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针对北齐徐显秀墓室结构破坏特征,在综合考虑环境控制不力、地下水作用和砌体结构性失稳多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墓室结构特征,在确保墓葬结构整体稳定的前提下,借助砌体结构刚性条件理论依据,判识采取传统青砖砌筑支顶措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寻求最小干预墓室壁画且能够根治墓室结构病变的保护措施,有效遏制墓室结构进一步形变对墓室壁画的影响与破坏。  相似文献   

2.
辽代墓葬普遍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从目前已发掘的辽代墓葬形制来看,主要分为四个主要类型:分别为类屋式墓、类椁式墓、土洞墓和土坑竖穴墓四类。介于目前发掘的辽代墓葬情况十分复杂,从丧葬方式和墓葬内部结构等多种角度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由于目前学术界对墓葬形制的分类存在许多分歧,我们所采用的是学者董新林对墓室结构和墓葬形制的分析方法。依据墓室结构和形状,可将辽墓分为砖室墓和土圹墓。其墓葬形式的演变主要与中原宋朝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等原因息息相关,因而有必要以辽代早、中、晚期的典型墓葬为例,对辽代墓葬形制加以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墓葬石雕作为水族墓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的视觉因素和表现形式都反映了水族宗教、民俗、信仰的视觉习惯。而本文关注的是水族墓葬石雕中极为特别的一个类型: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有些是独立的圆雕,有的是浮雕中的一个图像,虽然散落在墓葬的各个角落,但如果串连起来放入特定的历史文化框架中,就能够发现蕴含其中的隐含图像学内涵。  相似文献   

4.
纪年墓是出土带有明确纪年文字载体的墓葬.它们能够作为一种准确的时间标尺,来探讨不同时期墓葬在各方面的变化,并直接反映各时期社会发展状态.本文通过对比研究晋南地区宋金两代纪年墓的墓葬形制、墓葬装饰、随葬品等方面的承袭与变化,分析了晋南地区在宋金两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参考近年来内蒙古及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有关鲜卑墓葬的研究成果,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青海地区魏晋十六国时期已发掘的几处墓地进行了梳理,认为西宁市陶家寨墓地M1、共和县合洛寺墓地M01--M04具有明显的鲜卑文化因素,这些因素与内蒙古东大井墓地有着渊源关系,并结合历史资料初步推测出这些墓葬主要是与秃发鲜卑有关的遗存。  相似文献   

6.
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文物工作者在距离酒泉市城区以西约 8km处 ,抢救性地发掘出我国目前已知规模最大的魏晋墓葬 ,推测这座墓可能是西凉王李的墓。此魏晋墓葬距地表 2 0m ,前后两个墓室 ,还有 1个较大的侧室和 3个耳室 ,墓室长 2 2m ,墓室总面积有95m2 。墓道长近 70m ,墓道两壁呈 3层台阶状。下部两层台阶上两侧各有 5个小龛。由于前代盗墓者的盗掘破坏 ,此魏晋墓仅存 2 0余块彩绘画像砖。根据这处墓葬的规模巨大及周围地区已发掘的魏晋墓 ,这么大的墓葬可能是“王”一级的墓 ,据史书记载 ,在酒泉地区的王只有西凉王李。酒泉魏晋墓的墓…  相似文献   

7.
北魏平城时代是拓拔鲜卑墓葬文化面貌发生巨大转变的时期,其原有的文化特质逐渐退居次要,日益广泛地吸收了其他部族或民族的文化因素。随着北方的逐步统一和各地区移民的迁入,平城地区越来越显示出多种文化因素集聚的现象。本文对这些文化来源的组成、作用及相互影响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平城时代晚期墓葬文化复归晋制的演变机制。  相似文献   

8.
据新华社报道,沈阳近日发现一个东汉中晚期墓葬群。墓葬群位于沈阳市沈河区沈洲路一个棚户区改造工地上。目前,通过对两个保存完好的墓葬进行挖掘,已出土三十多件汉代随葬冥器文物。其中1号墓墓壁、墓顶已坍塌,墓底长4.05米、宽2.18米。在“人”字型排列的墓底青砖上,一具头北脚南置放的女性尸骨呈屈肢侧身状。随葬品有陶耳杯、陶盆罐钵和手串珠、铁簇。2号墓葬为3人合葬墓穴.其墓室、墓道的制式,均与一号墓葬相似。随葬品有博山炉、魂瓶、陶灶等泥质灰陶器碎片及铜手镯。另外2座墓葬破坏严重;墓室完全坍塌。考古专家认…  相似文献   

9.
汉代墓葬形制与墓前神道石兽的形成,不仅受制于汉代丧葬礼俗的直接因素,同时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由于其地域、传承、及其相关背景的不同,各地石刻造型均显示出不同的风格特征。汉代丧葬礼俗的日益完备,墓葬形制、墓前石刻的确立,为我国陵墓形制及石刻的形成奠定了一个最基本的轮廓。  相似文献   

