时期的帝陵、诸侯王大墓的相关设计与建造皆反映了《周易》文化。秦始皇陵“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建制及其覆斗形封土、汉代帝陵陵园的方圆设计、西汉诸侯王陪葬墓上圆下方的形制等,皆是《周易》天人观的反映;秦始皇陵“陵墓若都邑”的制度、西汉帝陵与都城的方位设计以及西汉诸侯王墓和王后墓规模的大小之别等,均是《周易》阴阳观的体现;秦始皇陵内城居外城中央以及封土位居帝陵内城南部中央的布局、西汉帝陵的墓室称作“方中”的现象、西汉帝陵墓室位于陵园的居中位置等,皆是《周易》尚中观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17.
丁锡国 《神州学人》2000,(12):36-37
考古专家经过15个月的勘探发掘,在山东省济南市附近发现了占地达2万平方米的西汉早期诸侯王墓。这座距今已2100多年的陵墓,被认为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西汉王陵。  相似文献   

18.
淮阳高庄战国墓,是迄今为止淮阴地区已发掘的最大墓葬,也是苏北地区最大的先秦墓,在淮阴高庄墓的发现已届二十周年之际,对于该墓的发现和研究进行口问和总结,将有助于先秦考古和对本地区文明进程的认识。一、高庄墓的发现和特点高庄墓位于淮阴清浦区城南乡高庄村,这里是西汉军事家韩信的故里,韩信母亲墓就在高在墓附近,其正北方是韩信城遗址,西方是漂母墓,正西们南些是秦汉淮阴故城(今谁阴县码头镇),城内有胯下桥、漂母岸等历史遗迹。1978年3月26日,城南乡农民在此挖水沟时发现了这座古墓,淮阴市博物馆闻讯后,立即对该墓进…  相似文献   

19.
有学者认为岷江上游的羌人是在西汉之后才有的。岷江上游的羌人聚居地长期流传《木姐珠与斗安珠》和《羌戈大战》这两部长诗,其内容不仅与羌族历史有关,而且可以认为是对岷江上游自古有羌人的证明。《后汉书·西羌传》《新唐书·吐蕃传》等古代文献及现代考古也证明岷江上游自古就有羌人,这些羌人有相当部分是从西北迁来的。古蜀国也起源于黄帝的子孙,属于古羌人的族系。  相似文献   

20.
两汉三国时期岭南地区已经生长有耶悉茗,指甲花、豆蔻花、水蕉花、金银花、鹿葱、蜜香树等数种观赏植物。有的是自国外移植岭南,有的是岭南土生土长。其中一些自西汉中期传入中原,不仅用于观赏,也可作蔬菜,还可作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