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嵇康美学作为玄学美学,他所谈论的“美”,多指人物美,而人物的“绝美”是与“道”合一,“志无所尚,心无所欲”。嵇康的人格美理想除了正面的立论外,还通过对“情欲”.“名教”这些违反人性自然和养生之道的人格丑的驳难和批判从反面作了丰富论证。音乐美学是嵇康美学的另一组成部分。一方面,他秉承儒家“人不能无乐”的思想,肯定音乐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他从道家“志无所尚,心无所欲”的思想出发,要求乐不失和;同时指出“声无哀乐”,“声之与心殊涂异轨”,美和美感不应混淆。  相似文献   

2.
“和”是中国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范畴,它不仅像征天地万物运行的内在法则,更是各家音乐思想的出发点、立足点。在嵇康“声无哀乐”的音乐思想中,对于音乐本质的认识,是其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部分,这个本质就是“和”。嵇康对于“和”的认识,同时也决定了他的音乐审美价值取向以及音乐与情感的关系的界定。  相似文献   

3.
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是一个从本体论到欣赏论的思辨性很强的完整体系。他以“和”论乐,同时又以“无”释和,用玄学的“无”的精神来进一步扩充传统的音乐本体“和”的内涵。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既是道家美学的逻辑发展与深化,也是魏晋玄学在美学上的完成与落实。  相似文献   

4.
嵇康的艺术思维是其自身禀赋以及时代造就的产物。他的音乐美学思想融合了道、儒、玄学三者。无论是其丰富的音乐实践还是在音乐理论上的探究,都充分体现了“自然”与“和”的哲学美学思想。在他的几部关于音乐的诗赋中以其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和“自律论”观点在魏晋时代独树一帜;他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充分艺术实践与深厚文学哲学造诣完美融合的产物,将中国古代的“琴道“展现的淋漓尽致。同时,在中国古典艺术基础渐隐瓦解的时代,以崇高美学为先导,能否通过音乐美学这个途径去解剖现实关系,成为对中国当代音乐美学发展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5.
蔡莉 《鸡西大学学报》2009,9(4):151-152
嵇康是中国古代音乐关学史上的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他的《声无哀乐论》是我国古代史上,除《乐记》外,一篇思想自成体系的音乐美学专著,在当今中国音乐美学研究领域中有着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和”是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思想与艺术创作及批评的重要概念,在被普遍认为是形式自律论音乐美学著作的《声无哀乐论》(下文简称《声论》)与儒家他律论的音乐美学体系中都有诸多关于“和”的论述。尽管嵇康之《声论》看似与儒家音乐思想相对立,但在“和”的观念上又有许多相通之处,这也恰好体现了嵇康与儒家在美学思想深层次上的相通性。  相似文献   

7.
嵇康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其文章论说新颖,往往打破陈见,师心独到。《声无哀乐论》作为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一反旧说,自成一体,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他在文中指出音乐不能表现具体的情感,要求音乐以平和为体,不涉伦理,反对儒家的乐教思想,反对把音乐当作名教的工具、统治的手段。《声无哀乐论》的出现解放了被礼教长期束缚的音乐美学思想,有利于对音乐自身形式规律的探讨和发展,在音乐美学史上具有显著的进步意义。围绕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的"音声无常"、"和声无相"两个核心论点,分别从思想基础、心声关系、审美差异、社会功能四个方面分析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特点,并对嵇康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的贡献作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8.
嵇康的音乐美学、生存美学和人格美学中蕴含了丰富的自然观思想。首先,他认为,音乐的美源于自然,音乐的本质在于和谐。其次,嵇康注重养生,追求人内心的和谐。最后,嵇康的人格魅力不仅在于他摆脱虚伪名教、追求纯粹自然的洒脱,更在于他对道德理想的坚定信念。他的自然观思想对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关系的思考,有着极高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探究嵇康《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思想为导入点,分析了音乐与情感、美学的内在联系,与音乐注重个人内心情感体验,尊重音乐艺术自身特殊规律的审美倾向,以及嵇康“声无哀乐”理论的美学基础及文化传承,与音乐在中国传统文化及礼乐教化方面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章探究嵇康《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思想为导入点,分析了音乐与情感、美学的内在联系,与音乐注重个人内心情感体验,尊重音乐艺术自身特殊规律的审美倾向,以及嵇康“声无哀乐”理论的美学基础及文化传承,与音乐在中国传统文化及礼乐教化方面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嵇康音乐艺术理论的美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现代美学作为审视角度,梳理与研究了嵇康的音乐艺术思想。论文认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集中地表现了魏晋时期音乐艺术美学思想,由传统儒家功利实用审美态度转向崇尚自然,注重个人内心情感体验,以及尊重音乐艺术自身特殊规律的审美倾向。本文共分四部分,即嵇康的艺术人生倾向;《声无哀乐论》与养生论;以“心”为乐之体,以“声”为乐之“用”;“曲变虽众,亦大同于和。”  相似文献   

