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最近有几位家长问了我一个相同的问题,就是当他们问自己孩子问题时,总是问不出什么答案,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也不知道他们在幼儿园学会了什么。我通过观察了解,发现这几位家长大致有一个相同的地方,就是经常问孩子一些相同的问题。如:“今天在幼儿园表现怎么样?”“上课发言了没有?”“今天学了什么?”……经常是这样,孩子当然没有与你交谈的兴趣。这里提供几种有利于与孩子交谈的方法,供大家参考。一是做谈话的发起者。要引导孩子们说话,成人得有想像力。比如问“告诉我,你今天最高兴的一件事是什么,最不高兴的一件事是什么…  相似文献   

2.
一天.我上一节“发现朋友有缺点.该怎么办”的五年级口语交际课。当我让孩子们用一种事物来形容朋友时.孩子们的灵感火花被激发出来了。有的孩子说:“朋友像一把伞,当你在风吹雨打,感到无助时,是它给你遮风挡雨。”有的孩子画了一面镜子,说:“朋友就像镜子一样,让人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言行举止,时刻警惕着自己。”有的孩子说:“朋友就像一瓶酒,越陈越香醇,越陈越珍贵。”……看到孩子们智慧火光的闪烁,我立刻顺水推舟,让孩子们继续思考:“要是发现朋友有缺点,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又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3.
刘文东 《广东教育》2006,(7):115-115
出差四天,刚回到教室,孩子们就围了上来,唧唧喳喳地对我说个不停。这个问我去哪里了,好玩不;那个告诉我他怎么样了;还有个调皮的孩子竟然学着冯巩的腔调说想死我了。看着孩子们那高兴的劲儿,我也感到格外的开心。乱哄哄中,有个孩子凑近我耳边悄悄地说:“老师,班里有好几个同学希望你最好不再回来呢。”我心里咯噔一下:不会吧,我和孩子们关系这么融洽,怎么会有孩子希望我不再回来呢?是什么原因让这几个孩子这么“恨”我?没理由呀!  相似文献   

4.
张丽丽 《师道》2003,(1):28-30
青春期性教育一直是一块烫手的“热豆腐”,谁都知道它该做,但谁也都知道它面临的“风险”。我们这一代人是没有受过性教育的。至今历历在目的就是老师一张通红的脸和被要求自己阅读的两页生物书。因此,当我要与青春期的孩子谈性时,心中充满了忐忑。他们能接受吗?孩子的父母能接受吗?我在课堂上会遇到什么?谈到什么程度?无数问号搅乱了我的心绪。而在课堂实践中,孩子们的反应,他们的知识掌握程度是我始料未及的。对比孩子们的需求,我所做的尝试只是一点皮毛。但我由此深深体会到:其实你讲到什么程度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态…  相似文献   

5.
落叶     
我捡了几片硕大的泡桐树的落叶来到了教室。孩子们瞪大了明亮的眼睛:“快看,马老师拿来了树叶。”“马老师,你拿树叶干啥?”于是,孩子们七嘴八舌。我说:“这是秋天送给我们的礼物,是我请来的‘客人’。它要告诉我们秋天的故事,秋天的故事有许多许多,同学们看了落叶,你知道了什么?”“我知道,秋天天气凉了,树叶变黄了,从树上落下来。”“我知道,树叶离开了大树妈妈很伤心,大树妈妈安慰他:‘孩子不要难过,你会变成肥料,让我吸收,明年你会再生长出来’。”我又问大家:“树叶像什么?”“树叶像手掌、像扇子、像海星、像飞…  相似文献   

6.
我家宝贝秀     
《父母必读》2011,(7):21-21
谁的尾巴?谁的头? 今天,我教孩子们画乌龟。孩子们画的小乌龟真是形态各异。“我的尾巴太长了!”一个孩子喊起来。其他孩子也喊起来:“我的尾巴也是!”“我的尾巴太小了!”“我的头不好看!”我使劲忍住笑,问了句:“你的尾巴?你的头?”  相似文献   

7.
周健美 《山东教育》2002,(36):37-37
每天离园前五分钟,我总要对孩子们说:“请大家看看自己的衣服和鞋子穿整齐了吗?内衣塞到裤子里了?”孩子们会七嘴八舌地说:“我里面的衣服露出来了”“我的裤子快要掉下来了”“我的鞋带松了”……我一边帮孩子们整理一边说:“老师看谁的小手会把自己打扮得整整齐齐、漂漂亮亮的。”接着我带领孩子念儿歌:“快把衣服拉拉好,裤腰提提高,鞋带系系牢,爸爸妈妈笑哈哈,夸我是个好宝宝。”这时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努力按照儿歌里的要求去做。穿戴整齐的孩子主动帮助动作慢的孩子,个别自理能力较差的孩子,我就手把手地教他们,并逐一…  相似文献   