10.
在北京地区的辽金墓葬的考古发掘过程中,发现许多带有精美壁画的墓葬。由于墓葬壁画长期处于封闭的环境内,如何保护墓葬壁画的问题成为考古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墓葬壁画的保护要始终以维护原状为核心,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并结合我国传统的艺术手法,对墓葬中的壁画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墓葬壁画的保护内容要从用料组成、机变理论、保存环境、修复技术四个方面进行保护,并且提出了墓葬壁画保护的七个原则。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大背景下,对于辽金墓葬壁画的保护,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同时为研究辽金时期的社会生活、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的大葆台汉墓,是一座西汉时期北京地区诸侯王的墓葬.本文从历史地理学角度出发,结合相关史实,分析和研究大葆台汉墓的相关信息.探讨其选址依据.这样不仅可以深入了解西汉诸侯王在墓葬选址时所考虑的诸多影响因素,还可以进一步了解西汉时期北京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的学术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拓跋鲜卑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一支,它起源于大兴安岭北段,约在汉末南迁至呼伦贝尔草原各地。嘎仙洞遗址和呼伦贝尔境内拓跋鲜卑墓葬能清晰体现早期拓跋鲜卑从起源到不断发展壮大过程及与周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中华文化认同因素。从考察呼伦贝尔地区拓跋鲜卑墓葬随葬品特征入手,分类研究呼伦贝尔地区拓跋鲜卑墓葬出土随葬品中的轮制陶器、铜镜铜钱、丝织品、漆器等遗存,探索其中蕴涵的中原汉文化因素,探讨早期拓跋鲜卑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互动和认同,对考察古代北方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及其对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墓葬"源于古人"入土为安"的观念,主要是出于对逝者与灵魂的敬畏。冀中地区在唐代属于河北道,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且人口较为稠密,发掘的墓葬十分丰富。墓葬形制是一个古墓最直观的反映,且具有等级之分,不同身份的人去世后,会选择不同等级的墓葬形制,因而墓葬形制与墓主人的身份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变迁,从初唐到晚唐,墓葬形制多样化,呈现出的时代特征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对研究冀中地区的墓葬文化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西晋时期中原地区墓葬的形制较之曹魏和东汉时期墓葬的形制有很大差别,模拟宫室制度的多室葬制不见形迹。由单室墓代替东汉时期的多室墓葬成为主流,墓葬规模有所减小,其变化最为突出的是出现了引人瞩目的装饰性的墓葬装饰。中原地区出土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墓葬情况来看,出土的牛车周围都伴有佣或佣群的出土。东汉魏晋后,洛阳一直是北方乃至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墓葬随葬牛车佣群的传统首先是于西晋时期流行于洛阳地区的。  相似文献   

15.
商周时期的腰坑葬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时期墓葬中的腰坑,反映了当时丧葬仪式。通过对春秋以前墓葬内使用腰坑的历史叙述,可以了解商代墓葬腰坑的使用情况以及腰坑的性质,进而认识商代墓葬中的腰坑和房屋建筑中奠基的性质相似。  相似文献   

16.
敦煌佛爷庙湾墓群发掘的6座唐代模印塑像砖墓中,其中弧方形的墓葬形制参照长安地区唐墓可知属高等级墓葬。文章分析了墓葬年代、墓葬等级及P.2523《敦煌名族志》的编撰年代,认为两者均为开元年间,因而认为M123、124、125等墓为外任归葬的敦煌望族——阴氏家族墓葬,其中阴稠或阴仁协以及阴仁希可能与M123具有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地处豫北腹地的鹤壁地区汉画像石墓葬发现比较少,相关研究也相对薄弱.建国以来,鹤壁地区发现的画像石墓葬共有四处,其中1999年发掘的浚县贾胡庄汉画像墓发掘资料最完整.本文从墓葬形制、出土遗物、画像石内容、制作工艺等方面入手,对该墓葬的年代、风格进行相关讨论.  相似文献   

18.
巴泽雷克文化是分布在萨彦—阿尔泰山的一种早期铁器时代文化,其目前发现的都为墓葬,以中小型墓葬为主。本文就其中小型墓葬形制进行简单的整理,认为该文化以单人侧身曲肢葬为主。绝大多数为木椁无棺墓。超过一半的墓葬有马,但是有马随葬的都为木椁墓,而石椁墓和木棺墓没有。尸体头向有向东或西,但面向都为北。  相似文献   

19.
1991年考古发掘者在安徽凤阳县大东关基建工地发现一座被破坏的春秋时期的钟离国贵族墓葬,依出土地点编号为大东关M1。墓葬出土金石乐器19件,其中青铜编钟15件,含编镈钟7件和编钮钟8件,石磬4件(均为残件)。笔者对这两套青铜编钟从外观、形制、音响等方面进行了较翔实的考察,确认这是当时高等级贵族生前使用的两套实用乐器,镈种为一钟一音,钮钟则一钟一音和一钟两音不等。另对4件石磬的形制、石料石质也做了初步的测试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史进入周代以后,墓地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墓葬格局——夫妻合葬墓。这种墓葬形式在整个周代虽较为流行,但却没有成为一种一般性观念在整个社会中得到广泛普及。由于西周与东周社会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因而“男左女右”的墓葬格局不是整个周代夫妻合葬墓中的一种定制。摘要:中国历史进入周代以后,墓地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墓葬格局——夫妻合葬墓。这种墓葬形式在整个周代虽较为流行,但却没有成为一种一般性观念在整个社会中得到广泛普及。由于西周与东周社会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因而“男左女右”的墓葬格局不是整个周代夫妻合葬墓中的一种定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