12.
嵇康音乐思想的根本内因是他的养生论,直接动因是魏晋玄学的兴盛,理论基础是对老庄哲学思想的深化和更新,同时也是对传统儒学思想的反叛。他第一次将音乐与社会的关系、音乐与人的关系的考察视角,停留在音乐本身的存在方式上,对中国音乐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嵇康,字叔夜,魏之谯郡铚(今安徽宿县)人,生约当公元二二三年,景元四年(公元二六三年)因与专擅政权的司马氏不合而被杀害。嵇康下狱时,有大学生数千人为其请愿,可见他在当时思想文化界的影响。嵇康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而且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艺术家,所作四言诗“文辞壮丽”、风格“清峻”,所写草书“自然意远”,所奏《广陵散》琴曲“声调绝伦”。他的音乐论著《声无哀乐论》和《琴赋》,在我国音乐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价值,惜乎其美学意义较少为人们所阐发。本文试图以上述两篇乐论为主,对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作一初步探讨,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指教。  相似文献   

14.
嵇康的音乐和养生思想是嵇康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嵇康的音乐和养生思想实则是其率真的个性与当时社会现实之间产生矛盾后,寻求主观超越的一条途径。嵇康认为音乐出于自然,音乐的本质属性在于“和”,即“五音之和”,“自然之和”,“人心之和”;在音乐与情感的关系问题上,嵇康认为“声无哀乐”;在养生方面,嵇康主张通过情欲的超越,物的超越,抛弃智巧的滥用来达到其理想的超然境界。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深厚文化背景,分析其乐论之渊源。认为,嵇康乐论渊于道家,叛于儒家,是对先秦迄于魏晋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大总结;乐本和论表现为“自然”与“名教’,“无情”与“有情”,“和”与“不和”的冲突,其冲突根于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而非它们本身的对立。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自觉”,首先体现在人的个体意识的自觉。只有这样文艺才能区别于政治、道德,确立艺术的相对独立地位。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就反映出魏晋文人个体意识的觉醒及对艺术独立的追求,体现了当时文人的审美理想。本文从音乐的本源、音乐的审美体验及音乐的审美特质等方面论述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及其对传统儒家乐教理论的批判。  相似文献   

17.
嵇康与《广陵散》□彭印川嵇康(223—262),“竹林七贤”之一(另六人为阮籍、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三国时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音乐造诣相当高。嵇康善弹琴,时人向秀说他“博综伎艺,于丝竹特妙”(《思旧赋》,见《晋书·向秀传》),他...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深厚文化背景,分析其乐论之渊源。认为,嵇康乐论渊于道家,叛于儒家,是对先秦迄于魏晋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大总结;乐本和论表现为“自然”与“名教’,“无情”与“有情”,“和”与“不和”的冲突,其冲突根于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而非它们本身的对立。  相似文献   

19.
魏晋是中国音乐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标志无疑是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它把音乐从封建政治功利中剥离出来,使音乐得以变得纯粹。在其著作《声无哀乐论》中通过辩论详细定义了声和音并深刻论述了音乐的本质与构成以及功能。他的音乐理论是对当时主流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反动,两种美学思想既对立又有联系。  相似文献   

20.
不同的哲学思想使嵇康和汉斯立克的音乐美学思想有较大的差异。嵇康和汉斯立克对音乐、音声与情感的关系及音乐美的本质的不同认识正反映出二人美学思想差异背后的深层哲学思想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