8.
当上“孩子王”,每天与孩子们朝夕相处,不由得常想起自己的童年。十几年前的孩子是不敢跟今天这一代“小太阳”相比的。他们吃的、穿的、用的、玩的,什么没有?可家庭和幼儿园,还在不断创造着更美好的一切……不过和孩子们相处久了,我总觉得他们身上还缺少一点什么。我们当年的孩子,似乎更可以骄傲些。究竟是什么呢?我终于在一次教跳绳时找到了答案:自由。那份无拘无束的“自由”。我们那时候,哪用得着老师教呢。只要随便捡几根包装绳、带子,到孩子圈里去混上几  相似文献   

9.
白艳 《早期教育》2006,(2):18-18
孩子们对迎春花的兴趣源于玲玲制作的那朵迎春花,这朵在玲玲手中忽开忽合的迎春花,一下子就把孩子吸引住了。有的说:“玲玲,这是什么花啊?你是怎么制成的啊?”有的说:“玲玲,能让我玩一会儿吗?我想看看它是怎么开的?”有的说:“玲玲,你教我制作一朵好吗?”……(孩子对新鲜事物总是很感兴趣,教师要善于抓住孩子的兴趣,借以激发孩子的探究欲。)  相似文献   

10.
教育三题     
“没收”掉的是什么小徐老师来找我,谈到一件事不知如何处理才好。原来他们班有两个孩子,买了一对玩具对讲机,课下不说了,就连自习课上都隔着远远的相互对讲通话。事情很快被老师知道了,对讲机也被拿到了老师那里。这使老师感到为难起来,她不知该怎么处理这对玩具才好:“没收”掉吗?于心不忍,孩子们实在太喜欢这个玩具了;还给孩子吗?又想孩子们不仅干扰他人,自己的学习怕也受影响不小。我给她讲了一个故事。在我上初中的时候,遇到过一位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又非常可敬爱的老师,同学们既怕他,又爱他。可是,有一天,同学们发现…  相似文献   

11.
学习优秀奖、书法奖、厨艺奖……我让学生们申报奖励,孩子们报上来一大堆名称,有两个同学还特意申报了“听话奖”。他们真的是听话的孩子。一个是热心肠,老师布置的任务从来积极完成;一个从不犯事,模样也很乖。但是,我能给予他们听话奖吗?权力掌握在我手中,颁给他们听话奖也只是举手之劳,还可以“倡导”全班听话,我尽可以省心省事。但经过一番考虑,我狠下心来,决定不颁给他们听话奖。传统教育认为“听话就是好孩子”;大人们也总是教育孩子们要听话,否则就训斥和打骂,很少让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意见。但许多听话的“好孩子”走上…  相似文献   

12.
狼毛和兔毫     
国画是我国的国粹,讲究笔墨纸砚。我要教孩子们学国画了,第一堂课从认识笔开始。我们画国画是用毛笔画的,常用的毛笔一般有三种:羊毫、狼毫、紫毫。如果我只是平铺直叙地告诉孩子们,他们一定会觉得枯燥乏味的,印象也不会深刻,效果就没有了。怎么样让孩子们既能在课上玩得高兴,又能对国画有个正确、初步的认识呢?我开始思索……我从工具箱里取出一支毛笔,问:“猜一猜,这是用什么毛做的?”不见孩子们举起手来,明显他们不清楚。我说:“是用羊毛做的,我们称这种毛笔为‘羊毫’笔。”然后指导学生看笔杆的尾部,上面清楚地刻着“…  相似文献   

13.
华卉 《山东教育》2002,(9):38-38
小班的时候,只要问问孩子们你最喜欢什么活动区,绝大多数孩子准会说娃娃家,可自上中班后,孩子们去娃娃家的次数明显减少了,而且玩的兴趣也没有以前那么高涨。是不是娃娃家里的玩具孩子们玩够了?于是,业余时间我用布缝制了一些包子、饺子、烧麦,用海棉做了一些大饼、薯条、香肠等,把它们投放到娃娃家。孩子们新鲜了几天又没了兴趣,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百思不得其解。还是问问孩子们吧。午睡起床后,我边给小女孩梳头边和孩子们聊天。“小朋友,你们喜欢娃娃家吗?如果不喜欢咱就把它换成别的区。”“我们喜欢。”“喜欢?”“可…  相似文献   

