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从1992年踏上讲台,至今17年了。17年里,我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成长为宿迁市名教师;从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成长为宿迁市优秀班主任、江苏省先进个人;从一个不喜欢语文的年轻教师,成长为每年在省级报刊发表不少文章、深深爱上语文的小学教师。是谁伴我一路走来,不断指引我,帮助我?是《小学教学》!细细想来,我之所以在教学上有点收获.是因有幸结识了《小学教学》.  相似文献   

2.
我在《宁夏教育》发表第一篇文章是1994年,到现在已整整十年了、不经意中,发现《宁夏教育》记载了我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成长的历程。我在《宁夏教育》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充分利用教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与质量》,2003年又发表了《新课程的语文教材观》,这其中反映了我对语文教材认识的不断深入、十年前我认为“教师要教好语文首先要  相似文献   

3.
张菁 《教育》2011,(9):61-61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换言之,要成为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哪几件事?正是基于以上的思考,作者本着自己对“优秀”的理解,结合个人的成长经历,加上对时下教育热点话题的思索,写成这本《优秀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  相似文献   

4.
房学纯 《辅导员》2011,(24):47-48
一个语文教师具备哪些素养才算优秀?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三步境界.即“语文教师成长的三境界”:知识型一艺术型一思想型。  相似文献   

5.
翻开新到的《江西教育》2000年第5期 ,我猛然发现 ,下一期就是《江西教育》总第500期了。作为《江西教育》的忠实读者 ,我由衷地为《江西教育》感到骄傲 ,感到自豪 ,同时衷心地为《江西教育》祝福。在众多的教育类刊物中 ,《江西教育》是我最钟爱的一种。这不仅是因为《江西教育》立足江西 ,面向老区 ,贴近教育 ,贴近教师 ,更是因为《江西教育》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犹如一盏指路明灯 ,引导我从幼稚走向成熟 ,走向成功。漫漫人生路 ,《江西教育》已成为我的良师 ,我的益友。二十多年前 ,我刚刚登上讲台时 ,面对几十双求知若渴的眼睛 ,我…  相似文献   

6.
从1972年做小学教师至今,我已在教育岗位上走过了41个年头,其间做语文教师也有30多年了,在光明小学师从北京市老一辈著名特级教师叶多嘉先生。我的成长得益于光明小学历任校长的悉心培养,得益于师傅叶老师的耳提面命,得益于光明小学优秀团队的支持与激励。我做语文教师以来,曾经参与或主持研究过《读写结合》、  相似文献   

7.
28年前.在南昌师范学校读书时,我便在桌上竖起了一道座右铭:“人文日新.从青年起;青年日新,从晨读起;晨读日新,从《江西教育》起。”这“情结”.伴我走过学生时代,走过教师生涯.走上教育局副局长岗位……28年.晨读之际。沉浸其中,慢慢感悟.渐渐成长。乐之不疲……受父辈的熏陶.高中毕业后,  相似文献   

8.
2000年,我园迁址扩园,班级从原来的8个班扩大到16个班,因此,引进了一大批新教师。如何使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工作?如何使他们学习理解、贯彻实施《纲要》的新教育理念?如何加快他们的专业化成长?是我园追在眉睫的首要任务。对新教师的培训工作,成为了我园的工作重点。为了了解新教师在成长道路上的感受、收获及需求,为了总结和改进我园在加快新教师成长路径中采取的策略,我们与新教师摆“龙门阵”,交流述说自己的教育教学成长故事,回顾反思新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第六届"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于2012年11月4日在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名人灿若群星、语文教育土壤肥沃的江西——历史名校南昌市第二中学圆满落下帷幕。"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是由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叶圣陶研究会、《语文世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读写月报》《语文月刊》《语文学习》联合举办的一项盛大活动。活动目的在于弘扬语文教育优秀传统,贯彻教育教学新理念,培养和推出新型语  相似文献   

10.
近日.跟同事谈起教师这个话题.不免让我想起吴非先生的教育随笔集《不跪着教书》中令人欣赏的几句话:“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都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的确。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嘹望者.嘹望者都没有了思想.学生岂不迷失了成长的方向?那么.教师如何才能让自己的教育思想更富有呢?  相似文献   

