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纪之交.我国基础教育以实施素质教育为鲜明旗帜。拉开了建国以来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成为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充分表明了我国基础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打好课程改革攻坚战的决心。一场以“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为行动指南的课程改革自上而下在全国全面展开。其声势和改革力度之大.投入的人力物力之多列历次改革之最,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
回归生活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要求之一是: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1]“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腾飞”,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宗旨。学生已经成为课程改革关注的焦点,因此,当前的课程改革应关注学生生活、提升学生主体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课程改革必须回归学生生活世界,注重学生精神生活的重建,并赋予其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一、现实的素描:…  相似文献   

3.
试论新课程背景下的"说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建民 《天津教育》2005,(11):44-46
2001年9月,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率先在38个国家级实验区展开。与之相衔接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也于2004年9月在广东、山东,海南和宁夏四个省、自治区开始了实验。新一轮课程改革已步入了推进阶段。本次课程改革不仅提出了崭新的课程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而且也在课程实施层面上提出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目标 过程 评价——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全面促进学生发展的主阵地,也是本次课程改革实施的重要突破口。探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使之真正实现“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课程理念,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之初,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课程改革方案是在总结当前各学科领域理论成果以及别国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设计的,它对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评价、课程管理都做出了较大的调整甚至根本性的改革,要求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教育的价值和教育的培养目标,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将课程改革目标重点定位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自主的发展、有个性的发展上.……  相似文献   

6.
构建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新体系的认识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六大目标以及新课程改革所全力追求的价值:促进学生和社会的发展,对职业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7.
阐明中等专业学校语课程改革是中专学校教育改革当务之急。并着重从社会需要、语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发展三方面论述中专学校语课程改革的思路,以及为了课改的顺利实施,应在课程评价方法上做出相应的改革。  相似文献   

8.
美国课程理论家斯塔弗尔比姆认为,“评价最主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课程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正>世纪之交,我国基础教育以实施素质教育为鲜明旗帜,拉开了建国以来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成为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充分表明了我国基础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打好课程改革攻坚战的决心。一场以"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为行动指南的课程改革自上而下在全国全面展开。其声势和改革力度之大,投入的人  相似文献   

10.
杨春辉 《考试周刊》2012,(29):168-169
评价改革是新课程实验的关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广大实验工作者的努力下,"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在评价改革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为核心,从知识传授、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改革,而课堂是实施新课改的主战场,在课堂这个空间中,存在着教师、学生及他们相互间的活动等,他们共同就形成了一种文化——课堂文化,塑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文化是贯彻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为核心,从知识传授、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改革,而课堂是实施新课改的主战场,在课堂这个空间中,存在着教师、学生及他们相互间的活动等,他们共同就形成了一种文化——课堂文化,塑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文化是贯彻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一、教师心理健康是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前提 新世纪之初,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也就是强调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维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那么,究竟谁来维护青少年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传统的班主任角色日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如: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是班级管理的集权者,是学生犯错后感到害怕的"敌人"……这些显然不适应新课程教育,班主任在课程改革中必然要转换自身的角色才能与之相适应.那么,新课改背景下班主任角色应如何定位呢?本文就此进行阐释. 一、学生精神的关怀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课改是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这里的发展指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主要表现是学生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当前的课程改革是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以及为了满足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的需要,进行的一场声势浩大,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和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突破与创新的全面改革。此次改革,提出了崭新的体验性目标,强调了研究性学习、开放性学习,开发了旨在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发展的综合活动课程等。这对于处于教育主导地位的教师来说,挑战是不言而喻的。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以及角色等都要发生深刻的变化。为了使教师的素质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为了将新的课程理念真正渗透到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去,必…  相似文献   

16.
为了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入,新加坡教育部在评价领域做出了拓展型转变,这主要表现在国家考试强调课程任务、口头交流以及项目类型的转变上。国家考试上的这些转变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提供了空间,同时突出了学生的交流能力的发展。这对我国的教育评价改革具有实质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多样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快.国家依据课程计划制定了必修课的课程标准,把选修课的决策权交给地方和学校,并颁发了与之相配套的《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指南》,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种课程模式相互配合,打破了“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一个特殊时期,开发既适合学生认知水平、情感特点,又能下启小学、上承高中的校本课程就显得特别重要.二十八中将办学理念定位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了一切学生发展”,以设置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为依托,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和学校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18.
陆阿定 《考试周刊》2010,(55):214-215
新世纪之初,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顺利推进。这次新课程改革在诸如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素质观、课程观、学生观、评价观等方面产生了许多新的理念。这些理念的一个共同点.就是紧紧围绕一个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究其实质就是“以生为本”。也就是说,“以生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之核心”。  相似文献   

19.
李志生 《成才之路》2011,(15):42-42
评价能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进一步激励学生主动、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传统的评价方式已无法适应和满足新课程的要求,甚至成了课程改革的拦路虎。为了顺利进行课程改革,我在评价改革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20.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新世纪之初,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化学课程标准》,这标志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已经拉开。此次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教学理念与学习方式两方面的变革,指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