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尹全海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台办对台宣传重点研究项目《中央政府赈济台湾文献》是"中央政府管理台湾历史文献丛编"之一,系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及"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和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中央政府赈济台湾文献"的最终成果,2013至2014年由九州出版社分  相似文献   

2.
以往海峡两岸关系史之研究,多强调和突出台湾与大陆的历史文化联系及渊源关系,海峡两岸的管辖关系特别是历史上中央政府对台湾管辖方式研究不够。有鉴于此,中原与闽台关系研究中心,联络两岸学者,出版"中原与闽台关系研究丛书"和"中央政府管理台湾历史文献丛编",见证海峡两岸不仅很早就  相似文献   

3.
土豆,在大陆称"马铃薯",在台湾叫"花生";大陆称的"软件",在台湾叫"软体"……两岸部分字词的差异即将有典可查。日前,两岸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大陆编委会与台湾文化总会,分别在北京、台北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双方合作的最新成果——《两岸常用词典》编纂  相似文献   

4.
马英九执政后,结束"台独执政",与大陆一起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扭转台湾"一个中国认同"走向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氛围。两岸经贸关系更紧密,两岸文化往来更密切,两岸人员交流更频繁,两岸对话协商更坦诚,但台湾的"一个中国认同"状况没有明显的改善。分析马英九执政期间误导台湾"一个中国认同"的因素,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解决台湾"一个中国认同"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央政府管理台湾文献丛编"之一种的《清代福建大员巡台奏折》,共收录福州将军、福建督抚、福建水陆提督及其他官员巡台奏折471份,对准确反映台湾地方经济社会状况、全面呈现福建大员轮值巡台制度的实际执行情况以及补证清代台湾历史史实等,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6.
《清代巡台御史巡台文献》为中央政府管理台湾历史文献丛编之一种,为清代台湾史和海峡两岸关系史研究者提供了文献检索之便,功莫大焉。但其中还存在较多文字讹、脱、衍、倒及标点不当、易识字而以□代之等错误。以该书收录的部分奏折为例,参照《雍正朝汉文硃批奏折汇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等相关影印文献,对其中的部分字词讹误做辨正,可更好地发挥其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一、背景时维葭月,序属仲冬,两岸"阅读素养学习与测量"同课异构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台湾举行。台湾桃园县阳明国中蔡淑梓老师和上海师范大学李海林教授执教台湾作家洪醒夫的《纸船印象》,台湾苗栗县乌眉国中的刘怡辰老师和浙江宁波北仑外国语学校的刘飞耀老师执教台湾作家刘克襄的《大树之歌》,台北教育大学孙剑秋教授、台湾桃园慈文国中吴韵宇老师、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浙江宁波教育局教研室褚树荣老师分别对两岸的  相似文献   

8.
《文讯》杂志创刊于1983年7月,是台湾发行最久的书讯杂志。长期以来,《文讯》除了立足台湾、关怀本土之外,也关注大陆文学的发展,并将视野投向世界华文的趋势。对于大陆当代文学在台湾的传播发展,《文讯》不仅藉由杂志专题、座谈会议、动态报导、研究资讯等,兼顾深度与广度,还以长期搜集整理刊载的文学史料,为台湾读者提供认识和研究大陆文学的渠道。《文讯》杂志创设了一种新的文艺传媒范式,以文学史料开拓研究视野,型塑出一种文化探索风格。  相似文献   

9.
连横著《台湾通史》是第一部系统研究台湾历史的学术著作,也是台湾历史上第一部以通史体例撰修的史书,自1920—1921年在台北初版发行,至今100年。在100年间,《台湾通史》从初版、再版,到多次重印、影印,共有30种版本在海峡两岸广为流传。时人及后学者,为留存纪念,或为介绍、评论及引申性说明,而为《台湾通史》所作之题字、序跋文和附录等,亦随着各种版本之流传,增删更易,留下深深的历史烙印。社会各界对《台湾通史》的关注、研究,以及开展的各种纪念活动,更是永续不断,影响所及既深且远,反映两岸同胞对《台湾通史》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高度认同。《台湾通史》100年的出版与流传,承载两岸同胞共同记忆,如同一面镜子,照鉴中华民族屈辱历史的结束,更蕴含两岸中国人对民族复兴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10.
一、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秦汉时期,随着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发展,国内各地区间联系不断加强,在<汉书>、<后汉书>等史籍中就有"东鯷"、"夷洲"(即今天的台湾)的记载.三国时吴国孙权委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浮海到夷洲,带回了数千台湾人.隋朝时,大陆与台湾接触频繁: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到台湾"入海访求异俗",大陆人们有许多移居台湾,两岸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唐朝时,两岸的经济文化往来更加频繁.宋元时期,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在台湾建官设治,台湾已经正式列入中国的版图.明朝,明政府认识到台湾、澎湖海防的重要性,便在1563年重设澎湖巡检司,强化沿海防御.  相似文献   

