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5 毫秒
1.
著名台湾诗人洛夫的《石室之死亡》,是他投身现代诗创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新诗史上一项空前的实验。 这部长诗的首辑最初刊于1959年7月《创世纪》诗刊第12期,结集交创世纪诗社出版是1965年1月,历时共五年半。自打问世到现在,一直受到批评界的关注。概括起来,有五个“最”: 引起的争论最大。 争论、批评持续的时间最长。 为这个作品发的评论文章最多。三十四年累计,超过三十万字。 激发的兴趣最浓。因《石室之死亡》问世不几年便绝版,年轻读者大多仅闻其名,或在选集中偶见残篇,或在评论中读到二三摘句,均无机缘得窥全貌,反好奇心日盛,作品的魅力日强。洛夫由此作收到的效果最显。在《石室之死亡》以前,洛夫虽已是现代诗坛活跃的诗人,但并未受到与同辈诗人相等的重视。《石》诗的出现,才使洛夫一跃而为中坚、健将。  相似文献   

2.
唐代大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是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更是流传千古,传诵不衰。对于句中的"落霞"一词,百度和教科书的解释为"晚霞"。其实,这是一种文化的误读:这里的"落霞"和"霞"没有任何关系,而是指的一种飞蛾!"落霞",确切的解释为"零散的飞蛾"。百度和教科书对"落霞"的解释有两个释义:其一指晚霞。举例便是王勃这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  相似文献   

3.
18世纪中后期,俄罗斯涌现出一批杰出诗人,杰尔查文是这些诗人中最优秀的代表。他的诗歌关注现实、富有色彩、对生命的奥义有着哲理的探索、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对俄国后世诗人特别是普希金产生了深远影响,被称之为"俄罗斯诗人之父"。本文将从多彩风景与丰富情感、讽刺元素与公民精神、哲理诗三方面分析杰尔查文诗歌对普希金诗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魏剑美 《文化博览》2007,(12):54-55
曾经有个酸溜溜的诗人说:"这个世界什么都新奇,只有爱情还古老。"殊不知,爱情其实是最与时俱进的了。就在近一二十年,美女完成了从爱兵  相似文献   

5.
许宁 《文化学刊》2009,(4):179-182
初识牟心海先生,其素朴、严肃而又平易的外表,很难让人寻得通常印象中诗人、省文联主席的标志性特征。但读其诗,品其艺,访其人之后,你会从心底确认——他是一位真正的诗人,一位在诗坛、艺海都能齐驱并驾的满族诗人。他让我想到雪莱给诗人的定位,诗人是最快乐、最善良、最聪明、最显赫的人,他们要写出最高的智慧、快乐、德行与光荣。牟心海虽称不上“最显赫”,但纵观其半个世纪的创作历程和生命轨迹,冠以最快乐、最善良、最聪明的头衔,并不为过,可以说他为雪莱的观点作出了自己的明证。  相似文献   

6.
仇云波 《文化学刊》2010,(6):137-141
日本平安时代杰出诗人空海在汉诗文作品《三教指归》和《游山慕仙诗》(《性灵集》卷首五言长诗)中都运用了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并且在比喻的运用上具有连续性的特征。这一修辞特征反映了空海"遗文取义"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7.
《燃烧的渴望》是韩国爱国主义诗人金芝河于1975年发表的作品,它歌颂了在韩国20世纪70年代军事独裁的强压统治下诗人对民主的强烈渴望。诗中反复用"你的名字"来指代"民主",具有特殊的意义。"你的名字"暗示了"民主"的隐秘性,表现了诗人对"民主"的亲密感,同时,增强了诗人的感情、美化了诗语。  相似文献   

8.
寒梅雅韵     
正梅花历来是中国文人的爱物,常见于诗文歌赋中。梅花第一次独立作为主角被歌咏,始于南北朝时期诗人陆凯的《赠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是迄今最早的一首借梅花传递友情的诗。后人常用"一枝春"作为梅花的代称。唐代诸多诗人都有咏梅佳作,如杜甫的"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王维的"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白居易的"池边新种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莫怕长洲桃李嫉,今年好为使君开"等,都脍炙人口,久  相似文献   

9.
龙彼德 《文化交流》2008,(10):22-25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手掌开始生汗/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这是著名诗人洛夫作于1979年《边界望乡》一诗中的一节,是他郁  相似文献   

10.
兴起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朦胧诗"派,是集反叛和浪漫于一身的诗歌群体。朦胧诗派的诗人们展现了当代中国文化乃至社会的时代变迁,记录了一段关于青春和迷茫的"自我"的成长史。本文结合诗人们创作的诗歌作品,阐述朦胧诗展现出的真挚的情怀。  相似文献   

11.
白雁 《文化交流》2008,(6):69-71
一千多年,唐代大诗人刘禹锡途经南京乌衣巷,留下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千古名句.诗中的"谢"指的便是曾经在浙江上虞"东山再起"的东晋宰相谢安.从东晋到中唐,400年问沧桑巨变,谢氏家族的显赫早已荡然无存,他们曾经居住过的乌衣巷也成了平民百姓的居所.时光如此无情,难怪涛人要感慨万分了.……  相似文献   