11.
2010年《江西教育》第1—2期“师路心语”专栏里曾刊发了一篇题为“我们距离幸福有多远”随笔类的文章。这个看似平淡无奇的题目.却在我心里掀起一阵涟漪.我想到了肖川教授在《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一书中的一段话:“一个懂得休闲的教师大抵是一个很有生活情趣的教师.他做人不会枯燥,讲课不会干涩。一个懂得休闲的教师大抵是一个懂得装点教育的人.他知道如何让教育芳香弥漫。”  相似文献   

12.
赵昆华 《云南教育》2008,(20):35-35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于一名教师来说,我却认为《云南教育》是我成长的摇篮。我和《云南教育》结缘10多年,是它给予我帮助、给予我力量,伴随我成长.让我从一名教育经验不丰富的教师成长为学校的骨干教师。10多年来,我既是《云南教育》的作者,又是《云南教育》忠实的读者,它是我的良师益友。从理论到实践,给予我滋润,不断丰富我的教育教学经验;是它使我成为思想者,我把在教学中的探索、思考和成功的经验反馈给《云南教育》,  相似文献   

13.
2000年10月订阅杂志时.我在《全国报刊杂志目录》中得知江西出版着一份《教师博览》,我减少了往年订阅的一份教育杂志.改订《教师博览》。2001年第1期《教师博览》到手,美轮美奂的封页及目录中的17个栏目给我清新欣喜的感觉.阅读杂志中的每一篇文章.既像平易近人的大师给我诠释教育的精髓.又如学养丰厚的智者给我讲述智慧的教育故事.疲惫的我犹如吃到了从未尝过的滋补珍品.心旷神怡一词不足以表达我如释重负的感觉。  相似文献   

14.
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改革让每一位教师开始重新考虑如何去教育和培养学生。只有具备了优秀素质能力的教师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那么.如何看待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呢?特级教师于漪说:“语文教育的质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韩素芬 《考试周刊》2011,(41):231-232
教师的成长和幼儿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体,只有教师持续不断地发展才能不断地为幼儿提供有意义的学习经验,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怎样获得专业成长?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专业化呢?"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是‘研究’,而学会反思是研究的根本。自《纲要》实施以来,我园以《纲要》为指针,全面开展教研活动,让教师从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入手,学会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逐步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相似文献   

16.
计琳 《上海教育》2011,(2):12-13
《上海教育》:在您从教60年之际,重新回味"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句话,令人感触良多。今天,您对这句话有怎样的新解读?于漪:在我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由于党组织的培养,由于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特别是同行们的教育启迪,我确实悟得了一点道理。我深深体会到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教师的成长,而教师的真正成长在于教  相似文献   

17.
正余勇超,1970年生,现任江西省婺源县清华中学语文教师,校教研处主任。1989年江西省万年师范学校毕业,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上饶市初中语文学科带头人、江西省初中语文学科骨干教师、上饶市优秀班主任,曾主持完成了省市级课题多项,在《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上海师资培训》《江西教育》《江西教育科研》《江西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二十余篇,论文《四维融通:人民教育家的立体生命——学习于漪教育思想点滴体会》荣获"于漪教育思想研究"征文一等奖。  相似文献   

18.
我一直想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2011年9月,我参加了桐城市初中语文首届骨干教师培训,接受了包括特级教师朱新敏在内的六位名师团成员的培训和教诲。这六位名师均是桐城二中语文教师,地道的桐城人。他们的专业成长经历,更加坚定了我要成为一名优秀语文教师的信心。  相似文献   

19.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在学校看到同事如痴如醉地阅读《宁夏教育》,心里想:《宁夏教育》有啥吸引人的内容?当时的我不以为然。可一些有经验的老师说:“多看看《宁夏教育》,对我们的教学很有帮助,尤其是在班级管理、教育学生方面为教师指点迷津.是教师成长、进步的法宝。”于是,我怀着好奇之心,拿起一本《宁夏教育》开始阅读,没想到看了几页,就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20.
高俊 《江西教育》2005,(5):47-47
最早读到吴非老师的文章.是在2002年第3期的《语文学习》上。记得那篇《让我喊一声冤》的文章.以犀耕泼辣的文笔.对语文教育的困境做了深入的剖析。此后我又陆续读了一些他的教育随笔.每次读完都有着同样的感受——像这样为教育讲真话的文章真是太少了。这次有幸读了他的《不跪着教书》教育随笔集.让我的思想有了新的升华.“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