11.
通过挖掘原始史料,对《黄宗鼎齿录》史料,台湾师生进士施士洁、汪春源墨迹,《江西闱墨(光绪癸卯)》科举史料以及《申报》所载有关清光绪三年(1877)丁丑科台湾进士的相关资讯若干史实进行考辨和补正,可供北京台湾会馆布展和解说工作之助以及相关课题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台湾文献汇刊》由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策划,闽藉著名学者陈支平教授、林国平教授、谢必震教授分别担任主编和副主编,九州出版社和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台湾文献汇刊》共七辑100册,收入珍贵文献近200种,其主要内容有:郑氏家族与清初南明相关史料专辑、康熙统一台湾史料专辑、闽台民间关系族谱专辑、台湾相关诗文集、台湾舆地资料专辑、台湾事件史料专辑、林尔嘉家族及民间文书资料专辑。  相似文献   

13.
《清代巡台御史巡台文献》一书为中央政府管理台湾历史文献丛编之一种,为清代台湾史和海峡两岸关系史研究者提供了文献检索之便。但其中还存在较多文字讹、脱、衍、倒及标点不当、易识字而以□代之等错误。参照相关影印文献,对其作进一步校勘整理,以便更好地发挥其价值。  相似文献   

14.
台湾“解严”前,汤志钧的戊戌变法研究著作即遭到台湾出版商翻印,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其研究的学术市场。他还有机会在境外参加学术会议之际与台湾学者接触。台湾开放大陆探亲后,台湾学者慕名访问了汤志钧并向台湾学界介绍了他的学术研究及其治学历程。1992年3月,他应邀担任台湾东海大学客座教授,成为两岸直接交流以来第一位于台湾高等学校讲学的大陆历史学家,在两岸史学交流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之后,他的多种著作在台湾获得出版,促使其于1997年再度赴台讲学。据1998至2021年台湾硕博学位论文中征引汤志钧著作情况显示,汤氏整理的康有为、章太炎等史料集和他的经学史、戊戌变法研究,最受台湾学界重视。  相似文献   

15.
傅抱石个案研究的深化有赖于新的美术文献的发现。作为从江西走出的美术家,傅抱石也以美术文献的方式在江西现代美术史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通过对江西地方史料的整理,发现了《致熊式辉信札》、《抱石画风》、《抱石先生的画》三篇美术文献,这些文献为研究傅抱石早年求学经历与20世纪40年代美术界对傅抱石中国画的评论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史料。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海峡两岸词语的相互影响也在不断加强。在内地传播及被吸收的台湾词语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收入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的台湾词语;第二类是在内地使用但未被收入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的台湾词语。进入大陆的台湾词语具有的特征:从形式上看以双音节为主;从内容上看,包括:与大陆存在相对应词语的"同实异名"词、与大陆词形相同但意义有差别的"同名异实"词语、台湾特有词语。台湾词语能够进入内地传播使用主要有外部原因、内部原因以及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17.
解严之前,因着两岸特殊的对峙与隔绝限制,1930年代作家作品在台湾不仅长期列入被遮蔽的"禁区",无法自由接触和阅读,连带着也使相关的介绍与研究陷入被扭曲的"误区",蒙上一层政治色彩而无法拨云见日,还原本来面目。这是两岸"敌对状态"下的一个乱象,也是双方文化发展的一大损失。虽然禁书与误读已然成为国共斗争历史过程中逐渐远去的记忆,但它也已深刻地成为文学史不能抹煞的一页。它的存在,本身就是文学史的一部分。以台湾"三十年代作家"为名出版的多部著作为切入点,彰显这些作者对三十年代作家的研究动机、写作立场,并分析三十年代作家在台湾特殊的政治气氛、文艺政策下被"误读"的原因、被"误读"的策略,从而体认到,正因为"误解"的伤害与重重障碍,才更显示出"理解"的必要与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中国知网"这一平台,对1990-2014年我国研究台湾教师问题的文献进行统计和分析。立足于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从论文数量,研究主题,研究主体等维度切入,力求在量化分析的过程中,尽可能完整地呈现近25年来我国有关台湾教师问题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19.
增祺与日俄战争前后的兵灾赈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俄战争,给东北三省之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作为盛京将军,增祺在日俄战争前后,都进行了赈济活动。日俄战争期间,他首先设立机构,救济难民,并招集流亡;其次,创办粥厂,解决难民口粮问题;第三,与俄国照会,为难民争取更多生机;第四,多方筹资,资济难民。在赈济过程中,增祺竭其力慰民心,安民生,众多难民得以幸存于涂炭之中。目前学界对增祺的研究因其被迫与俄国签订《奉天交地暂且章程》问题而多有指斥,这显然有失全面,其实,增祺在日俄战争前后赈抚难民之功,应给予肯定。  相似文献   

20.
1949年,随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迁台,以及台湾大学历史系的"重建",大陆史料学派移植台湾,并逐步占据史学主流地位。但到了60年代,随着一批新生代学者的返台,台湾史学界开始出现不同的声音,他们反对单纯的考据,提倡历史书写和解释。在对"史学即是史料学"进行批判的同时,亦通过对兰克史学的重新认识,对史学的"科学性"提出质疑。台湾史学由此而呈现出由实证史学向解释史学的转向。这种史学观念的转向,又与史学的社会科学化思潮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