12.
文章把人的幸福划分为"感性幸福"和"理性幸福".感性幸福是指人的最原始、最真实的欲望得到满足时快乐的感受,它是"真实的幸福";理性幸福是指人为的、不自然的欲望得到满足时快乐的感受,它是"虚假的幸福".然而即使如此,我们却并不能单一地去追求这"真实的幸福",因为在个人追求到了自己本身的幸福的同时,很可能会影响到其他人对幸福的追求,若不加一切地放纵,那么只会造成"强者的哲学".所以一个平衡点的存在是必要的,以便协调对幸福的追求,从而更能够达成一种和谐的状态.  相似文献   

13.
郑敏是"九叶诗派"的重要女诗人,她的诗作多涉及对人生问题的思考,有很强的哲学思辨性。在作品中,她直视死亡,将其作为诗歌母题延伸,形成具有诗性的"死亡观"。这种死亡观不但凝聚着郑敏对生死问题的认知,也展现出诗人在诗歌书写技巧方面所做的努力,是郑敏诗歌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部分。本文将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诗人与死》,从"诗人"身份、死亡定义和形成原因归纳郑敏的死亡观,力求发掘其蕴藏的文字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盛唐的绝大多数诗人都是通过进士考试脱颖而出,一般研究者都认为科举考试给士人们打通了入仕门路,因而其时代精神是乐观昂扬、积极进取的。本文从诗人心态的角度切入,发现诗人们的科考心态是淡定的,中第后的现实处境也颇多坎坷,盛世的官场并没有给进士们多少大有作为的发展空间。所以诗人们摆脱贫贱的动机远多于建功立业的抱负。进士考试本身并不能造就优秀诗人,而进士诗人在希望与失望的复杂情感交织下,伴随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他们才写出了最优秀的诗歌作品。  相似文献   

15.
唐诗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璀璨夺目的明珠,其活泼的情感、生动的形象、灵动的语言无一不让后人叹为观止。其中,"花"作为抒发诗人内心情感的媒介之一,被唐代诗人广为应用,意蕴隽永。本文从脍炙人口的诗歌中撷取出"花"这一笼统的意象作为鉴赏对象,而不区分其种类,通过归纳"花"意象窥探唐代诗人敏锐的生活触觉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娴熟的诗歌技巧,从而领略唐诗的意象美。  相似文献   

16.
许江是一位才华横溢,集诗人的遐思、画家的激情、理论家的敏锐、演说家的风采集于一身的优秀油画艺术家.他的艺术成就代表了表现主义艺术在中国当今艺术界的最新成果.曾被<艺术评论>(Art Review)杂志评为当代"国际艺坛最具影响力的100位人士"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盛唐诗人群体中有不少诗人都担任过县尉一职,这种共同的生活经历对他们的心态与诗歌创作颇具影响。县尉职位、经历、交游等对这一群体的诗歌创作,尤其是东南之地的县尉诗人山水诗成就突出,彰显出明显的地域特点,而"神仙尉"称号的深入人心,也透出这一群体共通的心理内容。  相似文献   

18.
潘岳和陆机都是西晋太康时期的代表诗人,他们五言诗诗风华丽,都体现出太康诗歌典型的繁缛诗风。这两位诗人生活在同一时代,其诗歌风格与成就较为相近,历代并称为"潘陆"。从潘岳和陆机诗歌的艺术形式和语言特点上来讲,这两位诗人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究其人生经历与诗歌境界而言,又各有千秋。本文主要对潘岳和陆机两位诗人五言诗的语言风格进行比较分析,以进一步了解他们诗歌的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初期英国文学刊物对济慈诗歌的态度迥异。主流刊物《布莱克伍德》和《评论季刊》持保守立场,猛烈攻击济慈,称之为"伦敦佬派"诗人,使得"济慈死于评论"的神话逐渐形成并流传于世。《观察者》《胜利者》《指示者》等进步刊物积极为济慈辩护,书写其"真正的诗人"形象。依据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攻击济慈与为之辩护的声音构成对话,引发读者对济慈的关注,这是其作家形象发展的起点。不论积极塑造济慈作家形象的赞誉之词,还是无情贬斥诗人的冷漠话语,都已经汇入文学公共领域的历史长河。对济慈作家形象与19世纪英国文学报刊之间复杂关系加以分析,能够从一个角度诠释济慈跻身经典诗人行列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20.
金素月在朝鲜/韩国文坛上有着重要地位,是朝鲜/韩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人之一,以民谣诗歌和伤感风格著称,通常被称为"民谣诗人"。一般对金素月的研究着眼于他的创作手法和诗歌的艺术性,但金素月诗中体现出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也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这种爱国情怀不是突然爆发的,而是一直隐藏在诗人的心中,随着诗人的经历一点点被激发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