14.
自从进入教育行业,走上三尺讲台的那一刻起,我就一直在思考三个问题:我为什么教?我要教什么?我怎样才能教到最好?通过这一年的刻苦努力,我或许明白了一些。我为的不是别的,而是讲台下那一双双美丽、求知、可爱的眼睛。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他们的眼睛里我不但看到纯洁的内心,还看到了我自己。此时的孩子们就像一张张白纸,如果因为我的失误、我的无知,而在这些白纸上留下污点,那这些污点将会影响孩子们的一生,所以我时刻以此提醒自己,要尊重学生,不但关注他们的生活、学习,更重要的是关注每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曾子有云:“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都在问自己这三个问题。看清自己的内心,才能更好的看到孩子的心理。  相似文献   

15.
我发现自己还像个孩子,至少还像个孩子似地好奇、好玩,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希望和孩子们相通。 我常常教什么内容,让孩子们学什么内容,自己也同样兴致勃勃地玩什么内容。不仅课前,而且课后也玩个没完;不仅跟学习有关的,而且还节外生枝,玩衍生出来的内容。一轮《肥皂泡》教下来,我就玩出了“新水平”,能把肥皂泡吹得比篮球还大,让它在教室上空晃荡,那高兴劲,那情景,整个课堂都会沸腾,谁不想试一试呢?于是课内的、课外的研究兴致勃勃地、主动地开始了。 我去捉蚂蚁,常会忍不住跟蚂蚁玩起来。有一次引来一帮看  相似文献   

16.
梁璐 《父母必读》2022,(6):79-80
<正>“你听见外边风的声音了吗?”“我听见了,声音好大,呼呼的。”“我也听见了,为什么有这么大声音呢?”在一个阳光洒满活动室的午后,我听到了孩子们在窗前的对话,连忙走到他们身边,把问题抛给了班内所有的孩子:“我也听到了呼呼的声音,那究竟是什么声音呢?”孩子们众说纷纭,“那是风的声音,风就是呼呼地叫。”“不是,风的声音应该是沙沙的,不是呼呼的。”  相似文献   

17.
先让我们看这样两个镜头:一年级语文课上,孩子们在学习“bpmf”。老师用多媒体出示一个孩子听广播的画面,然后问:“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刚入学的孩子不谙世事,一个孩子马上站起来:“老师,你是不是想教我们读b呀?我早就会了。”老师有些尴尬,仍不失温和地说:“我问的是你看到了什么?”那个孩子带着一脸的委屈坐下了。一只小手举起来:“我看到了一个录音机。”老师摇摇头。另一只小手举起来:“我看到了录音机上的天线。”老师摇摇头。第三只小手举起来:“我看到了一个小朋友在听录音机。”老师还是摇摇头。最后终于有一个…  相似文献   

18.
一位阿姨带着幼儿园的孩子去赏花,她给孩子们出了一道题:说说你们最喜欢哪种颜色的花?为什么喜欢呀?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抢答:“我喜欢红色的花,它像太阳。”“我喜欢粉色的花,它像妈妈的脸。”“我喜欢黄色的花,它像我的裙子。”“我喜欢……”突然有一位小朋友问:“阿姨,您最喜欢什么颜色的花呀?”这位阿姨停顿片刻回答:“我最喜欢小朋友们。因为你们在阿姨心里是最好看最美丽的花!”  相似文献   

19.
幸福的感觉     
据我的调查,班级中竟然有90%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舒服惯了,不会扫地,我就手把手教,跟他们一块儿作值日。大多数独生子女都有挑食的毛病,我们班也有很多的孩子挑食。每次,我给他们打饭时,总有学生挑三拣四。为此,我做了他们很多的思想工作。可没有什么效果。有一天,学校食堂里吃菠菜汤,好多同学都不肯吃。我怎么劝说也没用。我一急,端起汤盆就喝,几大口就喝光了。孩子们傻愣愣地看着我。我看着他们说:“其实,老师也不喜欢喝。”还没等我把话说完,就有几个孩子端起汤盆喝了起来。有同学喝完后,还故意把盆子反扣了…  相似文献   

20.
当我们在抱怨现在的孩 子越来越不懂得说“谢谢”的 时候,不知我们自己反思过没有,我们对孩子说过“谢谢”吗? 在家里,父母对子女说“谢谢”,是人之初的启蒙和示范;在学校,教师对学生说“谢谢”,是人格的尊重与平等;在社会,孩子对别人说“谢谢”,使人如沐春风. 父母养儿育女,教师教书育人,天经地义,孩子们应当说声“谢谢”;孩子为师长做事,理所当然,我们也应道声“谢谢”。可事实并非如此,由于师道尊 严,我们却很少这样对 孩子说。因此,我 们要求孩子们 说“谢谢” 时,就多 少带有 一种强 迫性。 教 室 里,一根 用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